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閱讀和寫作怎麼訓練?數學思維如何形成?科學家吳軍這樣說

近日,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矽谷投資人吳軍的兩本新書《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和《吳軍數學通識講義》在線上釋出。吳軍的分享乾貨滿滿,吸引了10萬人線上觀看。

閱讀和寫作怎麼訓練?數學思維如何形成?科學家吳軍這樣說

直播截圖

因電視劇《小捨得》的熱播,很多人圍繞“課外輔導班”,“雞娃”等展開討論。

吳軍也回答了當下家長最關心的教育話題:課外輔導班要不要報?數學應該怎麼學?閱讀和寫作應該如何訓練?學生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如何快速提高成績?家長怎麼對孩子進行通識教育?

吳軍認為,數學和語文是兩項受用終身的底層能力,也是下一代生存工具和生活藝術。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接受通識教育?

在吳軍看來,通識教育一定是下一代的標配。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只是掌握了單一的或過於專業化的技能。這樣的技能教育接受得再多,可能也只是從一種工匠變成幾種工匠。

即使是做同一件事情,精英水準和普通執行層面水準的差距也可能是幾個數量級的。要達到精英水準,就需要提高綜合素質,而非獲得一個個單一的技能。而提高綜合素質這件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通識教育。

“唯一能夠做的辦法就是掌握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現在恰恰是所有人都在刷題的時候,進行一些通識教育,這些是最缺失的。”吳軍談到,什麼因素能夠改變命運?就是自己有的,別人沒有的。社會是金字塔形的,技能可以在大學、網際網路學到,但是,即使在上了最好的大學,也未必能受到很好的通識教育。那怎麼辦呢?只有在課堂以外想辦法補救了。

數學是思維方式,語文是工具手段

“學習數學的意義是會做題麼?並不是。而是形成數學思維,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吳軍說,數學是世界的底層邏輯,是處理工作和生活各種事情的最佳思維方式。從識破騙局到貸款時計算房貸,從提升簡歷透過初選到投資理財,樁樁件件都離不開數學思維。

為什麼講數學?吳軍認為,面對一個複雜的社會,光靠情感是不夠的,需要理性,而數學是訓練理性最好的一個工具。對實際的問題建立模型,進行邏輯分析、推理、計算,這些都是數學能力。“在未來的社會,要是數學不太好的人,與人溝通都會有一些障礙。”

在《閱讀與寫作》這本書,吳軍花了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做一個經典的導讀,從唐詩宋詞元曲、現代文學,到古希臘悲劇、俄國詩歌,帶我們走入經典閱讀世界的一扇門。

閱讀和寫作怎麼訓練?數學思維如何形成?科學家吳軍這樣說

吳軍

他提到,閱讀與寫作是我們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種底層通用能力,而它所在的語文這一領域,特別是以“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為核心的大語文內容,比任何一門專業課都更能讓我們受益終身。可以說,如果一輩子只學一門課,那就應該是語文,語文還會幫助我們構建知識體系。

我們所說的“語文”,在西方被稱為“語言藝術”。世界上沒有哪門藝術能像語文一樣,與生活息息相關,自身又具有極豐富的內涵。

如何學數學、歷史、地理,課外輔導班要不要報?

在答疑環節,有讀者問吳軍小學數學如何學習的問題。他談到,今天我們國內小學數學教育的內容已經夠深,但是還不夠廣,提高學習廣度,可以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果只往深了教,學生慢慢會失去信心。比如三位數乘四位數,這個題做100道,他很熟了,但是卻從此對這門課沒了興趣。

吳軍回憶自己小時候,老師曾推薦的一本書是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一下讓他對數學開了眼界,原來數學的內容可以有很多的內容。

“對孩子進行數學的教育,很重要是拓寬他對數學的理解。”吳軍說,自己的同學數學很好,從小他的家長就讓他管家裡的賬。同學不但會算賬,還會做計劃表,安排家裡一個月大概的收入應該怎麼花,現在,這個同學在華爾街做投資。

吳軍還談到歷史這門課如何學習,比如怎麼評價秦始皇這個人,讓學生透過閱讀不同的材料,發表自己的觀點,寫一篇的論文,找到證據支援自己的觀點,這是語文的寫作,也是歷史的寫作,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科學的研究。

閱讀和寫作怎麼訓練?數學思維如何形成?科學家吳軍這樣說

吳軍新書

學習地理,除了課本的知識,比如到倫敦旅行,要去了解這座城市為什麼能發展起來,對世界經濟的作用,文化是怎麼形成的,這也是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所以不光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有讀者問及課外輔導班是否要報?吳軍說,無論孩子上不上課外輔導班,有一條很重要,孩子一定要是以自己將來是社會主人的心態去學習。“通識教育是讓孩子當主人的,不是當奴隸的。”

分享學習方法:如何展開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如何快速提高成績?

小學生如何展開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吳軍認為,寫作訓練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寫觀察日記和心情記錄開始,其實就和發朋友圈是一樣的。

而閱讀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建議,家長為孩子挑選適合讀並且感興趣的雜誌,同時,也要讀經典文學作品。更小的孩子應該讀一些繪本。另外,不光是讀完就行了,家長要花時間,比如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談一談今天讀的繪本,講了什麼故事。

吳軍在直播中分享瞭如何讓學生節省時間成本,使用錯題本是很好的一個方式,練習會有效率,成績提高的會更快,而不是大量的去刷題。這是一個省時間的方法。第二個省時間的方法就是限制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據統計,在社交網路上花的時間只有10%左右,是真正需要進行的溝通,剩下的90%的時間基本上就是刷八卦、雞湯文等沒用的東西。

吳軍還分享了一個時間管理很有效的工具——25分鐘的鬧鐘。做任何一件事,設立25分鐘鬧鐘,鬧鐘不響,就不能動不能看手機,當能夠專注以後,可以增加到35分鐘,45分鐘,55分鐘,他基本上是一個55分鐘的鬧鐘。

聊話題:“教育世襲”是不存在的 

直播中,吳軍提到一個新的名詞:“教育世襲”。

源於一位讀者給他留言的問題:“上好學校的人的孩子也會繼續上好學校,教育是一種新的世襲,那普通人怎麼辦?”

吳軍下了一個結論,“如果你們夫妻雙方有一個人是清華或者北大畢業的,你生活在北京或者上海,你把孩子當’雞娃’養,但大機率他還是超不過你,所以教育世襲是不存在的,這是用數學思維分析得來的結論。”

吳軍提到自己的清華師妹,知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的一個分析。郝景芳本科是學物理的,用數學思維算了筆賬,完全顛覆了想象。

閱讀和寫作怎麼訓練?數學思維如何形成?科學家吳軍這樣說

吳軍

她以清華北大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京人最容易上清華北大,因為這些學校在北京招生的比例最高。於是,郝景芳做了一個估算,譬如清華北大每年在全國招生大概是8000人,大概4000人留在了北京。這4000個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生組成了多少個家庭,就算內部通婚,至少會組成了2000個家庭,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肯定不會和都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組成家庭,還會有外來人員,組成了3000個家庭甚至以上。但按照最少的來算,他們組成了2000個家庭。

2000個家庭生了2000個娃,他們將來都要申請大學。每年清華北大在北京招多少人?一共招600多個人,但這樣的家庭至少還有2000個孩子,也就是說你甭管這些孩子再怎麼努力,有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註定這一輩子上的學校不如父母,這是一個確定的大機率事件。

“你清北畢業生,將來你的孩子只要待在北京,他們上的學校很有可能不是清華北大,這是一個確定的大機率的事件,所以教育世襲制其實不存在。”

吳軍說,有人舉出像高曉松這樣的案例,母親是清華的,他就是清華的,確實是有這樣的案例,但是如果有一個數學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現教育世襲不是一個事實。

吳 軍 

矽谷投資人,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網際網路搜尋專家,暢銷書作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著有《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矽谷之謎》《見識》《格局》《態度》等十餘部暢銷書,作品多次獲得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在內的圖書大獎。

紅星新聞記者|陳謀

編輯|段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