選單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崇福鎮的皇帝,是宋高宗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崇福鎮的皇帝,是宋高宗

1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 崇福鎮 的皇帝,是宋高宗。

宋高宗一生,在崇福停留、住宿一共六次,他經過崇福的次數當然還要多一些。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 宋高宗 第一次到崇福,是公元1129年的農曆二月十一日,第二天他就到達了臨平鎮,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由此產生的諸多地方傳說,都被明清兩代的《縣誌》所記載,桐鄉民間至今還在流傳,比如王過此橋、下馬輦橋、扶駕橋、催駕橋等等,傳說都因宋高宗南渡至此而得名。

因此,對於崇福鎮的歷史來說,公元112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是非常關鍵的一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崇福鎮的皇帝,是宋高宗

2

這裡從頭說起,時間上推兩年,公元1127年農曆五月,宋高宗在南京 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改元建炎,他本有心與金兵決一死戰,所以這年七月,他下詔說: 奉元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如東南,六宮及衛士家屬從行,朕當獨留中原,與 金人 決戰 !

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慘淡的人生。宋高宗的膽子卻跟我差不多,三天以後,他改變了主意,說“ 京師(開封)未可往,當巡幸東南 ”,所謂“巡幸”,其實就是避風頭,逃難。十月初一,宋高宗的龍船從應天府出發,一路經泗州、 寶應縣 ,十月二十三日到達揚州。他在揚州,住了將近一年半的六星級賓館。

公元1129年的正月,金兵南下,一舉攻陷 徐州 ,韓世忠在沭陽慘敗,逃到鹽城,揚州告急。二月初一,宋高宗決定南下杭州,第一站到達鎮江。與此同時,金兵開始進犯楚州(今淮陰)、天長等地,初四日,高宗從 鎮江 出發,沿著宋朝的國道——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經常州、平江(蘇州)、吳江、秀州(嘉興)、崇德、臨平,到達杭州。

宋高宗從鎮江出發,是1129年的二月初四,二月十三日到達 杭州 ,前後9天時間,算是比較快的,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記載,宋高宗從鎮江到杭州,沿 大運河 一路坐船,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歷史事實,比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就說二月十一日: 御舟次崇德縣(今崇福鎮) 。因此,今崇福鎮的下馬輦橋,傳說宋高宗下馬而過,明顯與歷史事實不符,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好白相,但當不得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崇福鎮的皇帝,是宋高宗

3

再擴大一些看,桐鄉境內,有關宋高宗的傳說特別多,大多集中在古橋樑上。除了下馬輦橋,還有王過此橋、扶駕橋、渡聖橋、行駕橋、太子堂橋、御駕橋、送駕橋、迎駕橋、泥馬橋等等,但這些橋樑,都不在大運河主幹道上,與宋高宗的南下路線不符,因此,我們只能當做純粹的民間故事來看,都不能當真!

桐鄉民間故事常說,宋高宗逃難,後有金兵追殺,倉皇失措,自身難保的樣子,比如《康熙石門縣誌》寫王過此橋: 康王南渡,金兵追之,土人曰:王已過此橋矣 。因此得名“王過此橋”。

民間故事裡反映出來的資訊,宋高宗的逃難,好像是他一個人在逃的樣子,這正是所謂的“貧窮限制了想象力”,而歷史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據史書記載,宋高宗到達杭州的時候,金兵並未渡江,因此,他從鎮江一路到杭州的九天時間裡,背後並沒有一個金兵追殺,其他不說,這裡單說他到達崇福鎮的時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場面。

公元112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宋高宗的龍船到達崇福鎮,並召開了會議,這個會議非常重要,我們不妨稱之為“崇福會議”。

崇福會議上,宋高宗派遣呂頤浩率領2000精兵還守鎮江,張俊率8000精兵扼守 吳江 ,呂、張二人隨即從崇福開赴各自的防地。這個情況說明,宋高宗到達崇福鎮的時候,身邊至少還有10000精兵護駕。

又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呂頤浩、張俊走後,宋高宗身邊還有苗傅的部隊,大概在3000人左右,倘若再加上六宮眷屬、文武官員,第一次與崇福親密接觸的宋高宗,他的身邊,應該有2萬人左右,這無疑是崇福歷史上最熱鬧的一天!

2萬人左右的大部隊,後面暫時又沒有金兵追殺,光從這個場景看,有關宋高宗的桐鄉民間故事,基本可以不攻自破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崇福鎮的皇帝,是宋高宗

4

附帶說一下王過此橋,萬曆《 崇德縣 志》即記載說其得名與宋高宗有關,民間老百姓願意相信,但這種明顯不符史實的傳說,歷史學家當然不會相信,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棗林雜俎》裡說: 橋北沈望雲伐竹得葬石,刻“宋寧宗姑墓”,駙馬黃氏,鹽官人 。

因此,談遷根據這個墓誌銘,說王過此橋,本名應該是“皇姑子橋”,皇姑子,就是宋寧宗的姑媽,也就是 宋孝宗 的女兒!這個考證,後來被清代大學者杭世駿收入到《訂訛類編》裡,訛,就是錯誤,訂是訂正的意思。

但是問題又來了,據《宋史-公主傳》記載,宋寧宗只有兩個姑媽,一個姑媽出生幾個月就去世了,還有一個還沒出嫁也死了,再說,整個宋朝,也沒有一位黃姓的鹽官籍駙馬,因此,談遷記載的那個碑,其實也並不可信,王過此橋的得名,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

從語音變化的角度,以及字隨音變的書寫習慣來看,我的估計,所謂王過此橋,恐怕是“王家柴橋”的音訛,柴,從“此”得聲,古音相近,比如吾鄉大麻,表示“這樣”,還說“柴”,其實就是“此”。

進一步而言,扶駕橋、御駕橋、催駕橋之類,大概都因姓得名,本名也許就是傅家橋、倪家橋、崔家橋,亦未可知。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猜測而已,但從歷史記載來看,這些橋名至少不會與宋高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