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印江:城建日新月異 城市活力四射

青山環抱、碧水繞城,道路橋樑縱橫交錯,供水汙水燃氣管網四通八達,公園廣場小區綠樹成蔭,步行街商業街遍地開花……20年時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城鎮建設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居民生產生活更加便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穩步提高,卭江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綠色多了,更加宜居

夏日,驕陽似火,整個人曬得黑漆麻烏,被汗水浸溼衣服的園林管護員龍守安,71歲的他干城市綠化已經24個年頭了,每天和同事們一起為城市“梳妝打扮”,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綠化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的省級森林城市。

龍守安記得剛開始干城市園林管護那幾年,縣城幾乎沒有綠化,只有巖底寨至柏香林道路兩旁有一排白楊樹,服務公司到中寨口稀疏有幾棵白楊,後來嫌落葉多都砍掉了一些,大街小巷見不到多少綠色,整座城市缺乏生機。

“大面積對主次幹道、公園廣場進行綠化是2012年至2013年,我們前前後後栽了幾個月的樹,漸漸地整個城市就綠起來了。”龍守安自豪地說,現在,園林管護員隊伍越來越壯大,而且還有了電動修剪工具,人輕鬆了,效率更高了。

該縣住建局市政管理所所長張旭林介紹:“2018年以來,印江投入了8000多萬元實施‘六綠’攻堅行動,對縣城主次幹道、各大公園廣場等進行綠化,綠化面積由以前的50餘公頃增加到現在的300餘公頃,城區的空氣質量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76歲的任達時老人每天都要到文昌公園涼亭裡坐坐,看著公園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來人往,心情就很舒暢。他說,以前整個縣城看不到幾棵樹,到處是破舊的房屋和揚塵的水泥路,連個休閒的地方都沒有,大家“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出門就是公園廣場,鄰居經常見面,拉家常,有什麼隔閡誤解都化解了,鄰里關係和諧了。

如今,無論是晨曦微露,還是晚霞映天,在觀音溝溼地公園、城市農業公園、東郊河濱公園、文昌公園、書法廣場,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做健身操的人群總是浸潤在綠韻中,享受著綠色家園帶來的愜意,憧憬著無比美好的明天。

該縣堅持“生態優先、文化引領、景城融合、產城一體”的思路,按照“一街一景、四季分明”的要求,推進“六綠”攻堅行動和城周森林屏障建設,抓好點、面、線綠化美化,推進精緻、特色、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城鎮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綠化景觀場地和配套功能設施,讓人民群眾推窗見綠、抬頭見綠、出門見綠,“綠”與“城”完美結合,改善了城鎮人居生活環境,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目前,城區林蔭道路率71。4%,綠化面積419。7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81平方米,市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援度和滿意度均在90%以上。

道路多了,更加便捷

清晨6點,計程車司機田仁元從家裡出發,有時候會早一些,出發前的第一件事是將車輛檢查好,把車裡車外“打扮”乾淨,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田仁元一直持續了18年,也見證了印江城鎮路網的發展變化。“以前縣城差不多隻有解放路、梵淨山路、坪興寨老路、西環路,而且路面窄,坑坑窪窪,一年要換兩對輪胎,很多路段車子掉不來頭,乘客幾乎都要走上一段路才能到家。現在南環線、北環線像一條玉帶環繞著縣城,城區主次幹道四通八達,筆直通暢,直接通到各個小區,市民乘車、生產生活都便捷了。”田仁元掰起指頭數著印江這些年的新變化。

穿過印江隧道,駛入峨江大道,放眼望去,整個縣城路正道寬、乾淨整潔、筆直向前,道路兩旁綠樹婆娑、高樓林立、景觀如畫,人們漫步在碧水映天的景色裡,宛若置身畫中。

“隨著印思快速幹道即將開通,思南和印江連在一起,我們的生活就更便捷了。”在印江生活了40年的張大爺再次登上觀音溝溼地公園遠眺家鄉,對印江城區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慨萬分。“前幾年登觀音溝走的都是羊腸小道,現如今上山有了寬敞的健身道、觀景臺、休息亭,危險路段加裝了防護欄,上下山的道路上安裝了路燈……極大地方便了市民,也讓大家有了更好的登山體驗。”張大爺說,現在觀音溝溼地公園不僅有前來鍛鍊的市民,很多遊客也慕名前來。

該縣致力打造“精緻、特色、宜居”的城鄉環境,著力推動山水縣城、美麗鄉村、綠色城鄉融合發展,修建了12條主次幹道、6個主題公園、10餘個休閒廣場,同步配套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投入近4億元建設4座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85公里,改善了居住環境質量。同時,投入數億元實施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和背街小巷綜合整治,舊貌展新顏,人居環境獲得了極大提升。相繼建成印江博物館、邛江古鎮、濱河景觀、西南商貿城、縣人民醫院,有序推進東郊溫泉小鎮和印思快速幹道建設,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升到45。4%。

遊客多了,更具活力

“縣城漂亮了,周邊旅遊景點多了,遊客多了,我們的生意也更火爆了。”在縣城西苑開發區開了23年旅社的888賓館老闆陳印告訴筆者,1998年開始經營888旅社,那時只有10來個房間,15元一個單間,幾乎沒有外地旅客入住,隨著大聖墩景區、雲上居景區、卭江古鎮及幾大公園建成運營,來印江遊玩的人成倍增加,旅社升格成了賓館,房間從10來個增加到20多個,房間價也從15元上漲到100多元,入住的大多是外地遊客。

“這幾年,城區的人流量越來越大,餐飲鋪面越開越多,道路整潔的標準也越來越嚴格。”環衛工人敖世秀伴著微亮的天空就開始了一天的清掃,整個縣城依然在睡夢中……她似乎是習慣了這樣的繁忙,清掃過後的道路乾淨整潔,迎接著遊客的到來。敖世秀說,現在,縣城路面大多采取機械洗掃和人工保潔相結合的模式,不僅給環衛人員減輕了工作量,清掃質量也提高不少。

“印江堅持以文塑城,打造‘書法之鄉·養生印江’的文化品牌,承載卭江厚重文化的印江博物館向市民免費開放,吸引八方遊客前來參觀遊玩。”印江博物館館長王時江說。

近年來,該縣透過大力實施旅遊產業融合化發展戰略,著力挖掘健康養生文化、民族風情文化、梵淨山佛教文化“三大核心”產品,推進景城、景文、農旅、體旅、工旅“五大產業”融合,構建生態旅遊、紅色旅遊、佛教文化、休閒度假、民族風情“五大旅遊品牌”體系,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一小時旅遊圈”,構建“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旅遊交通大格局。除此之外,還加快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人文景點和民族文化村寨的開發建設和修繕,認真保護景點、文物、古樹,完善了印江文昌閣、嚴寅亮故居、嚴氏宗祠等一批具有典型土家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點,城市呈現出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同時,透過巧打中國名茶、書法、長壽之鄉“三張文化名片”,加速推進大生態、大文化、大旅遊融合發展。

“我們將全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城市擴容行動、城市更新行動、城鎮品質、城市治理、城鄉融合發展五大工程,不斷提升城鎮的承載力、帶動力、競爭力,把印江打造成同城化發展的旅遊後花園、安居首選地、醫養聚集區。到2025年,縣城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5平方公里,縣城區常住人口將達到15萬,城鎮化率提高到58%以上。”印江住建局局長劉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