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一個正七品的知縣有沒有機會見到皇帝,能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疏?這是最近一個讀者私信的問題,其他朝代御史說不好,這裡還是以清代為例,瞭解一下相關的情況。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知縣有機會見皇帝嗎?

按照正常的邏輯,皇帝日理萬機且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京城,外任知縣要想見皇帝一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實際上,自雍正朝以後,大部分知縣都見過皇帝,而且還有一番君前奏對。

為何說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呢?這就涉及到知縣的出身問題。清代官員有正途和異途之分,凡以進士、舉人或以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蔭貢出身的稱正途,餘為異途。

清中期以後,知縣以進士出身者居多。如果瞭解清代科舉制度的讀者大致清楚,鄉試、會試的釋出考試結果稱“發榜”,殿試則為“傳臚”,不管是一甲還是二、三甲進士,在傳臚典禮上就會第一次見到皇帝,併成為所謂的“天子門生”。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當然,這些新科進士的身份還不是官,和知縣能不能見到皇帝沒有關係。不過,新科進士在參加朝考以後,就會根據考試成績劃定不同的出路。優者入翰林院庶常館繼續深造,成為朝廷的儲備人才,這些庶吉士大多在京任職。

次者以各部主事、中書用,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小京官”,在朝考中列末等的則大部分外放為知縣。當然,從新科進士到實授知縣,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或一兩年或數年。

進士如果順利透過吏部的銓選,那麼下一步就是決定仕途前程的“引見”了。引見制度順治朝就有,但僅限於中高階官員,至少是知府以上的才有機會得到吏部的引見,至於知縣一類的直接上任即可。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雍正是個勤政的皇帝,放低了官員引見的標準,知縣按例也要由皇帝進行面試,如果奏對得當,方可放實缺。也就是說,自雍正朝開始,知縣上任前就必須要見皇帝,儘管雍正以後多流於形式,一大批低階官員往往在不到一個時辰就引見完畢了,可能一句話都說不上。

知縣一旦外任後,如果再想見皇帝就很難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知縣如果任上有突出政績,官聲人品俱佳,在大計中被舉為“卓異”,則會得到晉升,在晉升之前,同樣也要參加引見,並受到皇帝的褒獎。加上上任前的一次,頂多也就是兩次了,因為後面的身份已經不是知縣了。但這樣的知縣少之又少,三年大計中,各省僅有一兩個名額,是絕對的小機率事件。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還有一種情況是皇帝出巡,比如乾隆南巡時,每到一個省,該省的所有大下官員都要接駕,雖然知縣官小,卻也能遠遠地瞻仰聖容。如果運氣好,皇帝駐蹕在一個縣城,那麼知縣就能近距離地接觸皇帝,差事要是辦得好,指不定還能升官。但皇帝出巡也非常態,自乾隆以後,皇帝頂多是祭陵、木蘭秋闈,或是在京師附近轉一下,南方各省的知縣是無緣面見皇帝了。

在眾多知縣中,有一類是到死都不會見到皇帝的。這一類就是捐納出身者,本來花錢買官這件事就有傷朝廷體面,皇帝更不會自貶身價去見這些充滿銅臭味的異途出身官員。

捐納得知縣者不算多,大多數時候就是永久候補,就算放了實缺,也是小縣簡缺,而這樣的地方,往往地理位置較偏,經濟欠發達,也不是皇帝巡視的目的地。所以,以捐納出身為知縣者,是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的。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知縣能不能上奏疏?

這裡的“奏疏”指的是題本而非奏摺,奏摺的許可權僅限於道以上的高階官員,是一種保密性極強的官方文書。而題本則是日常不太重要,且不需要加密的檔案。

在京各衙門以及各省督撫藩臬所上的題本,先要呈給通政司,然後上交內閣,彙總後上報皇帝,這個操作流程從明代開始一直都是這樣。

知縣作為親民官,在遇到一些重大情況時,也是可以向朝廷上題本的。但他們不能直接遞到通政司,而是要經過督撫轉呈。就是說,知縣的題本有可能遞不到京城,主要取決於奏報的是什麼情況。

通常情況下,縣裡一般是沒有什麼重大政務需要皇帝親自決斷的,最多就是旌表一類的,如給地方孝子、貞女立牌坊一類的。如果是重大政務,知縣的原題本要和督撫的意見一起呈上,不過此類情況很少見。

七品知縣有機會見到皇帝嗎?一般的只能見一次,混得好頂多兩次

嚴格意義上講,七品知縣是不能上達天聽的,要嚴格遵守逐級上報的原則。再者督撫也不允許知縣越級上報,這是官場的遊戲規則,一旦破壞了這個規則,不是捲鋪蓋走人就是有穿不完的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