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見文物|"漢代第一俑":擊鼓說唱俑

看見文物|"漢代第一俑":擊鼓說唱俑

擊鼓說唱俑 圖片來源網路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徵,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然而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東漢陶俑,為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這件陶俑名叫擊鼓說唱俑,它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發現也證明早在東漢時期,說唱藝術已日臻成熟並廣泛流傳於民間。擊鼓說唱俑不但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傑出作品,也是研究中國曲藝藝術發展的珍貴史料。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於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看見文物|"漢代第一俑":擊鼓說唱俑

擊鼓說唱俑 圖片來源國家博物館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釐米,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東漢時期,雕塑藝術風格較西漢有較大變化,在追求總體造型古拙雄渾的同時,十分注意細部生動傳神的刻畫。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頭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不僅傳神地再現了正在說唱的俳優形象,更成為東漢雕塑藝術的代表。

俳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他們侍奉君主,以逗笑的方式為君主排遣無聊。在宮廷宴會上,俳優往往是靈魂人物,以幽默的話語、滑稽的表演博得賓客的歡笑,助興起鬨是他們的拿手好戲。當然,有些俳優也利用他們的特殊身份,依靠口舌之利,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在取悅君主的同時,也對君主一些錯誤的想法進行諷諫。

秦漢時蓄養俳優之風盛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修離宮數百所,倡優成千。優旃就是當時有名的俳優。秦始皇曾計劃大興苑囿,東到函谷,西到寶雞。優旃便向秦始皇說:皇上的想法很好,園囿修好後,放進許多禽獸,敵人如果從東方進攻,放出苑囿中的麋鹿用角把他們就能頂回去。秦始皇聽了以後,就打消了這念頭。秦二世時,一天突然生出一個奇怪的想法,想把整個咸陽城用漆料塗一遍。優旃又去說:皇上這個建議真是和我想到一起了。整個咸陽城都被塗上了漆,敵人根本就爬不上來,真是太好了。二世於是打消了漆城的想法。

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漢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丞相田蚡“愛倡優巧匠之屬”。桓寬《鹽鐵論·散不足》雲:“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都可以證明。

四川地區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擊鼓說唱俑,說明當時蜀地俳優說唱表演頗為流行;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動作滑稽的表演者,出土的漢代陶樓中,也經常有俳優演出的場面,均顯示了俳優表演在當時的盛行。難怪史學家司馬遷對俳優有很高的評價,在《史記》中專闢《滑稽列傳》,濃墨重彩地為俳優傳神寫照。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擊鼓說唱俑以它獨一無二的藝術感染力,不僅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東漢雕塑技藝的高超,而且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生活習俗、衣著服飾和當時的民間說唱藝術提供了生動的實物史料。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