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禍亂東吳的權臣孫峻在睡夢中被諸葛恪索命,驚醒之後便得了重病不治而終,死的時候剛剛三十八歲,這也算是諸葛恪死後又為東吳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孫峻在臨死之前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了弟弟孫綝,此時的東吳依然還沒有擺脫權臣當道的黑暗局面。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別看孫綝接位的時候只有二十五、六歲,做起惡來一點都不比孫峻差,剷除異己、霍亂朝綱比起他哥哥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今天我們主要不是來了解孫綝的,而是要說一件在他接位第二年發生的一起大事件。

據《三國志孫綝傳》載,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魏國大將軍諸葛誕因不滿司馬昭掌控曹氏政權率部反叛,他一面調動臨淮的部隊屯據壽春跟魏軍進行抵抗;一面派遣部將朱成前往東吳請降,希望東吳能夠出兵救援。為了表示誠意,諸葛誕還特意讓自己的兒子諸葛靚隨同前往並留在東吳做人質。

東吳接到諸葛誕的請降之後大喜過望,隨即任命其為左都護、授假節、大司徒加驃騎將軍兼青州牧並冊封壽春侯等等,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口頭獎勵。隨後又派出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將率三萬大軍迅速前往壽春救援。於是,吳、魏之間這場曠日持久的壽春之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據《三國志諸葛誕傳》載,諸葛誕在臨淮地區經營了多年,由於其高尚的品格和出色的政績在當地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他又死心塌地的忠心於曹氏家族,所以就遭到了當時權臣司馬昭的忌憚。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馬昭本想以升遷為藉口剝奪諸葛誕的實權,將他調到朝廷當中任一個虛職。但是諸葛誕對司馬一族橫行朝野的行為早已不堪忍受,再加上這一次又看透了司馬昭的動機,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五月份召集部將、歸攏下屬正式判魏降吳。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諸葛誕在壽春歸攏了淮南、淮北以及揚州地區的近十五萬部隊,並在城中囤積了一年多的糧食閉城自守。司馬昭得知訊息之後,親率二十六萬大軍趕赴壽春進行征討。在魏軍前部還沒有對壽春形成合圍的時候,文欽等將率領的三萬吳軍從壽春城東北的險要地段突入了城中。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在此後的幾個月的時間裡面,吳、魏兩軍在城內、城外進行了數場廝殺,戰事進行得異常激烈。城內由於連續幾個月的困戰,士卒們傷亡慘重士氣低下,將軍們之間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後來還出現了幾次將軍擅自開啟城門率部投降的現象。相比之下更為致命的是,糧食也逐漸的變的稀缺,這無疑使得這場戰爭的天平傾向了曹魏的一方。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城內打成了焦灼戰,整個局勢變得異常嚴峻,城外的吳軍雖然竭盡全力地進行了多次救援,但最終都被魏軍擊潰,為此孫綝還一怒之下斬殺了東吳的後期名將朱異,這就使得東吳在此次戰役中的損失更是雪上加霜。

這場戰役從開始到結束整整持續了將近十個月,直到太平三年(公元258年)的二月份才以魏軍攻克壽春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而結束。東吳在此戰中的損失極為慘重,據《三國志諸葛誕傳》載:“唐諮、王祚及諸裨將皆面縛降,吳兵萬眾,器仗軍實山積。”不過,在這次壽春之戰中,還有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好像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天有意安排的一樣,已經註定了諸葛誕在此戰中必將會兵敗身死。

據幹寶《晉紀》載,壽春這個地方的氣候非常特別,每年到後半年的時候都會下好幾場瓢潑大雨。下過雨之後淮水就會氾濫,並且每次都會淹沒到壽春的城牆根兒,所以最初諸葛誕看到司馬昭命魏軍在城外連營紮寨的時候心裡還非常高興,並對部將們說:“是固不攻而自敗也。”意思就是說,不用我們打,淮水氾濫就把魏軍給沖垮了。

諸葛誕叛魏降吳,被司馬昭斬於壽春,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原因

但是這一年卻正好趕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乾旱之年,兩軍交戰的幾個月裡面一滴雨都沒有下。可是就在城破的當天,魏軍全部攻入了壽春城之後,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緊接著淮水氾濫把城外魏軍的空軍營全部都給淹沒了。這一段記載給人的感覺非常靈異,好像諸葛誕的命運就是上天已經安排好了,不管他怎麼努力這都是天命所致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