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科舉"連中三元"沒那麼容易!說說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近日看《儒林外史》,裡面人物的稱呼眾多,尤其是各個等級的文人,把原來以為很簡單的學位等級搞得來一頭霧水,所以有必要重新認真的學一遍,理理頭緒,把它寫在這裡沒有其它的目的,只是為加深自己的印象而已,因為相關論述實在太多啦。

論述雖多,但卻有很大的不同,而《儒林外史》中有的稱呼卻是十分地少見,比如“庠生”“廩生”“增生”等,而且還同官府的供給有關,十分地繁雜,更不說那些相關官員和機構的稱呼了,我試用最簡捷的論述,看能不能說得稍微清楚些。

一個什麼功名也沒有的人,想要得個狀元要經過多少門檻呢?大概要經過六道關口,首先是縣試,是先把那些實在不行的刷下去,過關的就稱為童生。這是第一關。

然後府試,過關的就獲得參加國家正式考試的資格,以上兩次考試是由地方進行。這是第二關。

再然後就是院試,是國家進行的地方考試,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通過了就可稱為秀才,院試第一名叫“案首”。這就是三關了哈。

考取秀才後,可參加鄉試,也就是分省的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取的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唐伯虎就被稱為唐解元,也如今天全省高考狀元,這是第四關。

取得舉人資格的可進京參加由禮部組織的會試,考取的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這是第五關了哈。

取得貢士後可參加由皇帝組織的殿試,對會試錄取的貢士進行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這三甲統稱進士,這是第六關,最後一關。

至於其中各種的稱呼和相對的待遇,太多太複雜,就不在這兒說了,記住這六關就行了,有時候第一關和第二關是可以合併進行的,所以,說五關也是可以的。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希望對大家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