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提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拋開他的治國建樹不說,單單濫殺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兄弟們”,就常常讓人將其與漢高祖劉邦相提並論。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其實,朱元璋和劉邦除了草根出身的背景相似之外,開國初年的內外環境也是極為相似的。

明朝建國初期,經濟蕭條、外敵伺機而動。於是,朱元璋效仿西漢當年的做法,減免賦稅,鼓勵農業,刺激經濟,剷除異己。後人雖然都說朱元璋沒有文化,但也不過是底子差,後來在征伐途中若不是不斷補課,哪能服眾?

然而,劉邦建國後的做法,未必沒有給朱元璋啟示。有人做過統計,當時劉邦的異姓王,最後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偏於一隅。可朱元璋時代呢?除了早死的常遇春、鄧愈外,也就是湯和、李文忠得以保全。

其實,不看人數只看結果,朱元璋和劉邦所追求的目的應該是一致的,就是:自家王朝的“獨霸天下”。朱元璋雖陸續除去了一些開國功臣,但這兩個大案基本將他原來的“老底”給一網打盡了。一個是藍玉一案,涉誅15000餘人,另一個就是胡惟庸一案。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反之罪,處死了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

都知道,朱元璋時期,先後委任了四位宰相,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汪廣洋和胡惟庸。而他們四位,也是明朝唯一的四任宰相。因為,在胡惟庸一案後,宰相制度被廢除,皇權得到了加強。有人說,四位宰相中只有徐達善終。但根據史載,徐達是食用了朱元璋御賜“蒸鵝”,幾日後病亡的。而其餘的人,可以說皆因胡惟庸而亡。

先來看看《明史》是如何說胡惟庸的,說:他對待官吏“生殺黜陟”,甚至“不奏徑行”。還說劉伯溫之死,是胡惟庸下的毒手。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點”:一個暴斃於洪武八年,一個洪武六年拜相洪武十三年被誅,這似乎存在著一些矛盾。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我們來補充一下常識,《明史》是清朝的官修史書,跨朝代的編撰者和前朝宰相胡惟庸有仇嗎?當然沒有。也因此,胡惟庸一案橫跨十餘年,屢屢讓後人研究此案,去分析朱元璋的動機。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因刑事案件被捕入獄。此後,有人指證胡惟庸謀反被誅殺。十年之後,因其它案件,胡惟庸又被扣以“逆謀”大罪。自此,涉案人員達3萬餘人,封侯者22人,包括胡惟庸的保舉人李善長。

對此,有人提出了疑點,死後十年才發現胡惟庸“意圖不軌”嗎?胡惟庸雖然有能力,但他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即“專擅行政”,難道皇帝不清楚這一點嗎?為何在李善長推舉他時,還照用不誤?原因不難分析,皇帝想用胡惟庸來制衡李善長。

從後面朱元璋“一怒廢宰相”可以看出,朱元璋就是想“獨攬大權”,不讓宰相這個職位對自己構成威脅,後來,發現這個效果並不好。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而胡惟庸熟悉政事後開始“專權”,門下集結了不少人。當時,胡惟庸未必想“謀反”,但心中未必沒有“異心”。以至於,朱元璋除去胡惟庸成了一個必然結果。因為,胡惟庸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明史》記載,胡惟庸曾利誘徐達家人福壽,想讓他誣告徐達,反被人舉報。但“奇怪”的是,徐達不追究,連皇帝也不過問。從這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縱容這種行徑,換句話說,就是借他人之手除去心中的“大敵”。

其實,朱元璋的權欲極重。這些人雖然可以和他縱橫戰場,但卻不能與其“共享天下”。於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輕鬆“除去”了徐達和劉伯溫的勢力。只是可惜,胡惟庸卻忘記了兔死狐悲。若是他也能像湯和一樣,主動“交權”,或許可以免於一劫。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可能會有人問:為何在胡惟庸一案中,有人已死多年仍被“追做同黨”?甚至,李善長退居二線,都未能倖免於難。

其實,這只是朱元璋“斬草除根”的心裡作祟,他要保障後代子孫沒有任何威脅。後來,解縉、馮國用二人替李善長“伸冤”,皇帝居然沒有責罰。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只是在利用胡惟庸一案,“順勢”除去了他那幫厲害的“兄弟”。

至於,胡惟庸一案為何在十年後才得以徹底完結,因為,朱元璋已經完成了“以點代面”的打擊計劃,而這個“罪證”不過是一個“總結”了。

胡惟庸案跨越十年,朱元璋的目的太狠毒:殺人就得斬草除根

其實,朱元璋從一個藉藉無名之輩一路廝殺最後坐擁天下,“排除異己”並不是他的弱項。試想一下,歷史上有幾個皇帝願意與功臣“共治國家”。在皇權至上的體制下,註定了臣子是沒有話語權的,這和那些家奴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參考資料:

【《明史·太祖本紀》、《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