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原人口的三次南遷浪潮

中國2000多年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規模不一的人口遷移始終沒有停止過。 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天災人禍引起的自發遷徙是比較普遍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最大規模的三次人口南遷浪潮分別是西晉“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 (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史稱五胡)的永嘉南遷、唐中後期的“安史之亂”和北宋靖康之亂大遷徙。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

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佔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這些南遷的北人,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使秦漢以來人口分佈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其次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盛世年華。但到唐後期,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同夥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百姓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佈的格局,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甚至超過了北方地區。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亂”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總的來說,這三次人口南遷都是由戰亂引起的;遷移的人數多,而且階層廣,從皇室貴族到僧尼農民;他們分散在湘浙、兩廣甚至海南等地。他們雖懷戀故土,但一旦享受到了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後,便在南方安心創業,繁衍生息,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民族融合與團結,衍生出有品味兼活力的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