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是什麼會讓各位客官關注我,是愛,點點關注吧,小編先行謝過啦。

事物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一面,它可能會帶動或者改變其它的事物,你信不信,不信?就一起來跟小編看看吧!

先來欣賞一首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這是南宋將領、詞人——-辛棄疾,在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憑高望遠感嘆報國無門,撫今追昔,於是寫下這篇傳唱千古之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上闕:歷經千年的江山,再也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的定都之處。昔日演出歌舞的臺榭與歷史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碾化成塵。這斜陽下的草木,窄狹的街道,人們都說當年劉裕曾住在這裡。想當年,他手握金屬長槍,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指揮裝備精良的軍隊,領兵北伐、收復失地,氣勢磅礴。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下闕:元嘉年間,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征北伐,想要效法當年漢朝名將霍去病大敗匈奴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沒想到只剩得倉皇南逃只能北望形勢。四十三年了,回望中原仍記得揚州地區那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能回首,當年一國皇帝的行宮,如今百姓只將佛狸祠當作供奉神祇之地,到處都是吃祭品的烏鴉與祭祀的鼓聲。還有誰會再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辛棄疾之詞好用典故,本詞上闕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作者想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建立功勳;而下闕卻借諷劉義隆草率出征而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最後,作者以廉頗自比,表達自己當仁不讓抗金殺敵的決心與自己老當益壯而勇武不減當年得能力。

這首詞所運用之典故

京口:是三國時期孫吳大帝孫權設定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同時這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作者讚揚並歆羨當年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於京口。

舞榭歌臺:指的是演出歌舞的臺榭,但這裡代指孫權故宮。

寄奴: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他終結門閥專政,奠定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被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也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想當年:指的是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之子劉義隆的年號。草草:指的是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拓跋燾抓住機會,騎兵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佛狸祠: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佛(bì)狸。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裡,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檢視其身體情況,廉頗仇敵郭開賄賂使者。使者見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卻報告趙王: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即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用。

辛棄疾這首撫今追昔之作,道盡三國南北朝,說盡自身悲涼!

終壯志難酬,憂憤而逝

辛棄疾六十六歲這年,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他支援北伐抗金,但是對當權者輕敵冒進而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否則難免重蹈覆轍,再遭失敗。他的建議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與採納。兩年後,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去世,時年六十八歲。據說臨終時,他還大呼:殺賊!殺賊!“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