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弗為第三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

如今最熱門的八卦新聞中你看過哪個呢?又最喜歡哪個呢?

點開小編的文章要趁早哦,不然新的文章都要涼涼了

人是善與惡、本真與私慾的結合。在私慾之中,名利為最。聖人參透自然和人心,在治理天下時,力求正本清源,杜絕爭名奪利,注重安定民心。在聖人治理之下,民眾內心清淨,衣食足用,爭心不起,筋骨強壯,不思巧詐,不生貪慾,平靜地過著各自的生活。故而,天下太平。

弗為第三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也。

弗為第三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

【譯文】

不過分崇尚所謂的賢能,使民眾不爭名。

不貴重奇異寶貨,民眾就不會偷盜。

不激發民眾的慾望,社會就會安定。

因此聖人在治理天下時,

祛除民眾的私慾,滿足民眾的衣食之需,

弱化民眾的爭心,使民眾身體強壯,

總是使民眾保持沒有詐偽之心,沒有私慾的狀態,

使他們心懷敬畏,也就不敢造作事端,

這樣就實現了天下大治。

弗為第三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

【淺釋】

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都在為了利益而勞碌奔波。心有敬畏,循道而行的追求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不合道義,沒有底線的追求卻是危害極深。

“不上賢,使民不爭”,是說,不過分崇尚所謂的賢能之名,避免爭名。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名士遊行天下,遊說諸侯,一言興邦,一言滅邦,引得眾多學子爭相效仿,攪得天下大亂,百姓受苦。作為鬼谷子弟子的蘇秦、張儀,把天下看作一盤棋,張儀連橫,蘇秦合縱,大國紛爭,天下大亂,百姓受苦,這樣所謂的賢能,是不利於天下百姓的。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是說,不過分貴重珍奇的寶貨,避免偷盜。珍奇的寶物,正是偷盜發生的根源。“周有砥厄,宋有佶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這四大寶物的背後,是無數的爭奪,無數的血淚。以楚國的和氏璧為例。獻寶的卞和,被楚厲王砍去了左腳,被楚武王砍去了右腳,到了楚文王時期才被認可,可是雙足已然失去。為了這塊和氏璧,趙國被秦國盯上,雖然藺相如“完璧歸趙”,卻是加深了秦趙之間的嫌隙,加速了趙國的滅亡。秦始皇命人打造為鎮國玉璽,在上面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此後歷朝歷代都是爭搶的焦點,不知道多少亡魂,是拜和氏璧所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說,不顯露可乘之機,使民眾不陷入動亂。所謂“可欲”,是指有機可乘的東西,比如名位。老子入周,擔任守藏室之史,是在周景王時期。周景王遲遲不立太子,結果身為庶長子的王子姬朝,與身為嫡長子的王子姬猛,都盯著太子之位,形成了兩大集團,明爭暗鬥。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後,大夫單旗、劉卷派人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王子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引發了王子姬朝之亂。周悼王姬猛很快憂懼而死,繼位的同母弟姬匄與王子姬朝,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直至公元前504年冬才徹底平定。親身經歷了王子朝之亂的老子,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才有了“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的感悟,這裡的“可欲”,最大的便是周景王的不早立太子,使得眾王子都有了覬覦之心,也就有了後來歷經十數年的王子朝之論。

有鑑於此,老子隨後指出,“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也就是說,聖人治理天下之時,“虛其心”,祛除民眾的私慾,“實其腹”,滿足他們衣食住等基本生存之需,“弱其志”,弱化他們的爭心,“強其骨”,使他們身體強健。這樣,“恆使民無知無慾也”,民眾就會保持沒有詐偽之心,也沒有私慾的醇厚質樸的狀態。“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也”,是說,即便是那些心存詐偽的所謂“智者”,擔心受到懲罰,也不敢冒頭出來造作事端。這樣,民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平靜地過著各自的生活,從此天下太平,實現了大治。

弗為第三人類對於名、利、位的慾望和追求是社會難以治理的根源

【詩文皆為原創,圖片源自網路;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作者:泰和文化創始人呂秉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