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與馬,共天下”,淺談東晉王朝的特殊政治結構

西晉王朝自司馬炎開國以來,政治就極其混亂,官場腐敗之風十分嚴重,從而導致西晉王朝的根基一直不穩。尤其是在經歷八王之亂之後,西晉朝廷雖在,但已經形同虛設。琅琊王司馬睿意圖結束常年亂戰的局勢,並中興已經搖搖欲墜的舊帝國,於是在江東一帶重組晉帝國,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西晉王朝本就是依賴士族而存,所以司馬睿在中興晉帝國時也只有依靠士族。琅琊地區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大世族,且常年活躍在政治舞臺之上。琅琊王氏藉助司馬睿的身份順利成為當時第一大族,而司馬睿也藉助琅琊王氏的勢力成功在建康稱帝,曾一度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情況。這一情況在中國古代史上從未出現過,僅東晉一例。本文從從“王與馬,共天下”入手,探析東晉王朝的特殊結構。

如果說琅琊王氏在中國古代的各名門望族中排名第二,那無論哪個家族也不敢稱自己是第一,即便是孔氏家族、荀氏家族也不及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不但在政治舞臺上活躍了幾百年,同時也湧現出了許多文化造詣極高的族人。

琅琊王氏出自姬氏一脈,也是周皇室的後代。先可知其最早的始祖是春周靈王太子姬晉。姬晉本可以依靠嫡長子繼承製順理成章繼承東周皇位,但卻因向靈王諫言獲罪被貶成庶人,最終也失去了皇室繼承權。當年姬晉若沒有直諫惹禍上身,琅琊王氏將成為徹徹底底的皇室後裔。從姬晉之子宗敬開始,其後代盡數以王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幾千年不曾改變。宗敬的第十五代後人便是秦國名將王翦,曾率領雄師一舉攻滅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共五國,為始皇帝嬴政一統六國立下首功。

“王與馬,共天下”,淺談東晉王朝的特殊政治結構

《中華琅琊王氏通譜》記載:“王頤傳子王翦,為子晉公十六世孫,仕秦,官大將軍。”

但秦朝短命而亡,全國陷入混亂當中。王氏子孫為躲避戰火,在王吉的帶領下來到琅琊和臨沂兩地紮根。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避秦亂,遷於琅琊,後走臨沂。”

王翦不僅在秦朝時期是國家肱骨,其子孫後代也皆在歷代王朝中成為朝廷重臣。尤其是在漢朝時期,王氏家族不但在琅琊,臨沂,太遠等地生根,同時也逐漸崛起,成為當時世人皆知的世家大族。如王翦的曾孫王吉就曾擔任漢宣帝的博士諫大夫;王吉的兒子王駿曾擔任漢成帝的御史大夫;王駿的兒子更是被封侯賜爵,也曾官拜大司空。王氏子孫基本代代皆在朝堂之上有著一席之地。琅琊王氏在為漢帝國效力的幾百年間積攢了大量的政治資本和聲望,使家族勢力日益變大,加上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皆拉攏士族,所以琅琊王氏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成為天下士族的領袖。

01。西晉淪喪,東晉“中興”

八王之亂徹底擊垮了本就脆弱的西晉王朝,在國內政治和秩序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晉廷無力顧下少數民族事務。而且西晉時期因大量少數民族南遷,所以在西晉國境記憶體在著大量少數民族勢力。在西晉王朝未遭內亂之前,這些少數民族還不敢造次,在八王之亂髮生之後便開始蠢蠢欲動。最終北方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髮動南征,也就是著名的五胡亂華。此後,中原土地上出現了十六個政權,大多為少數民族所建立,晉廷已經完全喪失了統治權。

“王與馬,共天下”,淺談東晉王朝的特殊政治結構

《魏書·崔鴻傳》記載:“自晉永寧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

此時的北方已經一片混亂,大一統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此時南方的局面仍然十分穩定。琅琊王司馬睿未參加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戰火也沒有燒到南方。加上三國時期孫吳一直用心治理江南,使江南地區逐漸富庶起來,所以司馬睿意圖以江南為根據地中興晉帝國。但司馬睿孤身一人是無法開創一個新帝國的,只能繼續依靠士族階級輔佐他開國,於是他將目光對準了位處自己封地上的琅琊王氏。而琅琊王氏族人王導一直與司馬睿交好,在他得知司馬睿之志後便開始全力輔佐他登上帝位。

《晉書》記載:“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

司馬睿從公元305年就開始著手實行他的宏圖偉業,並將王導時時刻刻帶在身邊,凡遇戰事全部聽從王導的謀劃和安排。王敦也一直擔當司馬睿的帳下先鋒。王導向司馬睿提出只有江南能夠建立新的晉帝國,於是與司馬睿在兩年後一同南渡到達建康。南方士族因一直受西晉王朝的壓迫極為不滿,所以在司馬睿來到江南後皆願意擁護他稱帝。即便司馬睿仍然想重用北方士族,但礙於南方士族擁護他稱帝,所以不得不更加偏向南方士族。其次北方已經戰火熏天,如果司馬睿不在南方建立政權與北方相抗,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早晚會派大軍征服江南,到時免不了生靈塗炭,所以南方士族是願意擁護司馬睿為帝的。

同年大批北方士族南下躲避戰亂,許多平民百姓也為躲避戰亂紛紛南下,這便是著名的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共持續了四年,這期間司馬睿不僅妥善安置了北方計程車族和流民,還為他們設定了和家鄉一樣的地名和州名,籠絡了大量人心。就這樣,南北兩方士族和百姓的人心皆依附於司馬睿,為其稱帝創造了有利條件。於是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為了表示其中興晉帝國的決心,於是國號仍然為晉,史稱東晉。

“王與馬,共天下”,淺談東晉王朝的特殊政治結構

02。王與馬,共天下

作為輔佐司馬睿登上帝位的首席功臣,王導和王敦兩兄弟在東晉開國之時就得到了司馬睿的鉅額封賞。王敦不但官拜東晉大將軍,還受封為漢安後。王導則官拜驃騎大將軍,受封為武岡後,後來司馬睿又封王導為侍中、司空等朝廷要職。於是東晉王朝出現了王氏兄弟全權把持朝政內外的局勢。王敦善於領兵征戰,全權負責東晉軍務;而王導善於治理內政,全權負責東晉政務。司馬睿也放心地將全力交付與自己一同起家的王氏兄弟,自己則成為一國之象徵。

《晉書·王敦傳》記載:“及侃破弢,敦上侃為荊州刺史。既而侃為弢將杜曾所敗,敦以處分失所,自貶為廣武將軍,帝不許。”

王敦因轄下太守杜增叛亂損兵折將,還丟了大片土地。回到建康自求降職處分之時卻遭到了司馬睿的反對,由此可見司馬睿對王敦的信任和依賴。

當時東晉境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王氏與司馬氏共同治理國家,司馬睿也願意將皇權與王氏兄弟二人分享。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史上幾乎從未有過,無論是在東晉之前還是東晉之後,堪稱亙古奇聞。通常來說,皇權意味著至高無上,皇帝是絕不允許其他勢力可以威脅到皇權,更不允許有人覬覦自己的皇位。歷代主少臣強時,在少主長大後一定會想盡一切手段除去強臣收回皇權。但司馬睿卻心甘情願與二人分享權力,實在少見。

“王與馬,共天下”,淺談東晉王朝的特殊政治結構

03。王氏坐大,遭到疏遠

王氏兄弟作為東晉文武兩大首席權臣,沒有像蕭何、張良一般謹言慎行,而是大力抬高琅琊王氏和北方士族的勢力。並且在把握東晉朝政的這些時間裡,不斷將王氏族人安插到朝廷各處要職上,使東晉朝廷變成了王家朝的朝廷。同時,王氏兄弟也不顧皇帝顏面,私自將皇帝所安排的大臣撤換,安插自己一方勢力的人員接替,使司馬睿極為不滿。司馬睿逐漸開始疏遠王敦,並再度撤換王氏所安排的朝臣,令劉隗、刁協等心腹接替。王敦得知此事之後也對司馬睿產生了不滿之情,司馬家與王家的關係再也不如東晉開國時那般親密。

劉隗作為帝黨,一直鼓動司馬睿應該提防王氏兄弟,建議司馬睿應該逐漸削奪二人官爵,還應回收軍權提防王敦在外叛亂。司馬睿聽從了劉隗的建議,更加擴大了君臣之間的隔閡。王敦曾致信劉隗,稱希望與其交好,盡心竭力輔佐司馬睿,但卻遭到了劉隗的拒絕。也正因為如此,王敦才徹底起了反意,於公元322年在外起兵回攻健康。司馬睿因手中軍隊過少不敵,在此戰中完敗,王氏兄弟徹底把握了朝廷,而司馬睿則成為了傀儡皇帝。

《晉書·王敦傳》記載:“既入石頭,擁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內外。官省奔散,唯有侍中二人侍帝。帝脫戎衣,著朝服,顧而言曰:“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王敦雖然起兵攻入建康,徹底奪取了皇權,但仍沒有行廢立之事。而僅僅誅殺了一直在司馬睿耳邊鼓動除去王氏兄弟的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王敦之亂雖然罪在王敦,但司馬睿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王敦王導兩兄弟雖然把持朝政多年,但對司馬睿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從未心生反意。對於這樣忠心且又握有大權的權臣,司馬睿實在不應該急功近利,露出削弱二人權勢的意圖,而應緩緩而行。過於急促地削弱二人權勢必然會造成王氏兄弟的強烈不滿,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

結語

從東晉初期來看,司馬睿和王氏兄弟之間的感情確實是真摯的。司馬睿也並非是因為忌憚才封賞二人。否則就不會將軍權全權交於王敦,將內政全權交於王導,而是會在剛剛建國時就對二人採取打壓的手段。王敦王導不但完成了司馬睿的宏圖偉業,還在東晉建立後為皇帝征戰四方,盡心竭力治理內政。即便是在雙方兵戎相見之後,王敦也未曾廢司馬睿立新帝。

在司馬睿鬱鬱而終後,朝廷內外依然都是王氏一派的親信。晉明帝繼位後,王敦再次舉兵叛亂,這次他的目標就是奪取帝位,但最終未能成功。王導和其他王氏族人因為沒有在這次叛亂中相助王敦,而是選擇站在了皇帝一邊,所以晉明帝也未對王導等人下手,而是如往常一樣重用王導。由此可見,琅琊王氏雖然手握大權,但還是忠心於晉皇室的。至於王敦,從他掀起舉兵造反之日起,就註定了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