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時至今日,我仍然無法盡數那一日黃昏中《靜水流深》的曲調。左手按弦取音,右手撥彈琴絃。抹、挑、勾、剔之間,散音松沉而曠遠,泛音清冷則而入仙,按音吟猱而多變。天地人三籟借一方古琴縱橫交錯、變幻無方,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躍然弦上。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曲終眾人散去,凝視著橫放桌前的古琴,琴身閃爍著木器的光暈,琴穗垂懸而下,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便聲鳴震盪整個房間,再由外而內撼動我的心房。天水的古琴,彷彿每個聲響都漂浮宇內般婉轉悠揚,卻又穿越千載而經久不息。不同時代的天水人、天水琴,也這樣隨著古琴的曲調呈現出一個滄桑而豐滿的身姿。

起:伏羲造琴,來自上古的呼喚

《琴操》:“伏羲作琴。”

《琴當序》:“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太古遺音》:“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按琴界先德的記述,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約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伏羲琴。關於“伏羲造琴”,有著不同的傳說,但無論什麼樣的傳說,都見證了琴與天水的不解之緣。傳說當年伏羲在天水西山桐林中見一鳳一凰棲於梧桐樹上。鳳凰通天應地,協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羲皇便料定梧桐是神靈之木,決意製成樂器。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他命人將梧桐截成三段,刨除音色過清過濁的上段和下段,只留中段,浸於水中歷七十二晝夜,才將桐木取出制琴。當年羲皇手製之琴,長三尺六寸五分,上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後寬四寸,前寬八寸,下應四時八節之樹。然後按陰、陽兩儀定下高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置宮商角徵羽五音。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媧羲問對》則描述了女媧在與伏羲成親前問的三個問題,最後女媧問伏羲要古琴做聘禮的生動場景。“女媧一問大音無聲,伏羲一對以力開之。媧二問大雅無曲,伏羲二對以心化之。女媧三問大道無弦,伏羲三對以一貫之。”伏羲一一回答了女媧,女媧便要此琴,古琴也就這樣成為了人類始祖夫婦的定情之物。

天水造就了古琴,古琴見證了天水。

承:姜維北伐,抱琴《當歸》復家國

少年初出天水關,每論戰,諸葛善。萬里戎機,臨危坐不亂。鐵馬不掩書生氣,點江山,圖興漢。九伐爭奈蜀道難。常妙算,敵心顫。東風正好,幾度傷心還。千古智勇後庭患,易水寒,騷人嘆。。。——江城子 憶姜維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那一年,姜維繼承了平定羌胡亂時陣亡的父親的衣缽,成為天水參軍。然而少年雄才、蜀漢歸心、上峰潛逃,被懷疑的姜維不得不從此投靠諸葛丞相。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姜維從此與寡母分開,與天水分離。就這樣,奉義將軍、當陽亭侯、中監軍徵西將軍。。。。。官階、軍級節節攀升,只是名籤裡再不見當年的“天水”。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割據三國,悍將布關,智士盈朝,而唯有姜維,閃耀了最後的蜀漢。蜀道艱險,九曲百折縈巖巒,像極了蜀漢叵測的命運。不是多情浪漫的遊俠詩人,吟不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千古絕句,卻要揹負著比蜀道還要艱險的命運。再也不是那個烽火連天英雄捉刀逐鹿中原的時代,再也沒有青梅濁酒把臂共劍意氣九重鑾的英雄。那灼熱乾燥需要用鮮血來浸潤的中原夢,已沒人想再圓了。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吾得伯約,如得一鳳也!”如不能承受之重。他見證了足夠多的死亡,從恩師,從同袍,從隨扈,他從未懼怕過死亡,卻難以忍耐孤獨。北伐的孤立無援,朝中小人的傾軋,那個中原夢,已渺遠得像當年五丈原的那一聲輕嘆,雖已遙不可及,但從未敢忘記。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蜀山派古琴源遠流長,漢代蜀山琴派名家:司馬相如、揚雄、諸葛亮等,每個放在他朝他代都是一時無兩。姜維從天水來,帶著天水自有的古樸與風流,也融匯進這一個深遠而悲愴的流派。軍事奇才掩蓋了他高超的琴技,只留左思《三都賦》一句記載“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他留下一曲《當歸》, 峻急奔放,氣勢宏偉。或許連年征戰的風沙和蹉跎的歲月已漸漸磨去了少年時那迷人的釉光之彩,當年那個天水關前俊朗驕傲的少年將軍,已不復八千里追雲逐月的的豪情壯志,露出灰暗的底色。當歸,當歸,那一刻的古琴雖英雄末路,卻夢歸天水。

天水發揚著古琴,古琴遙寄著天水。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轉:北門張氏,千卷散盡還復來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何煩故揮弄,風弦自有聲。——白居易

“琴曲”兩字,聽上去便瀟灑飄逸,然而真正見識琴曲確是另一番景象。減字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註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1943年8月,張大千先生攜夫人從敦煌到天水小住。一時間,天水名人每日歡聚作陪,或賦詩詞,或品茶論茗,度過了一段文人雅集的歡欣時光。偶爾,張筱辰來了興致,還會為眾人演奏一曲家傳的琴曲《金門待召》。這首琴曲在當年的中國大部分地區失傳已久,能親耳聽得其中美妙,可謂人生快哉。這一切都源自張先生生活在古城天水的一個詩書之家——北門張氏。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祖籍山東清河一帶的北門張氏,先祖走雲、貴、川、廣毛衣,明萬曆七年入秦州坐莊,清順治十六年在城北居住至嘉慶初元移居至西關北門內,張氏家族有了北門張氏之稱,併成為天水老城以琴棋書畫傳家的鼎盛家族。如此一個赫赫有名、彪炳秦州史冊的家族,積五百年之傳承,書風盎然,綿延永續,令人景仰。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如果從清乾隆年間算起,直到現在,北門張氏歷經八代,每代都不乏琴曲專家。他們精於操縵,傳承著“張氏家傳琴曲”。咸豐進士張慶麟及其父張泰武俱善操琴,張家藏琴譜、琴曲數十卷,自撰《北門張氏琴譜》。之後張氏家族的張拱辰、張楠、張筱辰、張受名、張汝祥等均善古琴,張拱辰編有《操慢旨要》一書。北門張氏曾保有古琴二十多床,現遺存者為宋代的紅琴、山水趣和明代的鐘鳴、女琴等。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中國古琴在甘肅,甘肅古琴在天水,天水古琴在北門張氏,這句話既是《操慢旨要》藝術帶來的榮耀,也是北門張氏古琴藝術盛極一時的最好寫照。琴曲,已經逐漸消失在歷史之河裡,而天水在歲月的蹉跎和歷史的洗刷中,深沉而靜默地將其小心收藏。

天水珍藏著古琴,古琴銘記著天水。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合:一弦古琴,千年以後的詩意生活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軾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今日天水,走在大街小巷,總有一種別樣的踏實。這裡如同中國其他城市一樣在日出日落間忙碌地生活,卻又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讓人心生安詳的沉穩。走進一弦古琴館,琴館雖處鬧市,卻清淨雅緻,古琴愛好者們在這裡身不染塵,從淡泊閒靜的古琴聲中體味身心的愉悅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由簡到難,只要有心學琴,石斛蘭老師便從最基礎的古琴構造、古琴減字譜講起,從開指小曲《仙翁操》教起。泡一壺香茗,焚一爐檀香,看窗外半天紅霞,遠山霧靄氤氳。如今天水人,並沒有執拗於風骨,也沒有著意於情操,只是在一撥一彈間繼承了千百年的不自知的過人天賦。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

其實,最早的古琴著作《琴操》認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人們會用琴聲將被禁錮的心靈放牧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今日天水,古琴讓時光從熙熙攘攘中抽離。那一段延續不絕的琴脈,那一弦剛勁潤朗的琴聲,在耳邊幽幽地響起,這是來自千年以前的聲音,這是足以慰藉世事風霜的聲音。

天水延續古琴,古琴詩意著天水。

在這個伏羲造琴的地方,有一張琴,足以慰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