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東晉末期,劉裕曾經北伐後秦,一路收復兩京,攻入關中,而正當其準備繼續北伐,攻打北魏之時,因為劉穆之病逝,劉裕回京,留守關中的晉軍則被一旁虎視眈眈的赫連勃勃所擊敗,眾多名將戰死,留守關中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赫連勃勃所建立的胡夏國入主關中,國力達到鼎盛。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可以說赫連勃勃能夠擊敗強勢的東晉軍,入主關中,雖說他為人殘暴,但是就當是局勢而言,他的確獲得了天時地利,眾多因素都發展為有利於他的方向。

赫連勃勃家族起源於匈奴鐵弗部,和前趙皇帝劉淵同族,其父親劉衛辰割據朔方,徘徊於前秦、代國、後趙之間,以此獲取各方拉攏,壯大自己的實力,雖說最後劉衛辰兵敗被殺,但赫連勃勃也是繼承了其父親的基業。

尤其是後來後秦君主姚興不顧眾人反對,堅持扶持赫連勃勃,希望赫連勃勃能夠幫助後秦對付北魏,赫連勃勃享受了和其父親一樣的紅利期,畢竟後秦和北魏都想拉攏他,作為自己爭奪天下的砝碼。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直到赫連勃勃在義熙二年(406年),建立胡夏國,正式和後秦決裂,開始了和後秦的多年征戰,從那時起,他就對關中垂涎了。

到了義熙十三年(417年)時機來了,劉裕滅了後秦入主關中,後劉裕回京,關中人心不穩,給了赫連勃勃的良機。

在義熙十二年(416年)年,劉裕實現滅南燕,譙蜀,平定東晉內部盧循、徐道覆叛亂後,準備大舉北伐後勤,七路大軍撲向關中,後秦難以抵擋被劉裕所滅。

此時劉裕的把眼光放在了攻打北魏身上,只要經略關中,和蜀地連成一片,穩固西線,那麼晉軍就有能力沿著黃河一線,對北魏發起大規模進攻,這是的赫連勃勃是不敢覬覦關中的,畢竟晉軍主力在關中雲集,自己還擔心成為劉裕下個目標呢,哪有心思南下攻打關中。

只是一個人的離世,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宋書。武帝紀》前將軍劉穆之卒……公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會穆之卒,乃歸。劉穆之的死,徹底打亂了劉裕的計劃,可以說劉穆之是唯一一個令劉裕可以放心率軍出征的人。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有他在,後方的事務就是決斷如流,劉裕無需擔心,這樣才能保證大軍出征後方的穩固,而且東晉內部反對劉裕的勢力集團還是有的,劉穆之一死,後方必然有揣著特殊心思的人,當時劉裕在東晉聲望雖高,但不代表他可以隨意踢走司馬氏,自己當皇帝。

當時劉裕讓徐羨之暫時代替劉穆之的職位,可是徐羨之不是劉穆之,眾多朝廷大事,他都無法決定,只能快馬加鞭呈報給劉裕,這意味著,劉裕對後方的掌控能力大幅削弱,畢竟局勢瞬息萬變,只有劉穆之活著,坐著後方,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抉擇。

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對赫連勃勃極其有利的局面,也就是劉裕在關中留下的防守兵力,看似強大,實則虛弱。

劉裕急於回京,令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這就有意思了,王鎮惡是出身北方的將領,因為軍功一直被南方將領所嫉妒,沈田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晉軍長安內亂的時候,就是由沈田子擅殺王鎮惡開始的。

同時留守長安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劉義真,一個12歲的孩子,在尚未經歷戰場磨礪之時,如何能夠承擔如此重任呢?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而就赫連勃勃攻佔關中的過程而言,就是這個奇葩的留守長安班底導致了最後失利,但這也是劉裕無奈的地方。

顯然劉裕這次回京,就是為了奪權去的,劉穆之死了,劉裕沒有可以放心留守後方的人,為了日後的大業,這次回去,他必然加快奪權的速度。

《宋書。武帝紀》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又詔宋國所封十郡之外,悉得除用。

義熙十四年,劉裕就受賜九錫了,並且有了自己的封國,距離奪位僅僅一步之遙,後來他還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另立司馬德文為帝,可以說劉裕從關中回到東晉後,就一直加快奪位事宜的程序。

這應該是劉裕從關中撤軍時就定下的計劃,所以他無法捨棄關中,不然他的聲望就會受損,自己棄守和被赫連勃勃透過軍事行動奪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劉裕只能派兵留守關中。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而且還不能是簡單做樣子的守,畢竟要給劉裕回到東晉完成大部分奪位行動才可以,也就是要給劉裕時間,所以留守關中的晉軍有諸多名將,至於為何讓劉義真留守長安,這也是劉裕想要制衡各方吧。

王鎮惡、沈田子交惡,那麼按照劉裕的安排,劉義真可以調和雙方,不至於一方做大,最主要的是,避免有人趁機割據關中自立的情況出現,只是劉裕沒想到,王鎮惡、沈田子先後被殺,局勢即刻失控。

赫連勃勃覬覦關中已久,自然是不會放過劉裕從關中大舉撤軍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劉裕不是自己帶著少數親衛回京的,而是率軍回京,那麼留守長安的部隊就不是北伐時期的全部軍隊,軍隊是他保持地位的根本,他是不會讓主力部隊留在關中,在被人的管轄之下的,同時為了穩固奪權,他也需要帶回足夠的兵力。

《宋書。沈田子傳》高祖曰:今留卿文武將士精兵萬人……

當初沈田子發對王鎮惡留守關中時,劉裕就和他說,關中留有精兵萬餘人,王鎮惡若是造反就將其誅殺,也就是說留守關中的晉軍兵力上萬。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但這對於赫連勃勃來說是極好的機會了,其採用王買德的策略,兵分三路大舉進取關中,兩路切斷晉軍後路,也就是赫連昌屯兵潼關,王買德為往南截斷青泥的道路。

扼守潼關,意思是切斷關中和關東之地的聯絡,阻斷青泥(今陝西藍田縣),可切斷晉軍由此南撤的道路,赫連勃勃此法是相當於對關中晉軍實現了合圍,在此基礎上,赫連勃勃率部直取長安。

面對赫連勃勃來勢洶洶,一路兵鋒直抵渭陽(今陝西岐山縣南),王鎮惡、沈田子率部抵禦兵敗,退回到劉回堡(今陝西興平市東南),此時正是需要關中晉軍協同作戰的時候,結果卻發生了惡性事件。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也就是沈田子殺了王鎮惡,此後劉義真又殺了沈田子和王修,《宋書。武三王傳》修既死,人情離駭,無相統一。

在這種情況下,劉義真收攏各部,困守長安,關中各郡縣是直接投降於赫連勃勃,關長安成為孤城,局勢危殆,這是大後方的劉裕才更換策略,讓留守洛陽的朱齡石入關替換不成事的劉義真。

可更為尷尬的是,劉義真這個12歲的孩子,不急速撤離,而是諸將競斂財貨,多載子女,方軌徐行,虜追騎且至。到了這個時候不想著逃命,倒是沿路搜刮錢財,慢悠悠地撤軍,結果被赫連勃勃所部追殺,晉軍潰敗四散。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劉義真這個坑貨更是讓朱齡石遭遇困境,因為劉義真在關中不得人心,所以朱齡石遭到了關中百姓的排擠,赫連勃勃這位弒殺殘暴的君主在當時還算是得人心的,所以被迎入了長安,朱齡石最終也是戰敗身死。

東晉軍在關中因內亂髮生的慘敗,導致了劉裕損失王鎮惡、沈田子、王修等人,後來朱齡石、朱超石、蒯恩、傅弘之一大批能臣武將,也喪失了上萬的精銳部隊,可以說得不償失。

而這一切的根結,在於重臣劉穆之的死,迫使劉裕做出了不利的決策,劉裕急於回京奪位,關中又不可捨棄,留守的東晉班底還是一顆雷,在赫連勃勃來襲時終於爆了,將留守關中的晉軍炸的灰飛煙滅。

赫連勃勃大敗晉軍入主關中,他的死改變了歷史走向,劉裕無可奈何!

而赫連勃勃可謂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先是蟄伏收斂鋒芒,得到後秦姚興的重用,在自己兵強馬壯後,果斷和後秦翻臉,而後秦因為內亂還被劉裕所滅,正當他擔心劉裕有繼續北伐之意時,劉裕後方出事撤軍,赫連勃勃趁機攻略關中,幾乎沒打什麼惡仗就拿下關中,將胡夏國的疆域擴張到鼎盛,可以說他的命也是蠻不錯的。

參考資料《宋書。武帝紀》《宋書。武三王傳》《宋書。沈田子傳》《宋書。劉穆之傳》《晉書。赫連勃勃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