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在遊覽博物館的時候,或許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有些文物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卻是一件國寶,因此也令人感到疑惑,它究竟有什麼珍貴之處呢?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無名畫,內容平平常常,但因為有個皇帝在畫上寫了一首詩,所以就成了國寶,而且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吧。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這幅畫叫做《子母雞圖》,專家們研究確定該畫成於北宋時期,但可惜作者已經無法考證。《子母雞圖》長約60釐米,寬約33釐米,內容整體看上去比較簡單,描述了一隻母雞帶著五隻雛雞覓食的場景,五隻小雛雞形態各異,它們圍繞在母雞身旁,還有一隻躲在母雞的身後,探出小腦袋打量著陌生的世界。老母雞羽毛蓬鬆,顯得十分威猛,而且它的眼皮半垂,眼睛裡也充滿了警惕,呵護著每一隻小雞。雖然我們不知道《子母雞圖》的作者是誰,但毫無疑問可以確定作者一定善於觀察,不然也不會將母雞和小雞刻畫得如此傳神。明代時期,有個皇帝看到《子母雞圖》喜愛有佳,還提了一首詩。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給《子母雞圖》題詩的並非普通人,而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見深,即明憲宗。史料記載,明憲宗自幼學習繪畫,少年時畫工進步飛快,比如著名的《一團和氣圖》,《歲朝佳兆圖》和《樹石雙禽圖》等等,都是明憲宗的作品。除了自己作畫之外,明憲宗還喜歡收藏和臨摹歷代名畫。有一天,明憲宗得到了北宋畫作《子母雞圖》,當他看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還將它視為珍寶,並且又經過幾天的醞釀在畫上題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回味無窮:“偎窼伏子無昏晝,覆體呼兒伴日曛”。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在當時的宮廷裡,歷朝歷代的名畫多得數不清,為什麼明憲宗偏偏對《子母雞圖》情有獨鍾呢?他在畫上題詩又想表達什麼呢?其實,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先看看明憲宗的幼年經歷。從公元1449-1457年,因為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兩件事情,朱見深竟“兩為太子”,在宮廷皇位之爭中完全淪為政治工具,沒有得到一丁點來自家庭的關愛,所以朱見深的童年充滿了陰影。然而,在朱見深成長的陰影中卻還有一道光,即從襁褓中將他一手帶大的一位宮女——萬貞兒。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萬貞兒是唯一疼愛朱見深的人,而這份愛也從親情轉化成了愛情。公元1464年,朱見深登基為帝,他要把萬貞兒立為皇后,但遭到太后和群臣的強烈反對,於是只好將萬貞兒立為妃子,不過她雖然名義上是妃子,但是卻享受到和皇后一樣特權。看到這裡,或許您也明白了朱見深為何對《子母雞圖》情有獨鍾,因為在他眼裡萬貞兒就是畫中的老母雞,他自己就是小雛雞,他在萬貞兒的悉心照料下成長,並在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給了他最溫暖的愛,既包括親情,也包括愛情。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單獨來看,《子母雞圖》是三流作品,詩寫得也不很入流,但是二者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最主要的是還見證了朱見深和萬貞兒之間的絕世情感。公元1487年,57歲的萬貞兒病逝,朱見深為此悲痛不已,結果不到半年時間他就因悲傷過度而駕崩,終年41歲。不說在明朝歷史上了,即便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像朱見深這樣的皇帝也沒有第二個,因此當我們再看《子母雞圖》的時候,想到也不僅僅是母雞和小雞,還有明憲宗朱見深和萬貞兒的一段愛情故事。

宋朝三流畫作《子母雞圖》,被明憲宗寫首二流的詩,為何成了國寶

透過《子母雞圖》,我們應該認識到文物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文物的年代和質地,也在於背後的歷史,《子母雞圖》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類似的文物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深入研究,用心發現,就一定能探尋到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