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關羽死後,劉備發動徵吳大戰,結果在夷陵遭到大敗,軍隊損失慘重。按理說這個時候的蜀漢,實力降低了不少,是最好拿捏的,魏國要想統一天下,應該先選擇實力最弱的蜀漢下手,因為這樣最容易成功,但是魏國卻選擇了進攻東吳,這是為何呢?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事實上,魏國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蜀漢不好打,也沒必要打

首先,

自荊州丟失以後,蜀漢的主要疆域就在益州了,而益州這個地方,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根本不好打。在歷史上,要進攻益州這個地方,正常的操作都是等,等著他們內部出現動亂,再趁機進攻,如果益州內部很團結,根本就打不進去,最終會損失非常大。當年曹操打個漢中,就搞得後勤補給供應不少,最後灰溜溜的退兵,現在去打益州,很可能重蹈覆轍,最終不僅益州打不下來,還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了。

其次,沒必要去打蜀漢

。蜀漢最強大的時候,應該是在取得漢中大勝之後。此時的蜀漢,作用荊州、益州,可對雍涼、關中造成威脅,同時也可能從荊州北伐,對曹魏的威脅很大,但是自荊州丟失以後,蜀漢基本上就被限死在了益州,很難出外出北伐了。益州的地利,阻擋了敵人進攻的步伐,同時也限制了自己出兵,所以對於曹魏來說,此時的蜀漢,就彷彿是雞肋一般,完全沒必要去主動進攻。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事實上,自荊州丟失以後,蜀漢又在夷陵大戰中遭到大敗,國力損失慘重,短時間內根本無力對外進行擴張,所以說

曹魏君臣,其實是一致認為蜀漢沒啥威脅了,根本用不著去攻打,甚至還降低了雍涼地區和關中地區的防守力量。

在曹魏君臣看來,蜀漢接連遭到兩次大敗後,想恢復實力,至少也得十多年,所以在這一期間他們把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了對付東吳的戰爭中,以至於對蜀漢的防備減弱了非常多,這也是為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隴右三郡直接投降,曹魏眾人大吃一驚。在大家的預想中,蜀漢已經趴下了,怎麼可能這麼快就站起來?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二、東吳實力膨脹,對魏國有不臣之心

襄樊之戰後,孫權偷襲荊州,擊殺了關羽,掌控了荊州絕大部分州郡,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曹魏應該出手遏制東吳的發展,但由於曹操去世,曹丕忙著登基之事,所以無暇顧及東吳。等到曹丕地位穩固後,他其實是在考慮,到底是幫著蜀漢一起打東吳呢,還是坐山觀虎鬥。

要說曹丕這人,能力確實是比不上他爹曹操的,當時劉備主動示好,想要聯合夾擊東吳,換成曹操,肯定是厚待劉備的使者,開開心心商量怎麼肢解東吳,但是曹丕卻做出了坐山觀虎鬥的選擇,置謀臣的建議於不顧。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三國志》:後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沒有去和劉備夾擊東吳,反而是坐山觀虎鬥,等到劉備兵敗,曹丕才突然發現,東吳竟然變得這麼強了,開始盤算著進攻東吳。

在劉備進攻東吳時,孫權害怕兩線作戰,曾向曹丕納貢稱臣,而當擊敗東吳取得夷陵大勝後,實力愈發膨脹,孫權也開始耍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不再像之前那麼恭敬了。

之前稱臣於曹魏時,曹丕曾要求孫權派人到曹魏做人質,但孫權擊敗劉備後,便不再提起人質之事,這種行為在曹魏看來就是有不臣之心,於是曹魏眾臣一致決定攻打東吳,要好好教訓一下孫權。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三、曹丕感覺受到了侮辱

曹丕雖然也算是明君,但是和劉備、孫權這種權謀老手比起來,他還是太年輕了。

劉備攻打東吳時,那麼好的攻吳機會,曹丕沒能抓住,反而被孫權一忽悠,就選擇了兩不相幫,而且還賜予了孫權吳王的稱號,可謂是虧大了。

要知道魏蜀吳三家中,魏國是取代的漢朝,劉備是漢室後裔,只有孫權沒名沒分,根本找不出理由割據稱帝,結果現在曹丕主動送上一個吳王稱號,這不就是在幫著孫權提升名分嗎?

當時的曹丕,估計認為孫權是真正地投降了曹魏,所以才送給孫權這麼一份大禮,結果在擊敗劉備後,孫權馬上翻臉不認人,不願意將自己的長子孫登送到魏國為質,這就令曹丕非常難堪了。歷來稱臣納貢,都是需要把自己兒子送來做人質的,當初孫權還答應得好好的,現在卻突然變卦,這不就是在浪費曹丕的感情嗎?

自從曹丕當皇帝開始,何曾有人如此戲耍他?孫權太壞了,曹丕受到了侮辱,必須教訓他,

於是曹丕不顧劉曄的勸阻,不顧東吳剛剛取得大勝,上下一心,開啟了對東吳的討伐,不過最終的結局並不是很好,曹魏出兵雖然聲勢浩大,但收效甚微。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魏國為啥不趁勢滅掉蜀漢,而進攻大勝的東吳?

結語

在很多人看來,夷陵大敗之後,蜀漢最為虛弱,曹丕其實應該選擇進攻蜀漢的,說不定能夠一戰就滅亡蜀漢,所以並不理解為啥曹丕放著虛弱的蜀漢不打,反而去打大勝的吳國。事實上,曹丕之所以選擇進攻東吳,其實是有他內在的邏輯的。

首先,蜀漢這個國家不好打,也沒必要去死磕。

蜀漢封閉於益州,出兵不易,對曹魏沒啥影響,他們大可以等到蜀漢內部崩潰之後再去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當時的劉備已經那麼六十多了,說不定熬不了多久就會去世,到時候的蜀漢必會不戰自亂。

其次,東吳實力膨脹,對魏國有不臣之心。

在取得荊州,擊敗劉備後,東吳的實力快速膨脹,且對魏國有了不臣之心,此時若不出手教訓東吳,那等東吳消化了勝利果實後,勢必會更加囂張,不把曹魏放在眼中,。

最後,孫權的這一系列操作,先求和稱臣,又拒不送人質入魏,不履行稱臣義務,讓曹丕非常難堪。

在曹丕的認知中,自他稱帝以後,可從來沒人敢如此戲耍他,要是不攻打東吳,給孫權於教訓,那他曹丕還怎麼在魏國立威?

事實上,本文認為,魏國滅吳的最好機會其實就是和劉備聯手,等到孫權打贏了夷陵之戰時,大局已定,這個時候曹魏再出兵攻吳,其實是沒多大作用的,機會已經消失了。而事實上,曹丕數次攻打東吳,確實也是收效甚微。只能說,相比於曹操、劉備、孫權這幾個梟雄,曹丕還是差上了不少!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