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廣明元年七月,黃巢大軍在信州擊潰淮南軍主力之後,攜著勝利的餘威快速向北挺進,兵鋒直抵長江南岸,對於朝廷來說,長江是一道心裡底線,一旦叛軍突破長江一線,那麼朝廷可就要危險了。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但至少在黃巢突破長江之前,朝廷方面的反應,還算是比較淡定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還有一個王炸沒有出呢,那就是晚唐第一名將高駢,此時就在不遠處的揚州城內,其麾下尚有數萬精兵,足以一戰,朝廷覺得,只要高駢沒有敗,一切都還有可能。

那麼,朝廷為什麼會這麼自信呢?就因為,他是高駢,這就足夠了。

晚唐第一名將高駢

駢,家世仕禁軍,幼而郎拔,好為文,多與儒家遊;喜言理道,兩軍中貴,翕然稱重。

高駢,典型的軍二代,在大唐門閥之風依然昌盛的時代,這種官宦世家的子弟,從生下來就前途無限,不僅跟軍方千絲萬縷,跟掌握朝廷實權的北司宦官群體們也是走的很近。

因此,高駢的仕途起點很高,他不需要像基層軍士們那樣一刀一槍,用渾身的疤來換晉身的微薄軍功,高駢首次出場就派頭十足,帶了萬餘名禁軍,前去邊境鎮壓党項、羌族叛亂,有著良好的人脈,在此番平叛作戰中的考核成績,自然是上上佳。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會黨項羌叛,令率禁兵萬人戍長武城,時諸將御羌無功,唯駢伺隙用兵,出無不捷。

對於官二代,不少人一般會認為他們的成績大多是躺在父輩身上所獲得的,屬於不勞而獲,因此對之倍感不齒,然而高駢這個官二代卻與他人不同,人家不僅家世好,而且自身也確實很有本事,應該歸結為錦上添花。

晚唐末年,南詔國的驃信酋龍屢次侵犯大唐西南邊境,並攻陷了大唐重鎮——安南都護府,對於安南這個地方來講,南詔的太和城近在咫尺,而大唐的長安卻有些鞭長莫及的感覺。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唐朝收復安南不久,南詔便再次將之攻陷,自己調兵遣將,出了趟遠差,勞民傷財,好容易收復安南,人家蹲在旁邊看你走了,立即又奪了回去,這種收了奪,奪了再收,簡直是一個令人無奈的惡性迴圈。

怎麼才能一勞永逸,一戰安天下呢?最終,大唐派出了一個年輕的將領,讓他來挑起這副重擔。

鹹通五年,高駢帶兵南下,進攻被南詔佔領的安南都護府。

曾驅萬馬上天山,風去雲回頃刻間,今日海門南面事,莫教還似鳳林關。

高駢此番南下,擔負著大唐平靖山河的希望,他也確實沒有讓朝廷失望,在安南都護府外面,高駢帶領的軍隊,一遍遍絞殺著前來救援的南詔軍隊,最終安南城內的南詔軍隊眼睜睜看著援軍被盡數剿滅,徹底絕望了。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不久,安南城池被攻破,唐軍如潮水般湧入城內,此戰,一戰殲滅南詔數萬,十數萬南詔健兒意氣風發南下,最終逃回不過數百名殘兵,這種結局,讓南詔的君主患上了“恐高症”,昔日狂妄至極的南詔君主停止了對外擴張,並終其一世,再也不敢南侵。

安南一戰,高駢封神,隨後其被調往成都鎮守劍南之地,平定了劍南之地的亂象,然後再次被調往淮南,總督平剿黃巢軍事宜,並一度將黃巢壓制到了絕境,不得不靠假投降來矇混過關。

這麼華麗的戰績,作為晚唐第一名將,由他防守長江一線,黃巢想要順利透過的話,理論上講,很難。

然而現實卻著實打臉。

對於黃巢渡江這件事兒,高駢壓根就沒有出兵攔截,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黃巢大搖大擺地過去了。

真坑呀。

不抵抗的名將

作為名將,至少要臉吧,可為啥高駢選擇龜縮城內,自毀名譽呢?

很多歷史書上都將之歸結為,高駢的頭號大將,張璘陣亡讓高駢喪失了跟黃巢作對的勇氣,其次是高駢手下的謀士呂用之是個小人,這傢伙阻撓高駢,不讓其出征,以擊潰黃巢之後,防功高震主。

相公勳業高矣,妖賊未殄,朝廷已有間言,賊若蕩平,則威望震主,功居不賞,公安稅駕耶?

這兩個原因,其實都很勉強,仔細看時就能看出不對勁,首先,高駢手下除了張璘之外,還有不少強悍的將領,梁纘等人也不差,再加上後來攪亂淮南的秦彥、畢師鐸、張神劍、楊行密等人,足以說明,高駢手下並非無人可用,死了一個張璘,不可能就喪失了再打下去的勇氣。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死了張屠戶,就得吃帶毛豬?這種理由,無法完美解釋高駢的反常行為。

那麼,真的是因為高駢害怕兔死狗烹,因此不願追擊黃巢嗎?高駢的功勞再高,即便歷任數個節度使,被封為渤海郡王,但其仕途還有上升的空間,那就是入朝拜相,別以為在外面當節度使風光,在古人眼裡,那都是出差不入流的小打小鬧,回到朝堂裡,跟大佬們一起玩心眼,那才是成功人士應該做的。

因此也不存在說高駢功高震主這回事兒,要不之前他也不會火急火燎地揮兵嶺南,想盡快剿滅黃巢。

那麼到底為什麼高駢不願意出兵呢?

為了大唐的糧倉,不亂,只要江淮不亂,大唐就有希望,不少夥計可能說,你就拉倒吧,首都長安都被攻陷了,你還保糧倉?

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讓咱們一看看唐僖宗當時的反應。

一道密旨,到底誰對誰錯

在後人的眼裡,高駢自保江淮的做法,等於是將朝廷放到了火上烤,雖然打著為大唐保護糧倉的旗幟,但朝廷確實很難領情,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我都快被幹掉了,你告訴我你現在放對方過來,從長遠來說,是對我好,任誰也接受不了,但朝廷當初真的是這麼想的嗎?

其實,有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事實,那就是高駢周邊環境此時並不理想,而且朝廷的牌還沒有打完。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首先,黃巢渡過長江,不代表朝廷就會崩盤,因為在長江北面,淮水一線,朝廷還佈防了重兵,河南道各節度使大佬們都在那裡屯兵準備跟黃巢死磕呢,只是最後忠武軍突然發生譁變,嚇得不少人逃跑了,才使得朝廷非常看好的淮水防線頓時崩潰,一發不可收拾。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從高駢的書記,新羅人崔致遠的《桂苑筆耕集》中記錄:

詔旨雲:“為朕全吳越之地,遣朕無東南之憂”。是以再閱綸音,遂回組甲,蓋乃仰尊帝命。

崔致遠作為高駢的幕僚,對高駢事蹟記錄的真實性要比《新唐書》、《舊唐書》可靠的多,作為一個新羅人,他也沒必要為以前的老上司做美化、欺騙工作。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因此,一個很可能的事實是,當時高駢不出兵,是因為朝廷覺得自己還行,下旨讓高駢守好糧道,畢竟打仗打的就是糧食。

其次,高駢當時也確實不敢出兵,因為旁邊有兩個不安定的分子,一個是剛剛大鬧河南道的朝廷叛軍劉漢宏,此時被朝廷安排到了浙東觀察使,離著高駢不遠。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而挨著高駢的浙西節度使周寶,也不令人省心,兩人之間的交惡,也使得高駢總有種背後有人的忐忑。

同時北面還有剛剛叛亂自立的時溥等人,這些人到底是要造反還是割據,都不清楚,因此,高駢不敢動。

而朝廷最終被黃巢趕出長安,上火的唐僖宗衝動之下,幾次三番要高駢趕緊幫忙收復京師,高駢卻表示做不到,這也讓朝廷對這個沒用的傢伙很上火,最終,唐末一場君臣經典對罵上演。

在史書記載中,唐僖宗和高駢兩人很認真地、說話不帶髒字地罵了幾個回合,討論了誰該為長安失守負責,朝廷覺得這口鍋應該高駢來背,而高駢則毫無替領導背鍋意識,畢竟誤國這口鍋,太重了。

墮落的名將,為何高駢在關鍵時刻不出兵堵截黃巢,坑了一把大唐?

高駢的好臉面,最終惹惱了唐僖宗,鍋背不起來,說明沒有責任感,那統領指揮使就別幹了,鹽鐵也別管了,掛個侍中的虛職,閃一邊吧。

而被剝奪大權的高駢,政治生涯基本到了盡頭,因此才會心灰意冷,成為了史書上醉心修道的那個名將,陰差陽錯,後世修史時,最終還是讓高駢背上了坑了大唐的這口鍋。

畢竟為聖人諱,也是修史人的常用手段,高駢不背,還讓唐僖宗全背下來?歷史有時,令人不忍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