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8年前有一部古裝穿越劇特別火,叫做《尋秦記》,說的是21世紀的精英項少龍穿越時空回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尋找秦始皇的故事,一經播出,火遍大江南北。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看過這部劇的朋友一定對林峰飾演的“秦始皇嬴政”特別熟悉,當上皇帝后的他,頭上天天戴著一頂高帽子,帽子前還有一道“門簾”,他要是跑起來“門簾”就會“啪啪”打到他臉上,讓人忍俊不禁。那麼為什麼皇帝要戴這種會“打臉”的帽子呢?難道里面有什麼講究?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原來秦始皇戴的帽子叫“冕旒”(miǎn liú),是中國古代禮冠的一種,關於它的來源目前難以證明,據說起於黃帝,發展到周代已經很完備了,被後代帝王所沿用,到宋朝時期才開始消失。其實不止帝王,諸侯、卿大夫等在參加重大互動,比如祭祀的時候都會戴上冕旒,因為它是禮冠中最貴重的一個。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上文中說的“門簾”其實叫做“旒”,它是由5色的繅(絲繩)加上12塊玉組成的,玉也是5色的,按照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冕”就是皇帝和高官們戴的禮帽,兩者結合才叫做“冕旒”,帽子中間的長板子叫做“延”,如果你仔細看,延通常是前面圓後面方,意思是“天圓地方”,是不是非常講究?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還有更講究的,既要看使用者的身份,又要看典禮的輕重。比如:天子祭祀上天,就會用12旒;如果是祭祀社稷,就只需要5旒,玉也減少到5顆。如果是王公大臣,再依次減少,誰要是搞錯了旒,那就是殺頭大罪,所以“門簾”的第1個作用是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旒的第2個用處:擋住皇帝的眼睛。看到這裡大家不免感到奇怪,擋住了眼睛不是讓人生活不便嗎?它的寓意是“蔽明”,意思是作為皇帝,看東西不可“察察為明”,一定要同時做到洞察大體而包容細小的瑕疵。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擋住眼睛的同時又擋住了皇帝的臉,讓下面的人無法一眼看清皇帝的表情,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為了配合這個功能,冕旒兩側靠近耳朵的絲帶上,還各掛了一顆珠玉,名叫“允耳”,目的是“擋耳朵”。

“充耳不聞”大家肯定知道是啥意思,那時候叫作“允耳不聞”,是提醒戴著冕旒的人切忌聽信讒言,但允耳可不是真的塞到耳朵裡,而是系掛在耳朵旁,提醒自己也提醒對方。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第3個用處:提醒皇帝注意儀態。戴著冕旒走路是很難的,走快了就會被“打臉”,堂堂皇帝被玉珠子打臉確實不好看,所以他們就要抬頭挺胸,端正儀態,千萬不要損了自己的威嚴。

所以別小看了這“門簾”,裡面可是大有學問,體現了古代皇帝對身份地位的重視程度。其實後來替代冕旒的烏紗帽,也有相似的作用,是皇帝用來監督官員的,誰要是在下面亂動、搞小動作,烏紗帽的軟翅就會亂晃,皇帝一眼就看到了。

皇帝帽子前的"門簾"那麼重,真是為了美觀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所以宋朝時期,大臣們“開會”的時候紀律非常好,真是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小小的帽子上也能大有作為。

參考資料:《周禮》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