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政|從《資治通鑑》看如何力戒形式主義

為政|從《資治通鑑》看如何力戒形式主義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聞名於世,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備受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推崇。《資治通鑑》中不僅反映了興衰治亂的道理,也記載了許多政治事務的治理之道。

通觀《資治通鑑》全書,可以發現古代的形式主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這樣的文風對治理國家毫無裨益,不僅會影響政治,也會延伸到軍事領域。比如《資治通鑑》第202卷記載,太學生魏元忠曾經上奏唐高宗,他指出:“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麗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及方略,是皆何益於理亂哉!”魏元忠認為朝中的文風華而不實,只講遣詞造句,不追求經世致用,武官也只是求騎射功夫,而沒有將精力放在戰略戰術上來,從而導致唐朝國力削弱,在西征吐蕃時遭遇失敗。

為政|從《資治通鑑》看如何力戒形式主義

據《資治通鑑》第11卷記載,西漢初年丞相蕭何主持營建未央宮,劉邦見到宮殿如此壯麗,十分憤怒,批評蕭何不顧連年戰事勞苦而鋪張浪費。而蕭何卻回答:“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劉邦轉怒為喜,支援了蕭何的做法。為此,司馬光對蕭何的言論進行了批駁,他在《資治通鑑》中提出:“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其以宮室填服天下也。”他認為真正的權威是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靠華美的建築來彰顯。在天下尚未安定之時,理當節儉用度,優先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資治通鑑》第192卷記載,有人告發大臣魏徵偏袒親屬,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查問,沒有實據。溫彥博在審查時認為魏徵沒有留下辦事的痕跡,遠遠地避開嫌疑,內心雖然無私,但也有應責備的地方。於是魏徵上奏唐太宗說:“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俱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魏徵堅持認為,上下級之間要以誠信相待,如果事事都過於追求“留痕”,會損害雙方合作共事的信任基礎,不利於正常開展工作。

同樣,從《資治通鑑》中也能歸納出幾種破解形式主義的方法。

正如唐太宗所說:“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當面對複雜的利益糾葛和人際關係,領導者必須要保持一顆淡泊簡易之心,透過身體力行、以上率下,達到“躬化易於上風,體訓速於草偃”的目的,以此來阻斷形式主義生長的土壤。比如,《資治通鑑》記載後周太祖郭威提倡質樸簡易,不喜浮華,在立國後他對大臣們說:“文武官有益國利民之術,各具封事以聞,咸宜直書其事,勿事辭藻。”鼓勵各位大臣直言上書陳事,不須修飾整飭。北魏時期,大臣們曾經請求加固京師城牆,修繕皇宮建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不同意,認為國家的建設“在德不在險”,治國安邦關鍵在於人心向背、德行薄厚,不能過於注重外在形式。

中國古代從秦漢開始都非常注重官吏的考核,到唐朝日趨完善。透過對各級官吏實行全面考核,來端正其為政態度,提升其治理能力,減少敷衍塞責行為的出現。但是,官員考核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也會容易衍生出新的形式主義。為此,《資治通鑑》中特別強調了官員考核要注重實效。比如第73卷記載了司馬光對東漢考課之法的議論,反對依賴過於繁瑣的考核程式來判斷官員的業績,避免官員考核流於形式。

為政|從《資治通鑑》看如何力戒形式主義

破除形式主義必須精簡政務,減少不必要的規章制度和繁文縟節。《資治通鑑》第43卷記載了東漢時期光祿勳杜林的上奏。杜林認為漢朝初興時,廢除苛政,四海之內歡欣鼓舞。等到以後,法令逐漸增多,以致發展到有法不禁,有令不止,上下互相掩護逃避,弊病更加嚴重。光武帝劉秀採納了他的建議,頒佈詔書提出要精簡官吏,考核實績,精簡政務,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對於厚重質樸的名臣名將,《資治通鑑》中多有稱讚,比如西漢周勃“重厚少文”,丙吉“為人深厚,不伐善”,東漢吳漢“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達”等等。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需要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選用這些厚重質樸、不尚華麗的高尚君子,罷黜那些華而不實、虛浮縹緲的投機之人,是破除形式主義的又一關鍵。

稿件來源 | 《 學習時報 》2020年8月28日

本文作者 |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