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如今,喜歡時尚的女孩都喜歡穿高跟鞋,畢竟穿高跟鞋可以凸顯自身的氣質,讓人看起來更自信。不過高跟鞋畢竟是民國時期傳過來的舶來品,對於之前清朝的女子來說,根本沒有見過,雖然他們不知道高跟鞋,但是卻擁有類似的替代品,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花盆底鞋”。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

這種鞋很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鞋底上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這種花盆底鞋為木頭底,上面裹一層布,鞋底製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鞋底以木製成,外裹白布,一般為7釐米,高最高的可達13釐米,鞋幫飾花草蟲鳥等刺繡。有的鞋底上也有繡花圖案,腳尖處有針線編成的穗子及地。當時新婦及年輕女子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到了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連慈禧太后也常著此鞋。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

讓人費解的是,滿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經常要騎馬,根本不可能穿花盆底鞋,那麼他們是如何被髮明出來的呢?

這其中和“纏足”的陋習有一定關係。相傳,纏足之事始於秦始皇。秦始皇選美女入宮,足小為首要標準。大概秦始皇以為,女人足小,難以出門招搖,因而溫順,因而潔淨。於是,民女紛紛纏裹雙腳,夢想有朝一日能選到君王側。

南宋以後,纏足從宮中延至民間,從良家蔓延到妓家。《藝林伐山》記載,“行都妓女,皆穿窄襪弓鞋如良人”。除了妓女,纏足在宋朝仍侷限在上流社會,普通女子,甚至富家女子多不纏足。而後逐漸演變,纏足竟成了規範女子德行的標準,到了明代纏足更是進入盛世。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

滿清入關之後,滿足女子看漢族女子的小腳和走路姿態,竟然也十分羨慕和喜歡,於是紛紛效仿裹小腳,不過當時的皇帝們卻不喜歡,比如康熙時期就曾有令:禁止女子束髮裹足,違令者流亡。

在這樣的情形下,“花盆底鞋”應運而生,這種鞋的鞋底很高,再加上滿族女子喜歡穿旗袍,這樣不僅旗袍不拖地,而且還能掩蓋住雙腳,達到不裹腳也能達到“小腳”的目的,這是“花盆底鞋”的第一個用途。

第二個用途也很好理解。當時的滿族婦女上山勞動為防蚊叮,同時免使鞋底遭泥溼,故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

清朝的高跟鞋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到底有啥作用

第三個用途則是為了方便皇帝。這其實也很好理解,皇帝坐擁後宮佳麗三千,即使沒有這麼誇張,幾十人,幾百人也是有的,皇帝不可能一一記住他們的姓名,這時候“花盆底鞋”就派上用場了。

隨著時代發展,當時的“花盆底鞋”越發精美。鞋面多為緞制,繡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女子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對於後宮中的妃子來說,“花盆底鞋”上的裝飾也是根據他們的地位來定的。皇帝要是忘記了眼前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低頭看一眼對方的鞋子,大概心中就有數了。

關於“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間還有很多的說法,比如說“滿族婦女單純為增加身高,所以用高底”,不過這些說法很難考證,小編覺得,或許只是單純的追求美吧,就像現在的高跟鞋一樣,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