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明朝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滅亡,歷經276年,16位皇帝,正式年號有17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年號,從漢武帝開始創設,主要用於紀年,比如建安三年、貞觀元年、雍熙元年,等等。早期的年號比較隨意,一個皇帝可用很多年號,比如漢武帝、武則天、宋太祖等等,都有很多年號。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用一個年號才正式固定下來,繼任的皇帝在第二年改年號,叫做改元,意味著新的開始。明朝建立之前,採用小明王的龍鳳年號,1367年用吳元年,1368年正式建國,用洪武年號。我們來一一看看明朝皇帝的年號和背後的故事: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個年號:洪武(1368-1398年)。

明朝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總共31年。洪武,字面解釋就是洪大的武功。朱元璋從一個叫花子開始,一個破碗開局,先後透過武力或武力威脅手段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陳友定、明升等政權,掃蕩群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並且將失去430餘年的幽雲十六州重新納入漢人政權管理之下,大體恢復了漢唐舊疆,建立了大一統的明王朝,可謂蓋世武功。建元洪武,洪荒之武力,合情合理,符合實際。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2個年號:建文(1399-1402年)。

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總共4年。建文,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崇尚文化,建立文治。主要是與洪武朝高壓的政治氛圍相區別。朱元璋在位31年,採取高壓血腥統治,僅僅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空印案、藍玉案)就屠殺15萬官員及其家屬,被充軍、發配邊遠地區的更是不可勝數,全國人民活在朱元璋精心編制的牢籠裡,稍有不慎就會掉腦袋。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文帝才用了與洪武針鋒相對的建文年號。可惜好景不長,4年後,建文帝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繼位後,廢除建文年號,將建文元年(1399)改為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200多年後的萬曆二十三年(1605年),朝廷才恢復建文年號。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3個年號:永樂(1403-1424年)。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總共22年。永樂,意思就是百姓永享安樂。原本想用的年號不是永樂,而是永清,後來改為永樂。為什麼不用永清?因為用永清的政治意圖太明顯,朱棣是透過“靖難之役”推翻建文帝,年號叫永清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靖難、永清。為此,朱棣決定將永清改為永樂。管他是是靖是清、是武是文,大家先樂一樂,大家永樂,把生活搞好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真是高明!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4個年號:洪熙(1425年)。

明仁宗朱高熾的年號,只有1年。洪熙,意思是國家日益強大興盛,治理成效好的意思。前面有洪武,這下有洪熙,洪熙有文武兼備的意思,比如“雍熙之治”。此時明朝建國已經57年,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建國五六十年是最好的時期,洪熙這個年號承載著明仁宗的美好願望,可惜僅僅一年就去世了。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5個年號:宣德(1426-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總共10年。宣德,意思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宣德二字在歷史上卻多次出現過,南北朝時期齊國有宣德太后,洪武年間有宣德侯。這個時候,正直盛年的明宣宗正想好好治理國家,懷柔四方,“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雖然朱瞻基本人比較心狠手辣,但是當皇帝還是不錯的,他在位期間的治理成績和父親明仁宗加起來被稱為“仁宣之治”。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6個年號:正統(1436-1449年)。

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共14年。正統,從大的方面解釋,是大明朝是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是中華的正統王朝;從真實情況來解釋,因為明英宗朱祁鎮登基時才9歲,是明朝第一次出現幼年天子,9歲的孩子當皇帝面臨統治危機。當年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6歲登基,不久就被趙匡胤搶了皇位。為此,朝廷將年號定為正統,意思是說,別看皇帝年紀小,但是人家是正經八百的正統天子,你們不要居心叵測覬覦皇位。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7個年號:景泰(1450-1457年)。

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總共8年。景泰,意思就是國泰民安。為什麼用這個年號?因為明朝剛剛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在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的時候被俘虜,朝廷損失20萬大軍,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國家危難之際,于謙等大臣擁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抵禦外敵入侵。所以景泰這個年號很合適,期望國泰民安,江山永固。後來明英宗復辟,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但是景泰年號一直沒有被廢除。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8個年號:天順(1457-1464年)。

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個年號,共8年。天順,字面意義就是奉天順意、一切順利、天隨人願。明英宗朱祁鎮在1449年被蒙古人俘虜,一年後回到北京,又被弟弟朱祁鈺關在南宮7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復位,四天後改元天順。坐了8年牢,不敢說缺吃少穿,但絕對是缺衣少藥,8年的苦日子,8年的磨難,8年的牢獄之災,如今再次當上了皇帝,真是感謝老天爺,期望老天爺此後多加照顧,今後的道路更加順一點。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9個年號:成化(1465-1487年)。

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共23年。成化二字出自《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就是成果理化的意思,這個年號倒不是很特別,也沒有很針對性的意義。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真正的衰落不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的,而是從成化年間開始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綱紀廢弛,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成化成化,本想春風化雨,文治天下,但事與願違。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0個年號:弘治(1488-1505年)。

明孝宗朱祐樘的年號,總共18年。弘字有輝煌、光大的意思,治字有治理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希望透過大力治理實現天下大治。因為這個時期的明朝,經過成化後期的亂政,國力凋敝,民不聊生。以弘治為新年號,說明明孝宗朱祐樘很想把國家治理好。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後,勤於政事,宵衣旰食,驅逐奸佞,任用賢能,將明朝治理的算是井井有條,史稱“弘治中興”,朱祐樘對得起弘治這個年號。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1個年號:正德(1506-1521年)。

明武宗朱厚燳的年號,共計16年。正德二字出自《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就是期望透過皇帝美好的德行和良好的行政,造福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沒想到朱厚燳這人是個荒誕不經的浪蕩皇帝,經常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出來,到處遊山玩水,眠花宿柳,耽誤了不少正事,德不配位,最後死於肺部積水,無兒無女。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2個年號:嘉靖(1522-1566年)。

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總計45年。嘉靖二字出自《書·無逸》:“不敢荒寧,嘉靖殷邦。”朱厚熜的皇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因為堂兄明武宗朱厚燳去世後,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弟弟繼承皇位,按照祖訓的有關規定,就輪到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位。一開始,朱厚熜要認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為父親。

當時,內閣為新皇帝朱厚熜擬了3個年號:紹治、明良、嘉靖。紹治,紹字有繼承的意思,紹治就是紹“弘治”之政的意思,內閣希望朱厚熜能繼承孝宗朱祐樘的遺志,繼續沿著“弘治中興”的道路前進,把大明中興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新階段。但朱厚熜覺得不能躺在伯父朱祐樘的陰影裡,所以沒有選擇這個年號。

明良是個中性的年號,平平庸庸,沒有特色,加上明字與國號相同,所以朱厚熜也沒有選擇這個作為年號。

朱厚熜選擇了嘉靖作為年號,嘉靖的意思大體就是不敢懈怠、認真治理國家的意思。

可是朱厚熜後來躲在西內20餘年不上朝,重用奸臣嚴嵩父子,國事搞得烏煙瘴氣,嘉靖成了家淨,家家乾淨,老百姓家徒四壁,沒有錢花。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3個年號:隆慶(1567-1572年)。

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共計6年。隆慶,簡單地說就是吉祥喜慶的意思。為什麼要吉祥喜慶呢?這些文官很可惡,其實是嘲笑刻薄寡恩、殺人如麻的嘉靖皇帝終於死了,應該放個鞭炮慶祝一下,大喜事啊。文化人向來一肚子壞水,張士誠當年叫張九四,參加革命後,覺得名字太土,為此請文人幫忙改個好名字,文人建議他改名士誠,張士誠。張九四覺得很不錯,禮賢下士,待人真誠,就同意了。後來人家告訴他,《孟子》裡有句話:士,誠小人也。氣得張九四大罵文人無恥,但是名字已經叫開了,也就沒有再改。

此外,隆慶這個年號確實有問題,本身很一般,加上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七個女兒之前早已被封為隆慶公主,重號了。當時,甘肅一個官員名字叫隆慶,被朝廷勒令改名字。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4個年號:萬曆(1573-1620年)。

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共計48年。萬曆,字面意義很好理解,一世而萬世為君,當然也有皇帝萬壽無疆的意思。主要是萬曆皇帝幼年登基,登基時朱翊鈞才9歲,加上大明朝立國已經205年,危機四伏,內閣希望大明朝能萬萬年,希望年幼的天子能長命百歲。雖然後來萬曆皇帝只活了57歲,但在明朝皇帝裡面已經算是長壽了,排名第四。而且,萬曆作為年號是明朝在中國境內使用最長的年號,也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5個年號:泰昌(1620年8月-12月)。

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年號,僅僅用了5個月。泰昌,就是國泰安昌的意思。此時的明朝,經過萬曆皇帝30餘年的怠政,真的已經危機四伏,民窮財盡,加上前一年剛剛在遼東被努爾哈赤殲滅了5萬多人,國家風雨飄搖,國勢一蹶不振,非常有必要治理好,再造一個國泰民安的大明朝。沒想到,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去世了,空留遺恨。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6個年號:天啟(1621-1627年)。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共計7年。天啟,字面意思就是奉天啟示的意思,朱由校登基時的形勢內憂外患。錢從哪裡來?兵從哪裡來?大明朝這艘巨輪要駛向哪裡去?懇請上天明示。天啟皇帝朱由校後來真的探索出一條攘外安內之道,構築寧錦防線,穩住遼東;限制宗室開支,籌措經費;打壓滿嘴跑火車的東林黨,重建中央權威;等等。一套組合拳打的讓人眼花繚亂,短短7年時間,就改變了萬曆後期以來國勢頹廢的狀態。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22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病去世,聰明才智沒有機會繼續發揮下去,真是造物弄人。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第17個年號:崇禎(1628-1644年)。

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共計17年。崇禎,字面上解釋就是崇尚禎祥。朱由檢繼位時,內閣擬定了乾聖、興福、鹹嘉、崇貞4個年號供皇帝挑選。朱由檢認為,乾聖太大了,自己不是聖人;內外交困,談何興福?鹹嘉的鹹裡面有“戈”,不吉利。崇貞諧音為重振,這個不錯,朱由檢選擇採用,但是改“貞”為“禎”,即後來的崇禎。願望是美好的,重振大明江山,但是,後來,朱由檢為了攘外安內,不得不增派剿餉、練響,崇禎沒有重振,變成“重徵”,重複徵收賦稅。重複徵收也沒有用,大明朝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壽終正寢。但是崇禎的年號在朝鮮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崇禎二百多年,這是真事。

明朝16位皇帝的17個年號和年號背後的故事

另外:明朝滅亡後,南明小朝廷還用了3個年號。

明朝滅亡2個月後,崇禎皇帝的堂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第一個小朝廷,年號弘光,大體是想著重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但是一年後就滅亡;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宣佈改弘光元年為隆武元年。隆武和洪武大體是一個意思,還想著老祖宗的豐功偉績,可惜也是一年後就滅亡。

1646年,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榔稱帝,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永曆和萬曆是一個意思,不管是萬曆還是永曆,能沒能如願,朱由榔的永曆政權在顛沛流離中堅持了十六年,1662年,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的手下在緬甸抓獲,被押昆明處死。臺灣鄭氏政權使用永曆年號一直到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這一年鄭克塽投降清朝,臺灣鄭氏政權結束。永曆稱為南明最後一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