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人的一生,都需要為了自己的目標奮鬥終身,結果無非就是豐功偉績,一敗塗地,或是碌碌無為,時間最終都會把它們抹去,“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只是人類總想要留下些什麼,來紀念自己的功績,或者是紀念先人的成就。“紀念碑”,也就由此誕生。在遼寧原本有一塊碑,結果最後立在了天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做封山的特殊傳統,是古代人對大自然的崇拜中產生的。歷代的封建帝王,都有封山的習慣,被封的山就代表了華夏大地上的群山,成為了山神的象徵。據《史記》記載,封山的開創者是黃帝,在《周禮》中,則記錄著夏禹將全國分為十二州,各州又封了一座鎮山,也就是祭祖之地。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醫巫閭山,又稱無虛山,在遼寧錦州境內。當年大禹封山時,北方幽州的鎮山就是醫巫閭山。在蒙古語中,醫巫閭被視為:“火紅的母鹿”,這很符合當地人崇拜鹿的文化傳統。從古代開始,一直到清朝,鎮山排號也在逐漸變化,最終形成了今人熟知的五嶽名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以及五大鎮山: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南鎮揚州會稽山,北鎮幽州醫巫閭山,以及中鎮冀州霍山。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十分重視祭祀的禮儀,“嶽鎮海瀆”,也就是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鎮”就是上面所講的“五大鎮山”與此同時,朱元璋命令當時的禮部侍郎王林撰寫碑文。碑文主要內容如下:自有元失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聲教不同。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惟為治,必本於禮。考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於忠臣烈士,雖可以加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僣差。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大意就是說,元朝統治者暴虐無知,百姓處於水火之中,他本是一介布衣,所以他能以百姓為本,直到一統天下,如今敲定了五座神山,以保佑天下蒼生。到了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正式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神御碑”為名,將這幾塊石碑立在了各處的山上。但是由於明朝剛剛建立,政權還未穩固,醫巫閭山當時還在元朝殘餘勢力的控制下,所以明朝派遣的“送碑官員”並沒有成功完成使命,所以在北鎮廟中,並沒有立碑。

那原屬於醫巫閭山的石碑,如今在哪裡呢?據《薊州志》記載:“醫無山碑亭,在平津門外,洪武三年御製”。意思就是說,由於當時無法前往醫巫閭山立碑,同時,皇帝親自立的碑又不能長時間放置,所以經過多方協商,最終把這塊碑改立在薊州(即今日天津薊州區),明朝的官員只能使用“望祀”的方式向南祭拜。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一直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明朝設定了廣寧衛(今北鎮市),醫巫閭山一帶才被明朝正式收復,但是御製的石碑,從來沒有前址的先例,所以這塊石碑直到明朝覆滅,也沒能放置在北鎮廟。但可惜的是,在隨後的軍閥混戰中,薊州幾經易主,這塊石碑也就不知去向了。那這個碑真的是朱元璋御製的石碑嗎?會不會是仿製的。

這就需要我們來看一看其他幾塊御製碑的樣子,仔細對比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山西洪洞縣的中鎮霍山廟遺址,還是河北曲陽縣的北嶽恆山廟內,以及山東曲阜孔廟中,都有明代御製碑的存在,並且碑的外形,圖案設計,上面雕刻的字型,篆刻的內容,都是一致的,並且內容都是《大明詔旨碑》,由此可知,當時各地的御製碑,應該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塊石碑,應該就是本屬於北鎮醫巫閭山的鎮山神碑。

醫巫閭山有塊《大明詔旨》碑,為何這塊碑會立到天津?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山東省臨朐縣縣誌辦在地下,發現了屬於北鎮閭山的“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神御碑”,並將其贈給了北鎮市閭山管委會,這個文化傳承的壯舉,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