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時斟美酒,共祝千年壽":酒為何成為壽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唐代,過生日做壽的風氣逐漸興盛,有給皇帝過生日的“聖節”,也有民間世俗的生日慶賀。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滿床笏”的故事,說的就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裡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壽時把笏板放滿床頭。這個主題後來還被畫成畫,編成戲劇。

清緙絲郭子儀祝壽壁掛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記載唐宋軼事的《墨客揮犀》裡,也有個關於壽宴的故事,說的是中唐名將李晟過生日,“中堂大宴”,好不熱鬧,已經嫁人的女兒也回來祝壽。酒宴中,女兒得知婆婆得了病,卻不以為意。李晟知道後怒斥女兒不懂禮儀,並在宴會結束後親自去看望親家。

這則教育子女的著名小故事,正是發生在壽宴上。也算是印證了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所說的“近世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

北宋時期,慶壽活動愈加普及化和世俗化。文彥博夫人過生日,司馬光去獻詞祝壽;《示兒編》中則記載,有黃耕叟夫人過生日,也有人做詩賀壽。

宋人幾乎無酒不成筵,敬酒自然成了壽宴中的重要內容。以宋徽宗時期天寧節賀壽大宴為例,宴會上用的酒盞都是很有講究的,都有手把便於端拿:“皆屈巵如菜盌樣”。殿上的酒具都是金器,廊下則用銀器。正式行酒前,還有環餅(即饊子)、油餅、棗塔、果子等飯前甜點。

大宴開始後,行酒共九盞,每盞皇帝先行舉酒,宰臣、百官分次飲酒。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次行酒,奏的音樂、表演的節目都不一樣,比如第三盞酒之後就是雜技表演。皇帝和群臣一邊飲壽酒一邊欣賞節目好不愜意。因為時間較長,前五盞後四盞中間還有中場休息時間,好讓皇帝離開休息一會兒,群臣也能趁機去上個廁所。

宋人的祝壽詩詞中,“酒”的出現頻率也是極高的。

米芾《訴衷情·獻汲公相國壽》雲:“斟美酒,奉觥船。祝芳筵”。

王質《西江月》也有“月斧修成膩玉,風斤琢碎輕冰。主人無那壽杯深。倩取花來喚醒”。

從詞中可看出,在壽宴上祝酒是祝壽的一項主要活動,表達客人對主人的深切祝福,也有共享歡樂之意。

中國歷史上最隆重的慶壽敬酒活動當數清代的千叟宴。

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各舉辦過兩次千叟宴。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恰好執政50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於正月初六在乾清宮舉辦了一次隆重的千叟宴,出席宴會者共3900餘人,年齡至少60歲,最大的是來自福建的105歲的鄧鍾嶽。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御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內依次敬酒。

而據清檔案中儲存的清單,此次千叟宴,光是玉泉酒就用掉了400斤!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國家博物館藏

酒能夠成為千叟宴上頗有分量的角色,大概也是因為“酒”與“久”諧音吧。

作為“五福”之首,“壽”自古便是中國人的美好願望。為了表達對“壽”的祝福和敬意,人們一次次地歡聚慶祝。壽宴,無疑是一個人生命中美好又禧慶的時刻,在這樣的場合上祝酒飲酒,既能夠愉悅心情,烘托氛圍,又能更好地表達“健康長壽”的祝福之意。

正如晏殊《菩薩蠻》所云:“看時斟美酒。共祝千年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