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滿族女人的旗鞋,也許是滿漢交融的產物

隨著清宮戲的不斷上演,除了后妃們為了贏得皇帝的寵信,爾虞我詐地勾心鬥角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要算是那些旗袍和旗鞋了。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和“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中,都有精品展示。特別是那幾雙旗鞋,不論是色彩、紋樣,還是在鞋底、鞋幫的設計製作等各個方面都非常講究,將滿族旗鞋的獨特藝術特色與文化特徵呈現在觀眾面前。

清代旗人女性不纏足,八旗女性所穿旗鞋按鞋跟薄厚大致可以分為平底、厚底與高底三類。其中平底鞋底為正常薄厚,俗稱“繡花鞋”;厚底鞋鞋底通常以木頭來製作,厚度在平底基礎上增高一到兩倍,款式既有正常鞋底形狀,也有鞋尖翹起翻上,與鞋面相平者,稱“平頭鞋”;而高底女旗鞋,根據鞋底形狀不同,可以分為花盆底、元寶底、馬蹄底等款式。

一般認為,女旗鞋形成厚底、高底,與旗人衣冠制度有關。根據身份和場合的不同,使用情況也不同。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遇到正式場合需要盛裝時,則改用厚底鞋,以示莊重。而官宦人家,日常便主要用厚底鞋,遇到正式場合盛裝時,則改用高底鞋。

另外,就算是在官宦人家和貴族群體之中,老年婦女也不大崇尚高底鞋,一般認為高底鞋是青年和中年所穿著,老年婦女為求穩健,則多穿厚底鞋而已。這也是因為穿著高底鞋活動十分不便的緣故。

關於旗鞋產生的源頭,很多人認為,由於滿族生活在中國的東北,由於木材資源豐富,住的是木房子,自然也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和傳統。但是實際上,高底鞋並非滿洲所獨創,其形制很可能是入關之後逐步發展而來的。

據史料記載,高底鞋源於中國明朝,為明朝時新的女鞋,於鞋底後部裝有4釐米至5釐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曾出土過一雙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12釐米,高底長7釐米、寬5釐米、高4。5釐米。這雙鞋與旗鞋之間的承繼關係雖然並未確定,但不排除滿洲高底鞋也是入關之後滿漢借鑑的成果。

如果我們順著中國服裝史再向前溯,早在周代時期的冕服制度裡就有“舄”。根據《周禮·天官·屨人》記述:“復下曰舄,單下曰屨”,意思是:兩層底的鞋子稱為“舄”,單層底的鞋子稱為“屨”。“舄”應該就是兩層底的鞋子了。

到了鼎盛又開放的唐代,厚底鞋已在宮廷裡盛行。據記載,李世民長孫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1987年4月,考古專家在陝西法門寺地宮就清理出一雙約5釐米高的金繡高跟鞋。

高跟鞋對於女人的重要性,在於可以改變女性腿部比例,並且因為穿上高跟鞋後人體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步幅減小,從而使女人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風韻,嫋娜與韻致的形象應運而生。

開啟現在每一個女人的鞋櫥,都少不了有幾雙高跟鞋,它們已成為女子吸引男性的必殺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