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戰國四大名將,個個是百年一遇的將才,最終卻僅有一人得善終

戰國時代,綿延兩百五十餘年,群雄並起,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間征戰不斷,名將輩出,將星閃爍,後世公認的最為閃亮的幾顆將星,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四大名將出自兩國

戰國時代的“戰”,其主流可以說是其他六國和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的交鋒。

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其他國家和秦國的交鋒,除了偶爾的靈光一現,大多數時間是被按在地上摩擦,只有趙國還能勉力抵抗,偶爾還能小勝。

戰國時代的四大名將,其實只是分屬秦、趙兩個國家。為何會如此呢?

先看一下戰國時期的地圖。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秦和趙、魏、韓、楚接壤,交戰最多,而趙國除了和秦打仗,還多次和燕、齊、魏交鋒,更重要的是他的邊境還與匈奴接壤,要時刻提防和抵抗匈奴的入侵。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趙人好武擅戰。

秦國吞併六國,武力值超群,名將輩出毫不意外,白起和王翦是其中的代表。

趙國雖然弱小,但在正面硬頂秦國的同時,還要對抗匈奴以及其他戰國的國家,也就造就了一批良將,廉頗、李牧就是佼佼者。

殺神白起,自刎而亡

先說白起,史稱“殺神”,封武安君,千年後的唐朝建武廟,陪侍十哲之一,歷史地位可見一斑。

白起之所以被稱為“殺神”,因為他是戰國各國征戰中殺人最多的將領。

只是史記中明確記載的,就有在秦昭王十四年,攻打魏國和韓國,斬首

二十四萬人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魏國,斬首

十三萬人

;同年,與趙國交戰,將

二萬人

淹死在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韓國,斬首

五萬

;最著名的還是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在長平坑殺趙降卒四十萬,加上戰場上殺死的,長平一戰殺人

四十五萬

這些數字簡單相加就已經達到

八十九萬

人,這還不算白起攻打楚國,將楚國都城攻陷,還有攻佔各國城池超過七十座,這些征戰中都沒說他殺人多少,所以說他殺人過百萬毫不誇張。

白起威震諸侯,攻城略地,殺人盈野,為秦國之後統一六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但秦丞相範睢擔心白起功勞太大,之前已經被封為武安君,如果真的讓他滅了趙國,功高難封,所以說服秦王,答應了趙國割地乞和的請求,讓白起撤了回來。

之後,秦國又發兵攻打邯鄲,白起因病沒有出戰,但他擔心邯鄲易守難攻,諸侯再來救助,而且連年作戰,秦軍也已經疲勞,會打敗仗。秦昭王沒有聽從他的勸告,執意出兵,還讓白起領軍,白起稱病不肯出戰。

結果真如白起所料,秦軍兵敗。秦昭王遷怒於白起不出徵,還說風涼話,剝奪了白起的爵位,還把他貶為小兵,並讓他離開咸陽遷移到陰密。白起出城才十里,秦王與範睢商量,覺得白起心懷怨懟,放白起離開恐有後患,遣使者持劍,令白起自殺。

臨死前,白起長嘆一聲,有些遺憾,但想起自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這是老天對他的懲罰,命該如此,伏劍自刎而亡,一代殺神謝幕。

老將廉頗,客死他鄉

廉頗基本和白起同時代,稍微晚一些。廉頗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可能是負荊請罪的故事,當時他已經因為在趙惠文王十六年伐齊,大獲全勝而被封為上卿。

負荊請罪故事之後廉頗和藺相如聯合保障了趙國將近二十年的平安,直到長平之戰爆發。

當時廉頗已經是六十七歲高齡,威名赫赫的老將,奉命指揮趙軍與秦軍交戰。

開戰之初,秦軍勇猛,趙軍吃了幾個敗仗。廉頗改變策略,築營壘堅守,秦軍無可奈何,兩軍相持不下。

後來趙王中了離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而秦軍悄悄換了殺神白起來領軍,結果是趙軍慘敗,先後四十五萬兵卒被殺,趙國青壯幾乎為之一空。

長平之戰幾年之後,燕國趁趙國還沒有緩過勁來,出兵侵趙。趙孝成王想起了被撤職的廉頗,重新啟用他。

年過七十的老將重出江湖,不僅打退了燕軍,而且攻到了燕國的首都,燕人只好割地求和,廉頗因功被封為信平君。

但好景不長,老趙王去世,新趙王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用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因受排擠發怒,攻打樂乘,趕走樂乘後,廉頗也投奔了魏國。

之後被秦國不斷欺負的新趙王又想起了老將廉頗,還想啟用他,並派人去慰問,順便了解廉頗身體狀況。

但使者接受了廉頗仇家郭開的賄賂,見過廉頗回來覆命的時候,輕飄飄一句“與臣坐,頃之三遺矢”,也就是廉頗一會兒功夫上了三次廁所,這也讓趙王斷了請廉頗回來的念頭。

一個為國征戰幾十年的老將,因小人讒言,報國無門,一年後廉頗死在了異國他鄉的楚國壽春。

名將李牧,慘遭冤殺

廉頗之後,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下場比廉頗還要慘。

李牧可以說是一個奇計百出,戰無不勝的智將。他最早是趙國邊防的守將,本文最開始的地圖中可以看到,趙國有很長的邊防線緊鄰匈奴,李牧就是雁門的守將。

李牧在剛當上雁門守將的時候,連續幾年不讓兵卒與匈奴作戰,而且只要匈奴來襲的烽火被點燃,他就立刻讓所有人都撤到城裡,緊閉城門。

匈奴人都覺得他膽小,連手下的兵士都覺得長官膽小。這樣做的結果是自己至少沒損失。

之後趙王都忍不住命令李牧出戰,但李牧就是堅決不和匈奴交戰。趙王撤了李牧,換了別人領兵。

結果是一年內屢次交戰,損失慘重。趙王只好再次懇請李牧出山,並答應了李牧不出戰的要求。

接下來的幾年,李牧還是老樣子,匈奴人非常瞧不起李牧。李牧則是偷偷積蓄力量,而且邊軍戰士也越來越渴望和匈奴打一仗。

李牧覺得時機成熟,挑選精兵,秘密訓練好了之後,讓人把牛羊放的漫山遍野,等匈奴人來搶,又先假裝失敗,最後匈奴單于大舉來襲,李牧佈下奇兵,大敗匈奴,斬首十餘萬,從此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

李牧一戰成名,此後又打敗了燕國。幾年後,在秦國大舉來犯的時候,趙王從雁門將李牧調回,任命他為大將軍,率軍迎敵。

李牧築壘固守,絕不出戰,秦軍見無機可乘,秦將桓齮轉而襲擊趙國肥下,想引趙軍來救,乘機殲滅趙國援軍。

李牧看穿了桓齮的盤算,反到趁秦軍去攻打肥下的時候,一舉佔領了秦軍的大本營,並佈置好奇兵在秦軍回援的路上採取正面攔阻,兩側夾擊的方法大破秦軍,史稱“肥之戰”。

李牧在此戰之後被封為“武安君”,和白起的封號一樣,此二人也確實是戰功赫赫。

此後一年李牧再次打退了秦軍的進攻,又過了三年,秦軍大將王翦領軍伐趙,李牧率兵抵抗。

但趙王在這時候又中了離間計,真的以為李牧要投降秦國。長平之戰中只是撤換了廉頗就造成四十五萬士卒被殺,這次趙王直接佈置圈套殺了李牧,三個月後,趙軍敗,趙王被俘,幾年後趙國被滅。

滅國王翦,唯一善終

用反間計打敗趙軍的王翦,是戰國時滅國最多的將領。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的其他六國,有五個是他和他兒子滅掉的。

王翦生逢其時,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經過歷代秦王的努力和秦人的開拓,到戰國末期,已經是秦國一家獨大,六國衰弱,嬴政雄心吞併天下,王翦父子率兵東征西討,完成了嬴政的心願。

前文說了王翦滅趙,之後在始皇帝二十年,又因為荊軻刺秦王的事件,王翦奉命伐燕,在易水河邊打敗太子丹率領的軍隊,乘勢攻佔燕國都城薊,燕王雖逃走,但燕國名存實亡。

始皇帝二十二年,王翦兒子王賁水淹大梁城,魏王出降,魏亡。

王翦最著名的成就是滅楚。秦始皇詢問臣下滅楚需要多少人的時候,王翦回答六十萬,李信回答二十萬。秦始皇認為王翦年老,失去銳氣,於是讓李信領兵攻楚。

李信一開始獲得勝利,但很快中計慘敗,秦始皇馬上知道自己錯了,親自登門請王翦出山。

王翦堅持需要六十萬人,秦始皇答應了他的請求,舉秦國之兵力讓王翦率領去滅楚。

王翦還沒出發就向秦始皇索要各種東西,“請美田宅園池甚眾”,秦始皇都答應了。

在出徵的路上,王翦還前後五次索要田宅,以至於他的手下都覺得他過分了,王翦回答說:秦王性格多疑,現在秦國全國計程車兵都交給我,如果不多要求財寶讓秦王知道我別無他求,是無法消除他的疑懼的。

王翦用兩年多的時間滅了楚國,之後急流勇退。雖然歷史中沒有記載他是怎麼死的,但他的孫子王離,還作為將軍為秦二世打仗,那麼王家在整個始皇帝、秦二世時代都是高官顯爵,王翦應該是得到了善終。

四大名將,只有一人善終,他們的經歷真的應了那句俗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他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敵人都毫不畏懼,但往往被自己人坑害。

白起之死,範睢脫不了干係,廉頗、李牧都是被自己國王拋棄甚至殺害。

王翦能倖免於難,除了秦始皇雄才大略,還有就是他自己善於揣摩帝王心思,提前自汙,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