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專訪彭邦本:金沙遺址的眾多精美文物,標誌著古蜀文明的輝煌丨金沙20年

今(27)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考古百年”系列活動之“紀念金沙遺址發現20週年國際學術會議”在成都舉辦。結束了上午精彩的報告後(點選檢視相關報道),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彭邦本在會場外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的專訪。他表示,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精美文物,充分體現了古蜀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堪稱是一流的考古發現,標誌著古蜀文明的輝煌。

專訪彭邦本:金沙遺址的眾多精美文物,標誌著古蜀文明的輝煌丨金沙20年

彭邦本

“從金沙遺址所形成的年代看,應該是上自商周時期,向下延伸到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相當於魚鳧和杜宇這兩代蜀王統治的時期。”彭邦本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史學研究領域,從前缺乏考古材料的時候,僅依賴傳世文獻是有侷限的。“關於蜀地的歷史記載,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中原的文獻系統,一個是本土蜀人自己留下的,這兩個系統各有特點:中原的文獻時代較早,包含了很多珍貴的資訊,缺點是比較零散,涉及到巴蜀地區時,略提一筆,著墨不多。”

而蜀地的文獻記載較為完整,“如果把它和中原的文獻和考古材料進行互證,就更具有歷史的真實性。(這些文獻的)缺點是成書年代比較晚,最早的《蜀王本紀》也不早於漢代,《華陽國志》則是東晉才著成。”彭邦本說,“而金沙遺址大量考古遺存的出土,不論為中原還是蜀地的文獻記載,都提供了可印證的材料。雖然迄今沒有發現直接出土的文字材料,但現在出土的材料已經能夠和傳世文獻記載進行實證,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真實證據。”

他舉了一個著名的古代人物為例——大禹。“中原和蜀地的文獻都講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實大禹和他的父親鯀,在築城方面也有開創性的舉措。他們所屬的時代,根據多方面研究,應該就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那個時期的成都平原,已有了多個寶墩文化時期的聚落,幾座古城都有夯土城垣。”

這些夯土城垣,就是當時古蜀人避水患、修水利的重要設施。“那時的人沒有能力修建沿河堤壩,就挖壕溝、修城牆,把洪水儘量擋在家園之外。”彭邦本說,雖然我們無法精確判斷哪座城是大禹、哪座城是鯀曾居住過的,但從宏觀歷史程序和一般歷史程序角度看,都印證了真實資訊的存在:那就是距今4000年前左右,出於避水患、修水利的需要,我們的先祖修建了一系列帶城垣的聚落,所謂金城湯池是也。”

專訪彭邦本:金沙遺址的眾多精美文物,標誌著古蜀文明的輝煌丨金沙20年

彭邦本發言

談到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對於成都城市建設的意義時,彭邦本表示,金沙遺址考古揭示的古代城市建設歷史經驗,為現代城市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由於解決了水患問題,讓古蜀人對成都平原的開發得以向前進一步推進,促進了成都這座城市的發展繁榮。”彭邦本說,古蜀文明在3000年前就達到了很輝煌的程度,“可以說三星堆和金沙所代表的青銅文明,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燦爛的青銅文明之一。”

他認為,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種資源,金沙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發現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資源支撐,很多資源都是不可持續的,用完就沒有了,而且往往還會產生環境方面的副作用。”彭邦本說,“但歷史文化資源不同,只要你會用,可以生生不息,越用越豐富,越用越精彩,而且照樣可以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

他總結道:當今世界,如果經濟社會發展不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是會受到制約的。“所以,用文化來融入發展,引領發展,是世界性的趨勢。這一點我們中國做得很好,成都也做得很好!”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 攝影記者 王歡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