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就好像是誤入藕花深處的小舟,驚起了一灘鷗鷺,卻又很快隱於碧波,只留下當年驚鴻的照影,令後人念念不忘。

南唐存在的這短短三十九年,究竟是什麼賦予了它足以影響後世的魅力?它因何而來,又為何只留下傳說而去?

在中國漫漫五千年的歷史中,南唐僅僅存在了三十九年,相比開創千古統一基業的大秦帝國、無人敢犯的盛世漢唐,南唐的存在似乎沒有那麼耀眼,甚至它並不能作為一個朝代而存在。

後世許多正統的歷史學家認為,南唐絕不是一個正統的中原王朝,而是一個“篡權”“竊國”的“竊賊”,它與五代十國其他國家並無不同,都是背叛舊主的賊子、叛逆。

然而,同為割據一方的政權,五代十國的其他政權,卻又都無法蓋過南唐的輝煌。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李昪生於微末,父親李榮不幸在戰亂中失蹤,不久喪母,李昪從此浪跡在濠州,這時候的李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流浪漢,在開元寺附近討生活。戰亂年代,朝不保夕,說不準哪天自己就被戰火波及,就算不受戰亂之害,沒錢沒糧,更遑論前途。

正如李昪所想,戰火很快就燒到了濠州,濠州城破。就在這個時候,李昪遇到了改變他人生的貴人——李昪的養父,吳太祖,楊行密和他的部將徐溫,改名徐知浩。不用擔心生存問題的李昪開始謀求自己的發展,讀書、騎射無一不精,建功立業,逐漸掌握了一定的權力。

李昪

和他的子孫不同,是一個極富野心的人,他在等一個機會

。終於,養父楊行密、徐溫相繼去世,他的機會終於到了。他步步謀算,環環相扣,終於,公元937年,李昪稱帝,兩年後,以李唐子孫自稱,改國號“唐”。自此,南唐建立。

李昪以唐朝正統自詡,但歷代歷史學家卻不這麼認為。正統史學家認為,南唐是“世家”,是“僭偽”,野史中對李昪卻多有推崇,這與當時的政局密切相關。關於南唐的“正統”之爭一直持續至今,未有定論。

但是,“正統”與否,卻不是南唐得以立足,並流傳後世的原因。

那麼,是什麼使得南唐如此風華絕代?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割據的朝代,分裂是這個時期政權的基本格局。

每一個割據政權都渴望實現一統,卻都不了了之。這個時期的割據政權中,有一種不可忽視的矛盾——南北之爭。

北方政權想南渡長江,一統江淮,南方政權也無時無刻不想北伐。南唐立國,繼承江淮吳地基礎,佔據長江天險,東與閩、越相接,北踞長江與中原政權對峙,西靠荊楚,南臨南漢,可謂兵家之必爭之地。

中原政權想要入主南方,必然要解決掉南唐這個絆腳石。牽一髮而動全身,南唐政權如果被吞併,意味著其他南方割據政權也同樣危在旦夕。

楊行密在位時期,吳國曾與朱溫一戰,吳國大勝,從此盤踞江南,中原政權不能與其相爭。

南唐繼承吳國基業,休養生息,不妄動兵戈,但是在南北關係上,表現出一貫的強勢,到中主李璟,對北方進行過幾次征伐,儘管收效甚微,沒有對北方政權造成實質上的傷害,但是足以看出,在當前格局中,南唐是佔據一定主動權的,並不是一直處在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縱橫,早期的行政區劃以山河為界,再加上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各地區之間極其容易形成封閉的生產生活環境,導致不同地區之間缺乏交流,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觀念。

從這個角度上講,大一統的實現,本質上是某個強勢地區利用自身強悍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對其他地區實行控制,並採取一定手段,緩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矛盾,維持不同地區之間的平衡。

當政權不夠強勢時,就會出現五代十國這種分裂割據的情況。

很顯然,當時中原政權、南方分裂政權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具有這種壓倒性的優勢。因此,政權之間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或者為了自保,就會選擇聯盟。

南唐同樣如此。當時北方政權與荊楚隱隱有聯合之勢,為了防止北方實力壯大吞併南唐,南唐與北方遊牧民族——契丹結盟,利用契丹牽制北方政權,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以便將來直取中原。

可以說,

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南唐是維持南北方對峙平衡關鍵角色。

但是,由於南方各政權和南唐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衝突,消耗了南方各國的實力,最終使北方政權趁虛而入,瓦解了南方政治集團。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分裂割據,無疑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分裂,歸根結底還是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各個地方不滿朝廷對地方經濟政治的壓制,於是就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建立新的格局。五代十國正是新的經濟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

經歷了前代的幾次戰亂之後,北方人民南逃,隨著人口的南遷,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湧入江南,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逐漸拉近了與北方經濟的發展差距。

到了五代十國時代,經濟中心南移已經成為大的趨勢,而南唐的存在,加速了這種格局的最終形成。

李昪出身寒微,早年經歷過一段貧苦生活,因此對戰爭給民生經濟帶來的傷害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因此在他建立南唐之後,就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保境安民,發展經濟。

李昪不妄動兵戈,將重點放在國家內部的發展上,勸課農桑,獎勵生產,輕徭薄賦,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南唐百姓在亂世之中獲得了短暫的安寧。免去戰亂之苦的百姓開始為他們的生計忙碌,一時之間,南唐恢復了生機。

南唐本就佔據了江淮地區,江淮富庶,無論是農耕還是手工業都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李昪的政策,無疑是將這片土地的潛力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出來。

在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就是人口和糧食。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暫時無法準確的知道南唐統治時期人口增長的準確資料,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時期人口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人口增長的同時,南唐的糧食也獲得了極大的豐收,加上掌握了漕運,南唐“比年豐稔”。

由此,南方的經濟實力已經隱隱超越北方,為宋朝經濟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南唐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帶來了南唐教育文化的繁榮。加之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大肆興辦書院,建立太學,社會上下形成了一種重視文化的良好氛圍。除了教育,詩詞舞樂等藝術文化,同樣蓬勃發展。

南唐對中華文化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將詞推上了新的發展高度。提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李煜。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詞,最初產生於市井之間,是市民文化發展的表現,它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充滿煙火氣息。正因如此,早期的詞往往以傾訴男歡女愛為主要內容,這也是為了貼合市民階層的審美。

比如《菩薩蠻》中“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且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 鬥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

短短几句,將男女之間熾熱的愛情展現無餘,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由於文人的參與,詞中的俚語俗話變成了更加文雅的語言,但是詞的內容卻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青樓歌姬,倚紅偎翠,充滿了香豔纏綿的氣息,也因此一直被人認為是豔詞,不被人當作正統看待,直到李煜的出現才使詞脫離了豔情色彩,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深邃的意境。當時人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更奉後主李煜為“詞中之帝”。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從古至今,人們對文學作品的評判,多少帶點政治色彩。宋人評價李煜的詞為“亡國之音”,批評他詩詞誤國,當時的人們都在說,如果李煜把作詞的功夫用來治國,南唐也不會亡,但是這卻恰恰證明了李煜的詩詞造詣之高。

藝術的魅力總是無窮的,儘管當時的士大夫從政治角度將李煜的詩歸入末流,但是,他們又被李煜詞的藝術魅力而感染。宋代的詞人填詞之前,必讀後主詞,感受它“悽婉幽怨”的故國情思,效仿後主詞的創作手法。

李煜的詞真正走上神壇,成為千古詞帝是從明朝開始。沒有了政治上的考量,加之詩詞藝術的不斷髮展,這使得明代以後的人對李煜的詞進行評判時,少了幾分偏見,更多的是對其藝術價值的欣賞。

明人更是將其稱為詞的“開山祖”,將李煜詞奉為“正宗”。及至清朝,詞論家們更是將李煜與李白並稱,足見後主詞影響之深遠。

"風華絕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響後世

南唐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其創造出的燦爛文明,卻足以稱一句”風華絕代”。它是南北平衡的重要維持者,也是經濟發展的推動者,更是燦爛文明的創造者。

任何一個朝代存在的價值,都不能以它存續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或者說,不能以它某一方面的功過來評判。站在今人的角度,我們應該去感謝,感謝他們曾經來過,曾經創造瞭如此輝煌而燦爛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