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大家最近都在追什麼劇哇?實不相瞞,南風最近的追劇感受可以概括成一句:正午陽光,不愧是你。

我前腳剛為悽慘的餘歡水真情實感落完淚,後腳就入了《清平樂》的坑,這兩部劇追得我無縫連線,雖然完全不是一個型別,但它倆好看得不分上下。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豆瓣評論區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是“精品國劇”,幾乎每次更新都會被討論上熱搜,朋友圈和微博首頁也能看到各種自來水安利,就很符合正午劇“既好且爆”的特質。

尤其是還在播的《清平樂》,我追劇到現在,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一個大寫的舒服,從畫面到劇情,從演員到臺詞,這部劇裡裡外外都流淌著一種淡然的美感。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美術這塊真的沒話說,故事的大背景發生在北宋皇宮,劇中空鏡的對稱美學讓南風這個強迫症都感到極度舒適,每一幀畫面的調色、構圖更是極美,達到了“隨手一截就可以當桌布”的程度。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服化道方面處處可見歷史元素,從王凱上朝時頭上的平腳幞頭,到江疏影大婚時繁複的頭飾妝容,再到文武百官身上官服細到顏色、飾物的區分,合理懷疑劇中人物的造型是劇組參考歷史畫像做出來的。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還有好多“北宋特色”的臺詞,地道歸地道,卻不用擔心聽不懂,因為每當臺詞裡出現北宋風俗相關的專有名詞時,螢幕右下角都會給出對應的解釋,又能漲知識又不影響追劇的沉浸體驗,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除了細節處的用心,《清平樂》中還有處處可見的,北宋獨有的風土人情和文人風骨,一路追下來讓人瘋狂心動,恍惚間覺得觸控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大宋。

北宋自上而下民風開放,路邊有酒樓茶館、商鋪客棧、各種小吃攤,有人雜耍賣藝,也有人唱曲說書,當朝皇帝的身世可以是百姓茶餘飯後的八卦,官員們的政見和詩詞也能被公開討論,是一片祥和繁榮的景象。

從宮中膳食到市井小吃,囊括羊羔酒、炙獐子、籤盤兔、荔枝白腰子、鯉魚燴麵、脆筋巴子、菜羹意葫蘆、琥珀白果、煎西京雪梨、百味羹、魚蓉粟米羹、炙羊肉、蜜餞果子等開封特色美食,分分鐘能演一出“舌尖上的北宋”。

每處宮殿都有掛畫和香爐,細看還有正在蒸騰氤氳的煙霧,兄弟相聚多半沏茶品酒,姐妹見面就一起插花聊天,雅趣和煙火氣的完美相容,是國泰民安、盛世安穩下才能體驗的悠閒。

朝堂戲中,那些彷彿從古文裡走出來的名臣們更讓人熱淚盈眶,晏殊(喻恩泰 飾)少年天才,又算是帝師,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當他料到自己即將被貶,提前收拾好行囊,又在雨夜中獨行,手裡搖著卦筒,口中吟出一首《浣溪沙》。

這一幕,宛如他通透又豁達的一生,仕途有升遷有貶謫,生活有得意有挫折,但那點前途未卜的輕愁,幾乎都被他的詩詞打發,酒醒人散以後,他還是那個心懷天下,識大體懂進退的晏殊。

范仲淹(劉鈞 飾)一身傲骨,不論境遇如何,永遠保持著一片赤誠。冒著被貶的風險依然堅持進諫,被貶前一刻仍在堅持寫劄子,他覺得自己作為官家臣子被天下百姓供養,若不能為民謀利,就不安心吃盤中餐、穿身上衣。

等到真的被貶了,他卻又對來送別的朋友說“此行極為榮光”,被貶到桐廬郡,他還能寄情于山水,擼褲腿下水親近自然,享受“日日見青山”的快樂。

又能隨遇而安,又有錚錚鐵骨,為人不拘小節,為官耿直敢言,這大概就是“不可殺士大夫”的環境下,北宋文官幾乎人人頭鐵計程車大夫風貌了吧。

不得不說,正午陽光在做正劇這塊真的有一套,《清平樂》的考究之處遠不止在服化道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細緻還原,區別於這兩年市場流行的古裝爽劇,目前三十多集看下來,南風更傾向於《清平樂》的底色應該算是悲劇。

雖然不知道最終結局如何,但就現在的劇情來看,故事中人的命運更切近史實,尤其幾位處在權力巔峰的人物,幾乎每個人的人生都透著一股身不由己的不甘心。

仁宗生母李氏生了個好兒子,按古時宮廷“母憑子貴”的思想,她該是後宮最尊貴的女人。但事實上,她終其一生無法和兒子相認,年輕時只能在宮裡遠遠看著,給他做點愛吃的點心,先帝駕崩後又只能奉旨守陵,遠遠聽人讚歎陛下仁愛。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即便皇帝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是她,追來皇陵想與她相認,她也不敢相見,只能派身邊的人送一卷手抄的經書,傳話說希望他“做個好皇帝”。

明明該是最尊貴的身份,可因為先皇一道旨意,兒子送的禮物沒法到達她手上,她身為母親,對孩子本能的思念都成了妄想,就連死後給什麼位分、屍身如何處置,都成了朝中各方勢力博弈的籌碼。

仁宗幼年時把持朝政的太后劉娥(吳越 飾),看似權傾朝野人人敬畏,可養了十多年的孩子一得知她並非生母,就對劉娥離心挑釁,上朝時還拿話刺她。

朝臣雖然認可她的政績,但時刻提防著她成為當代武則天,隨著仁宗一天天長大,更開始日常逼迫她放權。但劉娥從頭到尾所做的,不過是苦守先帝遺言,完成“輔佐幼主”的承諾罷了。

朝臣和皇帝都誤會她,但南風覺得與其說劉娥貪權不放,不如說她只是不甘心當一個保管江山、輔佐幼主的工具人,更何況她這一生最大的任性,也不過是臨終前穿上了袞服去祭祖。(還是改版過的,一開始還沒人同意)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她不僅善待並非自己親生的仁宗,把他健康養大,教他帝王心術,也從未虧待過仁宗的生母李妃,生前照顧她的衣食住行,死後為她用水銀封屍,但還是免不了被誤會和怨懟,死後還被八大王汙衊毒害李妃,可以說是非常冤枉了。

皇后曹丹姝(江疏影 飾)出身名門文武雙全,還聽過范仲淹講學,被仁宗稱讚為“若入朝堂可封王拜相”。她入宮前就喜歡仁宗,一直渴望能輔佐明君,可惜自己是女兒身,因為上一輩的婚約,她甚至要嫁給不喜歡的人。

入宮後,皇帝又因為誤信“皇后貌醜不至惑君”而冷落她,大婚當夜讓皇后一人枯坐到天明,意識到“皇帝是被迫娶她”的曹丹姝,一夜之間收起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少女心,決定放下愛情,只做一個能為皇帝管理後宮的好皇后。

而看似天下共主的皇帝,宋仁宗趙禎(王凱 飾)就更慘了。若他不想做個好皇帝,自然能驕橫跋扈隨心所欲,過得肆意開心,不用管別人死活,但偏偏仁宗仁愛開明,一生清明統治的背後,是無數個人慾望的犧牲。

身世被人矇蔽十幾年,好不容易知道親媽是誰了,所有人都攔著他不讓認。想用親媽同款口味蜜餞刺激下太后吧,製作蜜餞所用的材料又跟著他的喜好漲價,害死了以此為藥材治病的百姓,仁宗從此再不敢任性,再不敢輕易表達喜惡。

想廢掉粗鄙的郭皇后,群臣扣宮門抗議,說“廢后是昏君所為”;想和喜歡的女子光明正大在一起吧,大臣又diss她“商人之女不堪為後”;想接被廢的郭皇后回宮休養下身體,人還沒啟程呢,直接被毒死在原地。

更別提朝堂上的諸多掣肘了,年幼時要和太后爭權battle,長大了要和權臣奸佞鬥心眼,想提拔自己中意的人才,都得提前佈局、暗中發力、欲揚先抑。

現在回頭去看,最初郭皇后向太后哭訴仁宗不喜歡她,太后勸解郭皇后的那句,“這個世上沒有誰能日日開心,誰沒有憤懣難抑制啊”,竟是一語成讖,無形中奠定了劇中各色不同人物的悲劇命運。

都說人類的悲喜是能夠共通的,這話沒錯,每次看到劇中人身不由己的時候我都深有同感,因為每個被現實毒打過的人都會明白,人生它的確就是有許多無可奈何。

而且這個規律亙古不變,上到《清平樂》中處於權力巔峰的悲劇人物,下到《我是餘歡水》裡窩囊憋屈的中年社畜,以及生活裡平凡普通的我們,從來如此。

“沒有誰能夠日日開心”,這句話不僅奠定了《清平樂》的悲劇底色,也是長大這件事教給我的道理,成年人會有更多的野心和慾望,而為了滿足自己,我們一路走來已經割捨掉太多的快樂。

為什麼我說《清平樂》是最現實的悲劇?

不過話又說回來,好在《清平樂》的悲劇屬性是因為過於寫實而讓人忍不住想嘆息,而不是慘到聞者傷心見者落淚那種,劇中人物也從未直接放棄,有人選擇與命運抗爭,也有人選擇隱忍下來,努力追求平衡。

沒有人真正向命運屈服,這也和我自己面對生活中那些“不順遂”的態度不謀而合。太后教給郭皇后的“欲得他人之懼,先有懾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放到今天也一樣適用。

《清平樂》播到現在一直很受歡迎,我不知道它的觀眾年齡層如何,如果是年紀跟我差不多或者比我大的觀眾,追劇的時候一定會在某個瞬間,隔著螢幕看到自己那些不如意。

如果是年紀比我小的觀眾,希望大家能在快樂追劇之餘以劇為鑑,當自己在未來某天遭遇不公平不順心,能想起自己當年追過的《清平樂》,也能像劇中人物那樣巧妙化解,而不向生活輕易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