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施耐庵在《水滸傳》裡對梁山的筆墨較多,特別是施耐庵提到了梁山800裡水泊引起後人興趣,但現在梁山的水泊已經沒有了。後人在分析梁山水泊消失的原因,曾認為八百里水泊只是作者比喻,梁山水泊並沒有這樣大。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我們讀唐詩,有“九曲黃河萬里沙”、“ 門泊東吳萬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還”、“ 輕舟已過萬重山”、“ 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描寫的水的詩句,據此有人認為,梁山800裡水泊只是一種虛數描寫,並沒有那樣大。但唐詩所描寫的關於“水”的詩句,也並非是虛數,所謂的“萬里沙”,黃河也的確有萬里之長,當然也有“萬里沙”,至於“萬重山”、“三千尺”或許有誇張的形容。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而梁山所謂的八百水泊,如果作者真是比喻水泊之大,為何不用千里和萬里?雖然梁山的水泊大小古人不可能用現代的測量工具去測量,但八百里水泊應該是虛實之間,是指水泊面積之大。如果真是一個虛數,是一個很小的水域,那麼梁山何以聚集起義軍反抗宋朝呢?

雖然《水滸傳》是小說,有虛構的一面,但宋江起義的確存在。而宋江的起義軍從人數上無法與方臘比,如果要起義,必然要選一個官兵無法征伐的險地,據此,梁山水泊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聚集地。如果水泊面積小,官兵輕易能攻打,那沒必要再守梁山了。可以推斷,梁山的水泊面積很大,要想進攻,需要水軍作戰,但很難達到目的。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黃河在歷史上是一條難以治理的河道,由於古代治水較難,因此,黃河在古代氾濫成災,多次決口,在下游地區出現很多大大小小的泊地。在五代是,在梁山、東平一帶,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此後不斷蓄水聚集,到了宋朝時,已經是一個範圍包括梁山、鄆城、東平、鉅野等城的巨大水泊,這或許就是“八百里水泊”的來源。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水許傳》裡所說的梁山,其實其地名早就有,《尚書·禹貢》、《周禮》和《爾雅》等都曾對梁山有所記載,而且那時梁山南面就有水域,古時稱“大野澤”,秦漢時又稱“鉅野澤”,唐朝再次改名的大野澤,這或許與鉅野縣的名稱來源有關。

據《元和志》記載梁山的水域“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如果按面積算也有八百里之多。因此後來“大野澤”又被叫作“梁山泊”。可見梁山泊的水域由來已久。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元朝《齊乘》曾這樣記載“汝水西南流,與濟水合於梁山之東北,回合而成泊。”認為汝水與濟水匯合而成梁山泊,其實這兩種水形成還要歸功於黃河。清朝有位叫顧祖西的地理專家,他在《讀史方圖紀置》記述了梁山泊的來源,994年,黃河在河南滑縣決口,導致山東、河南一帶受災,一些小的湖泊擴大,據此形成數百里之大的梁山泊。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據史料記載,1019年,宋真宗在位時,黃河再次在滑縣決口,此次洪水更猛,再次擴大了梁山泊的面積。1077年,宋神宗在位,黃河在濱陽一帶決口,黃河向南改道,於是梁山泊便成黃河主流,此時梁山泊由於黃河水的不斷注入,水域之大,水勢之擴,於是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水泊。

但現在去過樑山的朋友會發現,宋朝的“八百里水泊”早就不見了,那麼當年那些浩大的水泊去哪?為何消失的如之快。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據史料記載,黃河北移是其主要原因。

梁山水泊消失,還與黃河有關。因為黃河不斷帶來的泥沙沉積,黃河又再次改道北移,因此注入梁山的水量就減少。《金史》記載,金世宗時,黃河改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嘗遺使安置屯田。”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雖然梁山水泊的水域減少,但並沒有消失,只是水量減少。但到了元朝時,黃河多次氾濫成災,決口達22次之多。梁山水泊再次水域豐盛,元朝有名的詩人陸仁曾有記載“嘗舟過樑山泊,春水方生何涉漠”。元朝水泊依然很大。但此時元朝開始治理黃河,使黃河真正實現了北遷,梁山水源不再來自黃河,但有汝水注入,水量太少,水泊開始出現萎縮。

明朝朱棣對黃河水也進行整治,據明史記載:“築戴村壩,遏紋南流”,因此,注入梁山泊的水源基本沒有了,此後明朝又對梁山水泊進行大規模的治理,“河水北出濟漕,而(東)阿、耶(城)、曹(州)、耶(城)間田出沮溯者,百數十萬頃。”從此梁山水泊無水後的地域,成為良田。

《水滸傳》裡的800裡並非虛數,為何現在消失了?

明末清初時,顧炎武曾到梁山考察,他曾在《日知錄》中寫道:“予行山東鉅野、壽張諸邑,古時漲水之地,無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為川浸矣。”據此,剩下的水域也只有東平湖。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