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引言:

中國古人自稱“華夏”,而將周邊的族群稱作“夷狄”。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身為夷狄的胡人在華夏故地建立政權,這時便牽扯到統治合法性的問題。那胡人君主為塑造其合法統治中原的形象,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一、入華胡族的難題

中國歷史在西晉時期,走向了低谷。自西漢末,不斷有少數民族在中原王朝政策的驅使下遷入漢地,被分散在各地,慢慢形成一股股強大的勢力。但長期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受到打壓。西晉司馬氏從曹魏手中奪得天下,鑑於曹魏限制宗室反而使自己順利奪權,大加分封。但晉惠帝是個白痴,沒能力控制朝政,各種勢力爭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各王紛紛引少數民族勢力作為援手。但這些民族很快獨立,自己建立政權。與中原的漢族政權進行角逐。這些胡族主要為“匈奴、羌、羯、鮮卑、氐”,史稱“五胡入華”。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傻皇帝 晉惠帝)

西晉隨著五胡內遷迅速滅亡,各民族相繼建立政權,但作為中原地區的新主人,有兩個問題很是讓他們頭疼,急需解決。首先是留在北方的漢族士人嚴守“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的傳統民族觀念,對入侵胡人有很強的牴觸心理,給他們的統治造成極大困難。其次是晉室並沒有徹底滅亡,琅琊王司馬睿與許多北方大族南渡後在南方建立政權,延續晉祚,史稱“東晉”。東晉皇帝具有華夏天子的正統血脈,並以華夏血脈和華夏衣冠為號召,打出“

克復神州、中興晉室

”的旗號,發出王師必將北定中原的誓言。這使中原地區的漢人心中始終懷有希望,南遷漢人故國之思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少數民族政權雖佔據了華夏故土,卻在心理上征服不了中原人心。

二、入華胡族的心理戰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蠻族入侵後出現一種現象,胡族雖統治了中原地區,可是漢人卻不認同非華夏天子的統治,甚至胡人自己在心理上也有文化劣勢感。自西周以來,周人發明“華夏”與“夷狄”的概念,強調華夏天子才能成為天下之主,夷狄只能臣服華夏,作為附屬。這一觀念,不僅被漢族認同,被歷代中原王朝所鼓吹。周邊族群在沒有形成自身系統文化的情況下,與漢族交流,慢慢也被這種觀念浸染。於是,胡族君主為跳出這一困局,塑造自己的合法地位,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匈奴人)

以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匈奴族首領劉淵為例,他可謂是煞費苦心。劉淵的部落曾被遷入幷州秀榮(今山西忻州),他作為部落貴族,也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劉淵的歷史眼光可謂老辣,因為舊日漢朝與匈奴多次和親,所謂他自稱自己是漢朝皇帝的外甥,現在漢室不振,有義務振興漢室。他認為匈奴劉氏“

為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

”他定國號為“漢”,以“

興復漢室

”為號召,拉攏士人。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此外,由於胡人本民族無法創造一套成熟的理論作為統治依據,便刻意尋找中國傳統典籍中的有利於自己統治的話語,隻言片語也視作珍寶。他們最喜歡儒家提出的夷夏一同說和《史記》華夷同源的歷史觀。《孟子》中曾講“

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

。”這個觀點被胡人君主反覆利用,匈奴族劉淵、羯人石勒、鮮卑族慕容皝、氐人苻堅無一不反覆向臣屬的漢族士人申明這一觀點,作為他們佔據中原稱帝的依據。在《史記》的歷史觀中,華夏部落和夷狄部落都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是天下族群的共同祖先。這種漢代大一統思潮下的產物,竟也成為胡人入主中原後稱帝的合法依據。

三、入華胡族的漢化

五胡進入中華,不再像秦漢時的北部少數民族匈奴只是專注於擄掠搶劫,中原強就歸順,中原弱就背叛。胡人有了更大的的野心,即在中原地區建立起自己長久的統治。他們雖為稱帝找到了歷史依據,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原來中原地區的統治者晉皇室雖被趕到了南方,但晉室在華夏故地具有良好統治基礎,且延續了華夏的文化傳統,深受人們追思。為強化自己在漢地的統治,胡族統治者重用漢族士人,移風易俗,進行漢化改革。透過這些樹立自己的正統形象,以應對南方的威脅。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首先在國家體制與典範儀軌方面,事事向中華標準看齊。羯石勒在建立後趙後,重用中原士族裴憲、王波等,讓他們指定上朝禮儀,要求是:“

憲章文物,擬於王者

。”隨後石勒要求宮廷的祭祀典禮、宮殿建置、車馬輿服、奏樂舞蹈都符合儒家禮儀標準,《晉書》稱其“

禮樂備矣

”。在仿造漢族王朝制定禮儀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漢族王朝加強合法性的做法。秦漢魏晉王朝易代之事,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同時要按照五德終始說定自己的德運。胡人國君也熱衷這一點。十六國時期,“

趙承晉(金德),金生水,故趙為水德。燕承趙,水生木,故燕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

。胡人君主在華夏舞臺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北魏孝文帝 影視劇形象)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支援儒學發展,“

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

”在十六國時期極為風行。十六國政權建立後,都十分重視儒學的發展,定期祭祀孔廟、設立五經博士、開設各級學校。在東晉玄學流行,名士大多為玄學名士時,北方士人卻在胡族君主支援下,嚴守儒家禮法。

鮮卑族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後,實行更深程度的漢化措施。北魏孝文帝頒佈徹底的漢化政策。文化上,改姓氏、提倡鮮卑皇室與漢士族通婚,劃定鮮卑貴族與漢族上等士族的門第、禁止穿胡服、強制說漢語。政治上,遷都於華夏名都洛陽,進行官制改革,從中央到基層建立漢式的管理機制。經濟上,把少數民族部落酋長擁有土地的領主督護制改為均田制。北魏成為了復興中國傳統政治的旗手。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胡笳漢月》裡的孝文帝形象

到北魏末年,北方文化發展已經趕上甚至超越南方,南朝梁正值北魏後期,北方的才子魏收、邢子才被認為文采與南人文壇領袖沈約、任昉相當。聽說北人溫子升的文采,梁武帝曾感嘆道“

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

”南朝梁陳慶之出使北魏歸來後,向友人感嘆道:“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後,北方胡族治下,華夏文化也漸漸達到爛熟的地步。

被迫還是自願,魏晉南北朝的胡人政權,怎樣走向"華夏化"?

(陳慶之 梅長蘇原型之一 )

文史君說:

西晉五胡入華之後,面對漢地人心難附的困局,做出了積極的改變,身為“夷狄”,卻向“華夏”積極靠攏。終於,北方的胡族完全實現了華夏化,加上其本身少數民族帶來的活力,中國三百多年紛爭的魏晉南北朝在更有活力的,華夏化後的胡族北朝的帶領下,走出歷史的死衚衕,走向歷史的出口,成就了中國的隋唐盛世。而北方胡族十六國到北魏一直推行的漢化政策和為“華夏”化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也被中國後世的胡族政權所模仿。遼、金、元、清在統治漢地以後,都試圖使自己成為漢地的主人。他們一方面用武力壓制漢地人民。另一方面,模仿漢制進行積極變革,透過強調華夏政治制度和文化禮儀,塑造其統治中國的合法形象。

參考文獻:

秦永洲:《東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正統之爭與正統再造》,期刊《文史哲》,1998年第1期。

胡鴻:《十六國的華夏化:“史相”與“史實”之間》,期刊《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1期。

劉東昇:《祖述華夏: 五胡王朝的合理性建構》,期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