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選擇“北京”,那個時候叫“燕京”為“都城”,有一個過程。

他之所做如此決定——

第一,是便於統治管理所佔領漢地的廣大疆域以及徹底滅南宋。

第二,是便於指揮排程仍在進行的其他擴張戰爭。

第三,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別的地方已無適宜的“建都”之地。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成吉思汗像)

一。

元世祖忽必烈,生於1215年,卒於1294年,1260-1246年在位,是蒙元帝國第五代君主。

1215年,忽必烈的爺爺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攻佔“燕京”,約在今北京城西南隅一帶,並將此地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漢地的重要據點。

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即蒙元第二代君主太宗,此時開始在此地派駐“斷事官”,建立行政機構,統轄已佔領的漢地諸“路”,時稱“燕京行臺”或“行尚書省”。

1260年,忽必烈於“開平”,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一帶即位,是為“中統元年”。登基後,其在“開平”設中央行政機構“中書省”,在燕京設“行中書省”,分別選派宰執人員。

“中書省”和“行中書省”,此後成為元蒙帝國在漢地之“中央政府所在”和“派出行政機構所在”的固定稱謂。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元大都平面圖)

二。

這一年,忽必烈初至燕京,“駐蹕燕京近郊”,即燕京城東北郊外的離宮“大寧宮”。此處,原為高梁河下游天然湖泊,東岸附近人工堆土成島,名“瓊華島”,也即今北海公園內白塔山所在的“瓊島”。1262年(中統三年),忽必烈下令整修瓊華島。

1263年(中統四年),即,忽必烈定“開平”為“上都”。

羿年,定燕京為“中都”,再次下令修繕瓊華島。

1267(至元四年),忽必烈頒旨修建“中都城”。新城位於原燕京舊城東北,以“大寧宮”為中心向外擴建。

時任光祿大夫、太保的劉秉忠,主持了新城的設計。檢校工部尚書張柔和段楨(天祐)、回回人也黑迭兒等負責工程實施。

至元四年正月,正式開工,始建宗廟宮室。

至元五年十月,宮城成。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次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定為都城。突厥語稱汗八里,意即汗城。同時於“大都”建“中書省”,蒙元“中央政府”遂遷至此。

1285年,即至元二十二年,“大都”全部建成,前後歷時共18年。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三。

當年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號“大蒙古國”,這一年是1206年。

之後他統兵南征百戰、西征東伐,疆土迅速擴大。

於是,他論功行賞,對宗室、外戚、功臣進行分封。主要收益的,當然是功勞最大的他的四個兒子。

這一分封,也為他的孫子輩們分裂為幾大“汗國”埋下了隱患。

1229年,太宗窩闊臺受太祖遺命即位。1235年,建哈拉和林城,為國都。

太宗死後,其後人和太祖幼子拖雷之後,已有爭位之意,而太宗長子貴由有幸繼位,是為定宗,然而身體多病,未久即逝。

此時,拖雷之子蒙哥被推舉,是為憲宗。太宗後人欲奪位,所立之人被憲宗所殺,太宗后王兵權亦被褫奪,由此退出了王位爭搶。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四。

憲宗亡,拖雷族內又起爭執。統治漠北的阿里不哥和統治漠南的忽必烈均自立,最終忽必烈打敗了阿里不哥,即位為“世祖”。

而此時,太宗之子海都自立於西北,為“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欽察兩個“汗國”都附和於他。“伊爾汗國”依附忽必烈,不過從地理上被隔絕了。

儘管忽必烈名號上是蒙元君王,但政令只在自己控制的地域上得以執行。

1310年,海都之子歸降。但從海都背叛,蒙元帝國就實際上分裂了。

忽必烈對各汗國號令不暢。定都,也只能考慮對自己所轄地域有利而選擇了。

何況,定都“大都”之時,與南宋的戰爭還在打。其後,忽必烈又連續對海外作戰。“大都”的地理位置,對於指揮排程,是最適宜之處。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五。

說幾句“大都”的設計佈局。

“大都”總體平面佈局,據於《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設計。

“皇城”為核心部分,位於全城南部中央略偏西,跨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兩岸,周圍約20裡。

“皇城”內,圍繞太液池、瓊華島為中心,建有3組殿——南為大明殿,為皇帝“正朝”;北為延春閣,皇帝在此接見大臣和修佛事;西隔太液池,南為隆福為太后所居,北為興聖,為太子所居。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

城區,亦按《周禮。考工記》“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佈局,分成東西或南北向的街道坊衢。

“海子”,即今什剎海東岸,確立全城的幾何中心,位置相當於現在北京城內鼓樓。閣西15步立有“中心之臺”的石碑。中心臺至麗正門,即大城的南正門,距離為全城“四至”的基準,這條直線也是貫穿全城南北的中軸線,全長6裡。在今景山北,已發現元大都的中軸大道,寬達28米。

全城共有南北幹道和東西幹道各9條。沿著縱橫幹道,劃分為50坊,坊均有門,署有坊名,是行政管理上的地段名稱。

全城規劃整齊,井然有序。城中市場集中在三處——海子(積水潭)北岸的斜街,是大運河終點;今西四附近,是羊、馬、牛、駱駝、驢、騾等集中交易處;東四西南,在明照坊內。三處均在北城,皆為街道衝要之地。

“大都”,很好解決了城市用水問題,圍繞高梁河下游的湖泊周圍建城。同時為了解決漕運問題,1262年(中統三年)由郭守故主持,匯西山諸泉水進城,連通高梁河與閘河即通惠河,使江南漕船可直達城內海子,即解決了漕運,又形成了水面盛景。

“大都”設計,體現了皇權至上觀念,對明清兩代皇城建設,形成了重大影響。在中國古都史和建築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