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唐代詩歌中有關河湟詩歌超過600首,間接相關的數量更多。河湟詩歌涉及的詩人數量眾多,身份複雜。既有親臨河湟地區的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中唐使臣呂溫、陷蕃漢人敦煌佚名氏與馬雲奇,又有許多尚未親臨河湟地區但卻時刻關注河湟戰事的中晚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李商隱、杜牧等,官宦朝臣令狐楚、高駢等。

因此,唐代河湟詩歌的內容才得以包羅永珍,豐富多彩。唐代河湟詩歌的主題內容不僅包含河湟地區山川風物、地貌氣候等自然方面,也包含河湟地區的政治、軍事、歷史、民族等人文方面。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唐代河湟詩的主題內容

一、河湟氣候與環境

唐代的“河湟”包括今青海東部和甘肅一部分的黃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兩河河流交匯處附近地區。由於河湟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形特點,所以使得河湟地區自古以來就呈現出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內地中原的地理風貌和氣候:即便是在同一季節,甚至同一天,河湟地區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觀面貌,“凌晨倏閃奔雷,薄暮斯須斂霽霞。”

唐代河湟詩歌中,有很多描寫關於河湟地區氣候和物候特點的詩作。尤其是親臨過河湟地區的陷蕃詩人敦煌佚名氏、馬雲奇等人。二人的七十二首詩歌當中,有一大半都涉及到了河湟氣候風貌的描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一方面,自他們陷蕃之後,長時間生活在河湟地區,親身感受了河湟地區的氣候環境,對此較為熟悉;另一方面,這些詩人被吐蕃長期拘禁在河湟地區的臨蕃城,過著一種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內心孤苦愁悶,變得更加敏感,因而容易注意到大自然的四時之景和瞬息萬變,觸景生情,對河湟自然風貌的描寫也更直觀,更真實,也更深入。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二、和親出使送別詩

送別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題材型別。賦詩送別,也是唐人詩歌創作的一大傳統。唐代詩人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送別詩作,有傷感惜別的,也有超然豁達的。在唐代河湟詩歌中同樣也包含了許多有關送別的詩作,按照詩歌內容,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公主適蕃送別詩,一是友人出使送別詩。

公主適蕃送別詩主要是以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出降吐蕃為背景,奉制應和而誕生的。金城公主出降吐蕃是中宗朝的一件大事,中宗率眾多大臣親赴金城縣,並召集文臣學士賦詩送別公主。

參與此次詩會的文人主要有中宗朝的近臣和文士,如張說、蘇頲、李嶠、沈佺期等十七人,在此次宴會中,每位詩人都創作了一首詩。《景龍文館記》中收錄了這十七首詩歌,並題為《二月一日送金城公主入蕃應制》。這些詩歌在詩歌體裁上,均採用了初唐盛行的五言律詩。

除了奉和應制送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的送別詩之外,河湟詩歌中還包含了普通文人送別友人出使吐蕃的詩作。詩中主人公大都是以充入吐蕃使及其隨行人員的身份出使吐蕃,但出使的原因和目的略有不同:

一部分作為唐蕃之間正常友好往來的派遣使者,一部分是代表唐廷出使吐蕃弔唁逝世的吐蕃贊普,一部分是為了修復已損的唐蕃關係而出使吐蕃,還有一部分是作為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的陪同人員。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三、陷蕃生活

天寶十四載,唐王朝爆發了安史之亂,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與此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唐朝西陲的軍事格局。是年十二月,唐廷任命哥舒翰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率領河、隴、朔方、奴剌等十二部兵二十萬鎮守潼關,河西、隴右邊境守備空虛,於是吐蕃乘勢大舉東進,歷時五十餘年,河西、隴右地區全部淪陷。

吐蕃逐步佔據河湟地區之後,在淪陷區實行民族壓迫和同化政策,大量的漢人和吐谷渾等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被迫淪為奴隸,遭受著吐蕃奴隸主的蹂躪和壓迫。呂溫在出使吐蕃過程中,在河湟地區遇到了一些正遭受吐蕃奴役的吐谷渾遺民,他們生活十分悲慘,呂溫深切同情這些被吐蕃蹂躪的吐谷渾人,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蕃中答退渾詞》二首。

同樣,陷蕃的中原漢人在吐蕃佔領的河湟地區一樣過著辛酸悲苦的奴役生活,吐蕃對當地漢族遺老極盡侮辱殺戮之能事。他們這種生存境遇值得人們同情,他們的愛國熱情更是讓人感動,值得讓人稱頌。詩人呂溫對這種現象更是親眼目睹,深有體會,他在出使吐蕃途經河源軍的漢人村落時,見此慘狀,有感而發,便寫下了《經河源軍漢村作》。

元稹和白居易在同題之作《縛戎人》中都以陷蕃者的口吻,描寫了沒蕃漢人不顧艱難險阻,逃回唐朝,剛到唐蕃邊境,便被唐朝守軍捉住,向朝廷邀功請賞,然而朝廷也聽信邊將的虛報,不問不分青紅皂白便將沒蕃漢人發配流放,使這些逃回的遺民和士兵有苦難言,愧不當初,悲痛欲絕。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四、唐、渾、蕃關係

在唐代社會政治生活中,民族關係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民族之間的關係,不僅影響到邊防疆域的安全,還影響到唐王朝的內部穩定與興衰存亡。因此,唐詩的眾多主題當中,民族問題從來都是重中之重。在唐代的相鄰種族部落政權當中,能與唐王朝相抗衡的主要有四個,分別是突厥、吐蕃、回紇以及南詔。

從安史之亂後,吐蕃成為唐王朝所面臨最大的政治威脅,河湟問題成為唐朝政治社會最大的政治焦點,同時也成為是唐蕃關係的實質和焦點。吐谷渾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處唐蕃兩大政權之間,被迫捲入兩大政權的爭鬥之中,所以它既是唐蕃前期文化交流的中介國,又是唐蕃中期戰爭的根源地。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唐代河湟詩的情感特質

一、建功立業之豪情: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自古以來古代先賢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無論文人士子,還是士兵將領,都渴望建功立業,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被後人敬仰並記住。唐人更是如此,盛唐時期,唐王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唐人普遍情緒高漲,積極入世干政、建功立業。

儘管唐代中舉極為不易,但積極進取的唐人並未因此放棄自己建功立業的鴻鵠之志。唐代自建國開始,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南下入侵,唐朝邊境十分動盪不安,戰亂不息,整個社會充斥著濃厚的尚武氛圍。再加上,盛唐士人深受盛唐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的感召和刺激,紛紛投身邊塞,從軍入幕,以期實現自己安國定邊,建功立業的宏大理想。

至唐玄宗時期邊塞戰爭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甚至立功邊塞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風尚,唐代很多詩人都有從軍入幕的經歷,如高適入哥舒翰幕府,岑參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張謂入封常清幕府等等。

中晚唐的河湟詩中也有很多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作,與初盛唐文人相比,中晚唐詩人的立功目的更加明確,即希望能夠收復河湟,洗雪國恥,以此實現立功邊塞的願望,且他們抒發這種情感更加直接。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二、河湟失陷之哀情: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河湟的失陷,不僅導致了國家政治衰微,君臣痛心,還給底層百姓帶來了沉痛的災難和不幸,有的淪為吐蕃的俘虜,飽受奴役和蹂躪,有的被迫出征,戰死他鄉,留下妻兒父母忍飢挨餓。

然而,統治者和守邊戰士卻不思收復,只顧貪圖享樂。因此,又激發許多有志之士創作了河湟詩歌來抒發自身對底層百姓的悲憫同情,對河湟收復的殷切渴望以及對昏庸無能的統治者和邊將的批判譴責。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三、陷蕃人生之悲情:每恨淪流經數載,更嗟縲紲泣千行

從公元8世紀中期開始,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趁著唐王朝遭受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大肆地向東部擴張侵略。之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整個河西、隴右地區都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在這段時期,有一部分從軍幕府的中原漢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落入吐蕃的拘禁羈押之中。

在敦煌陷蕃詩人群體當中,尤以敦煌佚名氏、馬雲奇以及殷濟為代表,在陷蕃詩人群體中他們三位創作並存留的詩歌數量最多,他們創作的詩歌情感大多低沉哀婉,具體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表達內心的孤獨傷感、思鄉懷人、對陷蕃生活的憤懣與無奈和對邊地戰爭的批判與譴責。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

四、河湟收復之樂情:聽取滿城歌舞曲,涼州聲韻喜參差

河湟自失陷伊始,就一直深深地牽動著每位唐人的心。唐王朝從上到下,無時無刻不渴望收復河湟失地。為此,唐代君臣們也做了一些努力,提出許多建議,但都無濟於事,未能收復失地。

吐蕃自達磨贊普即位開始,達磨驕奢淫逸,兇愎少恩,昏庸無道,故而政局十分動盪;加上,吐蕃國內連年災荒。內部矛盾激化,吐蕃別將尚恐熱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兩派勢力互相爭奪權力,烽火連天,導致吐蕃政權分崩離析,民不聊生,一片混亂,實力嚴重衰退。

於是,大中二年,沙州人張議潮率眾起義,驅走吐蕃守將,收復瓜、沙二州。宣宗大中三年二月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七關降唐,其時宰相白敏中趁機命令緣邊藩鎮就近相繼收納了主動投歸的三州七關。

對於河湟收復這一盛事,宰相白敏中頗為興奮,他在《賀收復秦原諸州詩》一詩中對秦、原諸州得到收復表達了慶賀和喜悅之情。詩中對於秦、原諸州收復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其時同列宰相的魏扶、崔鉉、馬植均有詩作與之相和。

大中三年八月,宣宗下詔,安置三州、七關事宜。自此,標誌著失陷百餘年的河湟正式收復,迴歸到唐朝版圖中,一雪前恥,舉國歡慶。之後,宣宗也頒佈《收復河湟制》,昭告天下,與天下百姓共同分享這一盛事。可見,宣宗對於久久未能收復的河湟失地現如今得以在自己手上實現收復,頗為得意和自豪。

河湟失地迴歸,民間的歌謠到處都在盛傳這一喜訊,春風和煦,楊柳飄飛,一片祥和安寧之意,表達了對河湟失地收復的歡呼喜悅之情及對宣宗睿智謀略的讚美歌頌之情。

唐代河湟詩——從中窺探出:唐人對於唐蕃關係的曲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