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坐落在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春秋時設邑,距今已有2500餘年。其境內鳩鳥數量眾多,得名“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又因其治旁有淺湖多生蕪藻,遂名“蕪湖”。

光緒二年(1876年)9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蕪湖被列為四大通商口岸之一。次年的七月,中英又在倫敦增訂了《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決定在蕪湖設立租界。1905年,蕪湖道童清璋與英領事柯偉良議定:將縣城西門外陶家溝至弋磯山沿江灘地定為租界區。老牌英國商行太古洋行隨即進入蕪湖購置灘地。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當時太古洋行購地款非常便宜,每畝地只需支付租金本洋180元,便可永遠佔用。太古公司拿到地皮後,開始僱傭勞工清理江岸邊的沙丘。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勞工用清理出的沙土填埋平整低窪地帶。1906年,太古洋行又以2。1萬元銀元,購置李鴻章家族在蕪湖的地產85畝。與之前的購地價格相比貴了一些。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勞工正在江灘上構築防水堤壩,使用的還是肩挑手提最原始的工具。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這片區域原本來是宿(松)太(湖)木幫停靠、堆積、拆卸木排的灘地,現在被洋人佔據,木幫只能將木排停卸在位於蕪湖縣城西南八里外的蘆花塘。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些體型龐大的船隻被牢牢地固定在江面上,等待維修。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上圖是蕪湖太古洋行租借地的全景。下圖為長江上的帆船和江岸邊的建築。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1907年,太古洋行在江邊灘地建起了四座倉庫,分別用A、B、C、D命名。每座倉庫長250尺,寬100尺,總容量達7500噸。在當年,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由此可見太古洋行進出港口貨物之多。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1908年,太古洋行在倉庫附近建起兩座鋼質棧橋式碼頭,輪船可直接停靠,無需再用小木船擺渡客貨 。這也是蕪湖港最早的棧橋式碼頭。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在太古倉庫的右側可以看到一幢五層的西式樓房, 那是剛剛建成不久的聖雅閣學堂(今蕪湖十一中)。

清末時期安徽蕪湖外灘的太古洋行(1906-1912)

從貨輪上看蕪湖的長江,大船在江邊停泊,一隻小划子在江心遊弋,遠處是高低起伏的山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