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公元386年,鮮卑拓跋趁前秦淝水戰敗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建立代國,自稱代王。公元398年9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在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北魏政權正式入主中原。作為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北魏的風俗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想要穩固政權,融入中原就勢必要學習中原文化,養老尊老制度就適時的建立了,那北魏為何選擇這樣一項制度來學習呢,我們就要從養老尊老制度的歷史說起了。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中國尊老養老制度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於一度成為政權穩固的基礎。

養老尊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老人。《禮記·王制》記載:“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遊可也。”大意就是:五十歲的時候可以吃細糧,六十歲可以吃隔夜的肉食,七十歲可以吃雙份的食物,八十歲要常吃珍貴的食物,九十歲就可以吃飯的時候不離開起居之地,如果出門的話,隨從的人要備好食物,以便隨時取用。在當時官府編制中還設有“掌病”一職,負責給老人“問疾”,同時還設立了賜予老人“齒杖”的制度,並有專人負責。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到了漢代之後,由於漢朝崇尚“以孝治天下”,尊老養老制度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皇帝的諡號皆含有“孝”字,從東漢開始,又逐步確立了以“三老五更”為中心的皇帝敬老禮儀。

漢朝為供養老人,經常會賞賜許多東西。漢文帝曾下詔:“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者,賜帛人二匹,絮三斤。”此後的武帝,宣帝及東漢的諸位皇帝都曾頒發過賞賜高齡者糧食,肉,布帛和棉絮的詔令。除了物質上的供應,漢朝還會免除家中有年老者的家庭的賦役,如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曾宣佈“年八十復二算,九十復甲卒”其意思為:家中有八十歲以上老人的家庭免除兩個人的算賦,也就是俗稱的人頭稅,家中有九十歲以上老人可免除戍卒之役。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此外漢朝還有從精神方面優待老人的各項措施,比如賜予老人名譽上的爵位或官銜,《冊府元龜》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三年二月,立皇太子,賜三老爵三級,十二年五月,十七年五月賜天下三老爵人三級,此後漢代的皇帝也多有相似的措施。

可以看到發展至漢代,我們的尊老養老制度已經涵蓋到了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既有對老年人生活的保障,也有鼓勵人們好好贍養老人的措施,同時還賜予年老者爵位的獎勵,可以說發展的已經很完備了。瞭解到尊老養老制度在北魏之前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一起探討北魏當時的歷史背景。

從政治上來講,北魏作為一個趁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他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卻是落後於當時的中原的。北魏自建國即實行分部制,將整個拓跋分為六部,由各國部大人統領,其他各族人民則編入八部,設立外部大人進行管轄,諸部大人代表部眾擁有參與朝政和決策軍國大事的權利。入主中原後,北魏延續了自己的分部制,並且實行了“胡漢分治”,這就導致了拓跋族人地位高於其他民族人民且拓跋貴族還佔有著政權中的主

導地位。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從經濟上來講,北魏一開始為了穩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採用了不觸及強宗大族政治和經濟根本利益的宗主督護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宗主豪強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政治勢力也逐步膨脹,不僅使北魏的國家財政收入減少,並且威脅了拓跋在中原地區的統治。

與此同時,宗主豪強肆無忌憚的兼併自耕農的土地,使其成為自己的“陰附”,耕農的減少使得國家財政收入進一步流失,加之拓跋部自進入中原以來,保留了原有的遊牧民族習慣,不重視耕種,聽任耕地被用來放牧,使大量的耕地被荒廢,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從文化方面來看,由於鮮卑民族是遊牧民族的原因,他們相較於中原“尚文”的文化風氣來說,其實更偏向於“尚武”,所以在文化教育方面來講是很欠缺的。特別是對於統治階層來講,原本的貴族統治已經遠遠達不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君主集權的不斷強化,讓一部分守舊勢力的權力遭到削弱,導致了他們的不滿,造成了多次流血事件的發生。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從以上來看,北魏在中原統治的多個方面都出現了難以避免的問題,無論是民族之間的矛盾,還是國家財政的危機,對於一個新生政權來說都是重大的危機,如果不進行改變,這個新生政權就很有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裡。所以,改革應運而生,今天我們主要來講的就是改革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尊老養老制。

北魏的尊老養老制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中央上,頒佈法令的同時設立王權制度給70歲以上的老人以顯赫的地位,以顯示尊重,並且政府會向社會褒獎孝德典範積極向社會弘揚尊老養老的美德;在地方上,減輕老人的賦稅徭役和刑罰的同時首創了“存留養親”制度,所謂“存留養親”就是說如果犯人家中有年齡大的直系親屬需要照顧,可以允許犯人先在家侍奉老人,等老人去世後再服刑,類似於現代的緩刑制度。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中國養老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那就是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養老院”。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透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看出北魏的尊老養老制度覆蓋的範圍十分的廣泛,從中央到地方,既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物質充足的措施,也有保證老人有人照顧的措施,同時考慮到了老人名譽和社會地位的問題。而且北魏的尊老養老制度還具有法治性和開創性的特點。

而這些措施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果呢?從政治上來看,尊老養老制度使得一大批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穩定的同時解放了一大批年輕勞動力,鞏固了自身的政權:從經濟上來看,國家承擔了一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工作,就讓一部分耕農的生活壓力減少,從而保證了自耕農的數量,進而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同時勞動力的解放也可以使經濟快速發展;從文化上來看,尊老養老制度融合了很大一部分中原文化的核心,在一定層面上緩和了胡漢之間的矛盾,從而促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了建立的背景,措施和產生的影響,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解答今天的問題,究竟為什麼北魏要建立這樣一種制度?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其一,北魏在改革建立這個制度之前,其實是陷入了很大的一個危機之中的,作為少數民族政權,他沒有選擇與中原文化交融,甚至選擇了胡漢分治這樣一種排外的方式來進行統治,讓自己的政權開始動盪。所以這個制度的建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同時維護社會環境的和諧。

其二,因為本身文化的落後,北魏統治者其實是需要學習漢文化來充實自己的文化,畢竟這相較於讓文化自身發展來說是比較快的一種方式。

其三,北魏拓跋政權因為加強君主專制的原因,讓一些貴族的權力遭到了削弱並且激起了一部分貴族的反抗心理,所以他們需要一批漢民族的人才來替代這部分貴族的作用,這也就是說,他們要採用一些中原文化的部分來讓這些漢民族士人對他們這個政權擁有好感。

放棄貴少賤老,改行尊老養老,北魏為何改變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最後,尊老養老制度是中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同時老年人在社會中所消耗的物資是比較少的,但是他們卻需要很多的人來照顧,尊老養老制度既解放了年輕勞動力讓國家經濟發展,又保障了老年人正常的生活。所以建立這項制度對於北魏政權是十分合理而且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北魏政權作為南北朝中建立的第一個政權,擁有著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入主中原後,他們適時的進行改革,穩固了自己的政權,是自己的統治可以延續下去。從北魏建立尊老養老制度上我們可以學到的是:一個高明的統治階層和封建政權,僅僅靠武力是無法長久的存活的,它還必須要有適應自身國情的制度,並且能夠準確的做出正確的改變。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及其啟示》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