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二 為什麼網上能查到的資料都說李毓秀是山西人

李毓秀既然出生在山東李家營,為什麼網上能查到的資訊都說是山西人呢?

李毓秀沒有出生在山西,而是出生在山東。為什麼網上能查到的資料都說是山西人呢?根據《李氏家譜》記載,根據《

營子李了不起》一書的描述,根據民間幾百年來的傳說

;李毓秀在青年時因“特殊使命”去了山西。這裡的故事挺多,本文不可能像長篇小說那樣詳細講述,只能說,李毓秀的二哥李世秀在和父親回關東老家鐵嶺時,路上出了突發事件。這個突發事件,就是清兵入關攻打山海關。李世秀父母和他本人恰好趕上了戰亂,因此讓李世秀與父母在戰亂中失散多年。李世秀卻因禍得福,天賜良機的結緣了孝莊皇后。後來,奉命陪玩伴讀於福臨暨後來的順治皇帝。這一點,《李氏家譜》上亦有記載:“聯宗皇脈,肇基廓充”……李世秀攀上了皇親,從此高官厚祿,飛黃騰達。在他達官顯赫時,順帶著向皇宮推薦了才華橫溢的弟弟李毓秀,並告知李毓秀,朝廷隨時可能會用他。後來,李毓秀真的被孝莊皇太后啟用,使命特殊,命之不能告訴任何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告知,因為,孝莊皇太后懿旨到的時候,也是告知只能李毓秀一人捧讀,秘密行事,去往山西。這在李氏家譜中均有記載。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李毓秀去山西幹什麼呢?民間傳聞是暗中守護在五臺山出家的那位看破紅塵的順治皇帝。

有人說,順治出家是民間傳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其實,所謂歷史,無非是正史與野史。什麼是正史?無非是朝廷暨官方有史料記載的事情。什麼是野史?大都是民間傳說,神話,寓言等類。可是,歷史上的傳說往往都是真實的歷史,只不過年代久遠而已,就像女媧是傳說,但是,風陵渡那裡有女媧補天的祭臺;哪吒是傳說,可是在四川江油市乾元山金光洞裡有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洞。在乾元山側還有哪吒墳墓……(現在到了那裡都看到)

順治出家如果是傳說,為什麼有他出家的五臺山鎮海寺,為什麼有順治出家偈?而且現今能看到的這首看破紅塵的《順治皇帝出家偈》的作者,標明的都是順治皇帝。既然是順治皇帝,如果沒出家,何來出家偈?換個角度思考,大清皇朝,再怎麼糊塗,也不可能承認一位堂堂的皇帝跳槽不幹,棄官而去出家做和尚的事實,那豈不是荒唐至極?那不是給大清朝打臉嗎?有人會說,你解密李毓秀,怎麼還扯上順治皇帝了?因為,如果順治皇帝真的是棄世出家,那麼,《李氏家譜》的記載,相傳幾百年的民間傳說暨李毓秀到山西是暗中陪伴順治皇帝的說法,就是真的。筆者之所以勞心費神地講講順治,無非證明李毓秀到山西的使命和緣由罷了。

按此推理,李毓秀從青年時期就奉了孝莊皇太后秘密懿旨去了山西。有人會說,推理不是現實。筆者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現實和證據都有。

在《李氏祖訓》家譜中,可以找到這樣兩句話:“

奉懿旨,諭徙晉,作家訓,遺璋琨……

”。這幾句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奉了孝莊皇太后的秘密懿旨,搬家去了山西,還寫作了李氏家訓,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暨璋和琨。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可見“奉懿旨,諭徙晉......”字樣

同樣有人會說,這會不會是李氏後人用家譜造假?我要說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李氏家譜》和文字記載,大約在一二百年左右,那時候可能沒有造假技術和造假思想。也沒有造假的必要。那時候李毓秀還沒有出名,《弟子規》這本傳統文化聖賢書,當時是寫給自己家族後人參照的“訓蒙文”,暨“童蒙養正”的教材,《弟子規》是後來經賈存仁先生改成書名的,是歷經多年,歷經朝代檢驗實現,才逐漸發現他的寶貴价值的。寫這本書的時候,李毓秀還是青年,李家當時沒有預知未來的神通,便不可能造假一本家譜。所以,家譜上的記載再次證明,李毓秀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離開山東李家營去的山西。

由於李毓秀去了山西之後,就一直在山西生活到老,而他在山西的私塾教育又很有成就,加上他的《弟子規》已經成為儒家傳世之作,所有,當他卒于山西的時候,他的後人和山西地方官府及民間粉絲們,當然要在當地的縣誌史記什麼的資料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這就是我們今天在網上乃至在山西史料上能看到李毓秀是山西人的緣故。

三 當時的山東濰縣縣誌等史料為什麼沒有李毓秀的記載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那就是,李毓秀離開山東濰縣李家營的時候,李毓秀僅是個普通百姓,用現在的話說,李毓秀在文化界以及社會上還沒火,還不是腕,還沒成家成名。他的《李氏家訓》還沒有成為社會上童蒙養正的教材,沒有重大的影響力。況且,他是以普通百姓身份,秘密離開山東去山西走的。離開山東以後,他就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別說當時編篡縣誌的先生們想不起他,即使他的父母兄弟們也從此沒有見到過他,那還有誰會惦記他呢?這種情況下,在山東乃至濰縣沒有功名,沒有成就,當時的山東濰縣,當地的縣誌編輯們,當然不會為一個在山西成就一生的人在自己的縣誌上(指山東濰縣)寫上一筆。換句通俗的話說,當時的地方官府和老百姓,早把他忘啦!當然在山東暨濰縣找不到他的記載。那個時候沒有,便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沒有,儘管這個可以有!

四 《弟子規》一書是李毓秀到了山西以後經過賈存仁先生改編成現在這個書名的

李毓秀當年從山東去山西時,他手上的文稿,書名應該是《人之初李氏祖訓》或者是“訓蒙文”。即使這些手稿,也是逐年逐漸在不斷完善,修改,醞釀,潤色才撰寫完成的。《弟子規》這篇傳統文化的寶典,絕不是李毓秀在一天之內一氣呵成的。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李毓秀《弟子規》原始手稿

至於李毓秀和賈存仁是什麼關係;他倆是師生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還是同是教書匠的同行?賈存仁又是怎樣將李毓秀的書改名為《弟子規》的?這件事也好回答,那就是,回到清朝那個年代,找到兩位先生一問便知……可能嗎?不可能!不可能就要合理的想象,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就是對的。想象,推理,加上各種史料,幾乎接近真實。

五 李毓秀從離開山東以後一生沒有再回過山東濰坊老家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或者做一些推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李毓秀受著儒家的思想教育很濃,又是儒家思想的傳承者,他當然知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深刻涵義。效忠在那個年代是朝臣們的死穴,這也是歷史所有忠臣們悲慘下場的原因。我們耳熟能詳的岳飛,楊家將等,都是聽命效忠的最好代表和悲劇人物。李毓秀一朝受命,就會死心塌地,效忠朝廷,導致他一生都守候生活在山西。這一點合情合理。

2看在他的二哥李世秀的份上,他必須考慮到二哥李世秀在朝廷良好的聲譽以及皇家對他們李氏家族的誥封和待遇不薄。他不能擅離職守,或者乾的吊兒郎當,給二哥丟臉。他要給二哥爭氣,不能給攀上皇宗的二哥打臉。這樣,他必須幹得像勞模,必須學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3他到了山西以後,明裡以教學為主,並建有自己的私塾學堂,有非常好的朋友圈,基本可謂名門望族,生存無憂。他便有些樂不思蜀的意味。據李家營的傳說,其實,順治皇帝知道自己母親派李毓秀到山西的真實目的(對不起,這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順治皇帝多次催促李毓秀回老家山東。李毓秀執著地拒絕回山東老家。他無非是要幹出點成績來給朝廷看。

4既然效忠朝廷,就不能考慮自己的小家庭,儘管也想念父母,思念家鄉。但是重任在肩,使命在身,忠孝就真的不能兩全。

基於以上幾點考慮,便是李毓秀一生沒有再回到山東的緣由。他卒于山西,便成了山西人。這也是中國蓋棺定論的規律。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透過李家營《營子李了不起》這本書的故事,透過《李氏家譜》諸多的記載和李毓秀的書稿,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祖籍遼寧鐵嶺,出生于山東,卒于山西。從青年時離開老家去山西,一輩子都生活工作在山西。他整個人生輝煌的時候,《弟子規》弘揚於天下的時候,他人都在山西,又是卒于山西,他的子孫後代又都生活在山西,所以,網上的資料說他是山西人沒有錯。而筆者根據所有的資料講述的這個秘密,也是尊重史實,用事實說話的。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編劇張慶華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考證,不但考證了《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還創作了事關李毓秀本人的電影劇本《寶典傳》。這部影片正在尋求合作拍攝。相信,這部影片也是一個歷史資料補充或者是完善,敬請讀者和觀眾密切關注。

編劇張慶華考證《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出生地是在山東(下)

到了要說總之的時候了,也就是最後的解密結論是: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原籍是遼寧鐵嶺。其先祖在元朝末年遷徙至山東暨今天的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李家營村。李毓秀青年時去的山西;他的出生地是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