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相術、符號與傳播--對"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

相術、符號與傳播--對"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異人必有異相。

如古代帝王,幾乎無不具有“奇骨”“重瞳”“龍章鳳姿”等一些典型的外貌與形體特徵。

但沒有哪位帝王的相貌,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充滿傳奇色彩。

朱元璋存世畫像有正像與異相,或稱真容與疑像之別。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兩副面孔?

朱元璋相貌之變的推手是誰?

這兩副容貌是如何在文字與影象中形成並廣為傳播的?

本文將透過對文獻與影象兩種歷史材料的追蹤,探析朱元璋相貌之變背後的政治與文化意涵。

一、朱元璋的“異相”的由來

1、《明史》所記郭子興“奇太祖狀貌”事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相貌,對其發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郭子興傳》記子興據濠州,太祖往從之,“門者疑其諜,執以告子興。

子興奇太祖狀貌,解縛與語,收帳下,為十夫長,數從戰有功。

子興喜,其次妻小張夫人亦指目太祖曰:

‘此異人也。

’乃妻以所撫馬公女,是為孝慈高皇后。

“正史”的記載令人印象深刻,是支援朱元璋異相說的重要文獻基礎,有必要對其史源加以梳理。

其實,朱元璋曾撰《紀夢》一文,回憶他入城之際為人所執,“城門守者不由分訴,執而欲斬之。良久得釋,被收為步卒。”其中並無郭子興“奇其狀貌”的內容,甚至沒提郭氏出手相救之事。

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為滁州郭子興廟立碑,《敕賜滁陽王廟碑》根據朱元璋本人提供的材料說:

“(上)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

人以告王(郭子興),王親馳活之,撫之麾下。

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

《滁陽王廟碑》相比《紀夢》,補充了郭子興“親馳活之”的情節,稱拔擢他為親兵,是因為“間召與語,異之”,當是異其談吐,未及其相貌。

顯然,朱元璋兩次自述,都沒提到自己的相貌。

然而《明太祖實錄》記述此事,已發生變化:

“門者疑以為諜,執之,欲加害。

人以告(郭)子興,子興遣人追至,見上狀貌奇偉異常人,因問所以來。

具告之故。

子興喜,遂留置左右。

”朱元璋得郭子興知遇之故,已由“與語異之”潛變為愛其“狀貌奇偉異常人”。

郭氏次夫人之語,亦見《滁陽王廟碑》,稱郭子興欲為朱元璋擇配,“次夫人忽惋惜謂王曰:

‘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

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

’王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

次夫人謂朱元璋“舉止異常”,是稱讚他才幹出眾,亦非詫其容貌。

透過對文獻的追蹤,可知《明史》

所記朱元璋初從軍時,因其“狀貌”異常而獲得特別的機遇,殆非朱元璋口述原始史料的本意,在傳播過程中已發生變異。

其變化之始,可追溯到永樂間重修的《明太祖實錄》。

2、朱元璋“異相”始見於永樂中年官方檔案

永樂初所修《天潢玉牒》,記明太祖開創事蹟,該書載有許多奇異事件,為明王朝的開國史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如謂朱元璋微時,“往來濠城,有一奇士,指太祖言:

‘此非凡人。

’因避而弗敢入城”。

這是筆者所見太祖之“奇”的最早文字。

這位“奇士”指朱氏為非凡之人,至乃遜避不敢與之同城,可是沒有說明朱元璋奇在何處。

到永樂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已著力刻畫朱元璋“非凡”的外貌:

“(上)龍髯長鬱,然項上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

碑文中的朱元璋,生著一部長而茂密的龍鬚,項上“奇骨”隆起,隱然上行,直至頭頂,確乎一副駭人的異相,或更確切地說,是一張具象的“龍顏”。

然而朱元璋的“奇骨”並非天生,而是在他登基前不久突然形成的。

事見《明太祖實錄》卷二八,吳元年十二月戊申條:

“上夢人以璧置於項,既而項肉隱起微痛,疑其疾也。

以藥傅之,無驗,後遂成骨隆然,甚異。

今見《太祖實錄》為永樂九年至十六年的三修本,與碑文同一時期。

考慮到更早的《天潢玉牒》尚未將朱元璋的“非凡”坐實,孝陵碑出現“項上奇骨”而未明其故,唯實錄介紹最詳,因推斷其演變過程應是:

朱元璋對其出身原本樸實的自述,如“朕本農夫”“淮右布衣”等,到永樂初年已開始新增神異的因子(“非凡人”),但還未形成具體的表象符號。

到永樂中年建孝陵聖德碑,這一符號(即“奇骨”)誕生了,並被進一步加工,寫入實錄。

實錄的記載更具神秘色彩,實際上起到了為“奇骨”解碼的作用。

夢一類的記事,本在實錄凡例之外,但《太祖實錄》破例記載此事,且將這個在現實中得到呼應的“異夢”繫於吳元年(1367)十二月戊申,別有用心。

因為這一神秘事件就發生在朱元璋緊鑼密鼓籌備稱帝之際,他隨即於次月,即戊申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乙亥日登基。

以彼戊申日暗指此戊申年,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事實上,正是《太祖實錄》開始系統地利用相術原理構建朱元璋奇特的容貌特徵。

朱元璋由奇人到奇貌的變化,並非野史向壁虛構,它由官方的歷史書寫首先完成,《太祖實錄》反覆渲染太祖相貌的奇偉,是這一轉換的關鍵。

實錄在追述朱元璋少年之事時,贊曰:

“上稍長,姿貌雄傑,志意廓然,獨居沉念,人莫能測。

”《明史》據此寫道:

“(上)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奇骨貫頂”是對“奇骨”的發展,但這四個字在實錄原文裡尚未出現,只是到了明晚期始為描述朱元璋容貌的經典用詞。

《明史》乃徑採之,羼入歷史文字中,實際上是用後起的觀念對歷史本態進行追改式的重寫。

實錄還記載:

已入寺為僧的朱元璋,一日遊方至六安,有老儒相其面曰:

“我觀貴相非凡。

我善星曆,試言汝生年月日為推之”云云。

前引《天潢玉牒》的“奇士”指元璋為“非凡人”,此老儒也是一奇士,他用相術及星曆之學,準確推出朱元璋非凡的命造。

如果我們從官方文獻敘事的連貫性上觀察,會發現,朱元璋之奇與非凡,正由空泛一步步落到實處。

老儒相面,是朱元璋“貴相”的最早記錄。

圍繞朱元璋何以發跡,《太祖實錄》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它主要的理論工具,就是相術。

朱棣與其父不同,在諸般術數裡,他比較偏好相術,在其發跡史上,相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影響必然滲透到實錄等官方文獻的修纂中,成為解構、重塑本朝歷史的工具。

當然,對於“得國不正”的他,這主要還是為了服從他自己利益的需要。

可以說,朱元璋相貌之變,其子朱棣是第一個“整容師”。

3、“奇骨貫頂”與相術家筆下的朱元璋像

明初著名相士袁忠徹在景泰二年(1451年)編纂《古今識鑑》一書,其中記一個叫鐵冠的方士為尚居人下的朱元璋相面,語曰:

明公狀貌非常,龍瞳鳳目,天地相朝,五嶽俱附,日月麗天,輔骨插鬢,聲音洪亮,貴不可言。但四維滯氣,如雲行月出之狀,所喜者準頭黃明,貫於天庭。直待神采煥發,如風掃陰翳,即受命之日也,應在一千日內。

可看到,此時朱元璋尚未“奇骨貫頂”,還只是“輔骨插鬢”(又叫“輔角插天骨”,以輔骨長聳為上,是清貴之像)。

在《古今識鑑》中,有多位士人生有此像,似乎並不甚奇。

“奇骨貫頂”就非常尊貴了,指額正面頭骨方正而大(名伏羲骨),上至頭頂百會穴,相書又稱朝天伏羲骨、方伏羲骨,也就是常說的“日角相”,多被視作古代帝王之奇品骨相。

相語中常見龍行虎步、龍姿鳳質、天日之表一類的判語,其實與形容人器宇軒昂一樣,蓋皆泛語,不是具體的體態描繪,“奇骨”卻是一種較為顯眼的體貌特徵。

然而,無論是孝陵神功聖德碑,還是《太祖實錄》,它們所描繪的項上奇骨,與此並不相類。

所謂“奇骨貫頂”,應是後人借用相術詞彙對朱元璋“奇貌”所作的符號化的再概括。

雖然孝陵碑與實錄首發“奇骨”之端,但“奇骨貫頂”一說還未出現在《古今識鑑》裡,而到明晚期何喬遠撰《名山藏》時,已稱“太祖日章天質,鳳目龍姿,聲如洪鐘,奇骨貫頂”,全然為相學家口吻。

由於《名山藏》出世較晚,作者應受到當時流傳的太祖異相的影響,可能屬於“看圖說話”。

又由於相術的廣泛影響,相家術語強烈滲透到文藝創作及人們的日常話語中,“奇骨貫頂”之類多屬俗語套話,未必一定都有史料的淵源與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識鑑》對朱元璋容貌“天地相朝,五嶽俱附,日月麗天,輔骨插鬢”的形容,已與傳世的異相或醜像頗為相似了。

天地是指天庭和地閣,分別象徵額頭和下巴,相朝之狀,是形容其突崛相對——異相的朱元璋,不正長著一張兩頭彎彎的鞋拔子臉(或稱“豬龍形”)嗎?

考慮到鐵冠此人都不太可靠,則他所稱的“明公狀貌非常”,很可能就是袁忠徹本人的生花妙筆,不過借鐵冠做代言罷了。

顯然,這副以相術理論為依據寫出的太祖容貌,已較官方欽定的版本有了更大的豐富,加進了相術家自己的想象與改造。

如果說,永樂時期的碑文、實錄,為朱元璋這位開國皇帝的“形象建設”,指出了一個神性的方向。

這有一個過程,那麼到袁忠徹奉敕輯纂《古今識鑑》時,已“實證”地推出一個頗具異相的太祖皇帝了。

明中期正統、景泰時的太祖御容,已經顯出奇異的特性,但還走得不太遠;

至少這時,朱元璋的臉孔上還沒有“黑子”,奇骨還未貫頂,“龍顏”也還沒有異化為一副醜陋不堪的豬龍之形。

二、朱元璋“異相”中的符號意蘊

隆慶中任南京工部尚書的張瀚回憶曾於南京武英殿見太祖御容,其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從其記載來看,到明代中晚期,太祖異相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比如萬曆時人張萱之父在雲南作知縣時,曾於黔國公府“摹高皇御容,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

後來張萱在京為官,“始得內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

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鬚髯皆為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虯髯、十二黑子也”。

較之只有京官才能瞻仰的太祖正像,異相傳播更廣,留給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

那麼是否能為朱元璋異相的產生及流傳設定一個時段上限呢?

這裡先提供一些與朱元璋相貌有關的旁證材料,如朱元璋侄子朱文正,“貌類高帝”。

宗室中,憲宗第十三子榮莊王祐樞,也是“狀貌類高帝”。

這兩位王子都和朱元璋長得像,但沒有他們相貌怪異的記載。

臣子中也有“貌類”的,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山陰人陳思道,仕至禮部侍郎,此人生平“有二異”,其一就是“貌酷肖御容”。

然查張岱《越中三不朽圖贊·陳行父公像傳》所存陳思道官服像,其面容並無奇處。

成化進士陸容記:

“聞蘇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國工所塑。

永樂初有闔百戶者,除至蘇州衛,偶見之,拜且泣。

人問故,雲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識天顏,此像蓋逼真已。

”此事祝允明《前聞記·天王堂土地》亦載。

陸、祝二人都是明中期蘇州人,在他們的記述中,均未提到朱元璋相貌怪異。

綜合以上明初至明中期人“貌類高帝”的材料,似可推斷,在明代中期前,朱元璋怪異之像尚未廣為流傳;

朱元璋完成由“奇貌”向異相的轉變,大約在嘉靖時期,其後始大量出現太祖異相之記載及繪畫。

三、對朱元璋“異相”及其傳播的政治文化考察

1、對朱元璋異相為“疑像”的簡單辯說

異相中的朱元璋,容貌險奇怪異,有的還滿臉布有黑子——這是一副驚人的相貌。

對其真實性,歷來討論頗多,有信以為真容者,也有人視之為疑像。

趙汝珍《古董辨疑》說:

“朱元璋傳世之御容有二,一為溫文儒雅、五官端正者,一為雄豪奇偉、深目長頰者。

二者均常見之,南薰殿各代帝王像,二像均有之。

數年前南京明孝陵之享堂尚同時供此二像。

明太祖亦同常人,絕不能有二像,是其中必有一偽,惟孰真孰偽,前人未有紀錄,憑空推想亦難確定。

但以理推之,當以深目長頰者為真,蓋此像跡近侮辱,含有朱豬之意,若非真像,在專制時代無人敢為之,況其子孫又奉祀之,其必為真像,蓋可知也。

趙氏之見實存罅漏,如謂“數年前南京明孝陵之享堂尚同時供此二像”,已在清末,恐怕難稱“(朱明)子孫又奉祀之”吧!

一個人長那樣一副尊容,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許多人雖然不做定論,還是傾向認為醜像“非真”,如明人王圻編集的《三才圖會》,即不取異相。

其實,與畫像孰真孰假的推想之詞比起來,對朱元璋一人而具兩副容貌做出解釋,更具價值;

其中持“疑像”說者最多,又有三說:

其一,明末清初人談遷說:

“太祖好微行察外事。

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御容一,蓋疑像也。

真幅藏之太廟。

”此說似難成立,其本身就存在矛盾:

微行恐人識其貌,與賜諸王侯御容何干?

難道“諸王侯”還會不識今上真容?

且朱元璋在位,主要依靠公朝理政,經常臨朝親斷政事,何曾擔心臣民會認得他!

何況好多朱元璋“微行”故事,還是後世野史敷衍出來的。

其二,清初人宋起鳳《稗說》說,南京二寺有兩種朱元璋御容,靈谷寺者為一草本(大概指不設色的紙本),其像“望若龍狀”;

雞鳴寺者為“五官端好”“面無纖痕”的彩繪影象。

“二處凡遊者,必請主僧展禮。

兩地迥殊,不知其孰是。

或曰靈谷者上令工為之,宣威外域爾,非真也”。

其三,與上說近似,但不稱“宣威外域”,說是朱元璋在得天下前為威服世人偽造的。

當元運已終,天下大亂之時,第一個以相貌之奇來主動承受天命的,是布販子出身的徐壽輝。

《明史·徐壽輝傳》載:

“元末盜起,……奇壽輝狀貌,遂推為主。

”似乎朱元璋也希望有一副徐壽輝那樣有號召力的臉孔。

此說很為人深信,因為它為朱元璋不合常理地擁有兩種面容,且異相太過驚人,提供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

然此說實難成立。

因為徐壽輝很快為部下所弒,朱元璋應該很清楚,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下生存,一副奇貌是靠不住的。

如果說他欲借一副由天命符號構成的寫意麵孔,來傳達他才是真命天子的訊號,就更不可信了。

因為朱元璋即便已為江南兵力最盛的諸侯,仍在名義上依附於韓林兒龍鳳政權。

這是他長期堅持的韜光養晦的策略,假造異像之說,有違於此。

以上三說皆認為異相出自朱元璋刻意的偽造。

然而“異人”之像,“奇”固然重要,還須配一“偉”字,“奇偉”之像才是完美的。

歷代帝王畫像,雖然都會在造型中融入一些符合相理的特徵,如大耳、豐準、廣額等,並且成為古代造像的基本手法;

畫師們在追求面容相似的前提下,都會表現渲染一下這些代表尊貴的符號。

但前提是,必須符合大眾基本的審美觀,尤其是面容。

漢高祖劉邦就是一位“隆準而龍顏,美鬚髯”的美丈夫,他也有“七十二黑子”,但長在左股上,而不像朱元璋,滿臉落花,實在破相得很。

反觀朱元璋的怪像,卻是那樣醜陋不堪,甚至十分猥瑣,毫無貴氣可言。

朱元璋常常自擬漢高祖,甚至還覺其輸於己,他會以那樣的醜態來自貶嗎?

2、朱元璋截然不同的人格形象是其迥然相異外貌的基礎

朱元璋的本像絕不如此駭人,只是他的兒子朱棣在篡位後,對開國曆史進行了重塑,一個重要表現是:

洪武朝的異人與異跡驟然增多;

永樂以後,與朱元璋有關的各種聖瑞與“神蹟”的傳說更如井噴,一個神化、傳奇的朱元璋逐漸從其平常人的面貌中脫脫而出。

透過前文對文獻及影象的追蹤,不難發現,這兩種歷史材料的演變大致是相對應的。

從朱元璋的相貌被泛泛地形容為“姿貌雄傑”“異常人”,到符合相術上“輔骨插鬢”的特徵,再升格為極貴的“奇骨貫頂”,體現出一個發展的過程,大致經歷了整個的明朝中前期。

其表現便是朱元璋的容貌越來越奇,也越來越“醜”。

換言之,朱元璋的容貌在傳世的過程中,經歷了改造、加工,不斷被添進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資訊符號,如奇怪的臉型,突出的五官特徵,以及12、24、36、72不等或“盈面”的黑痣等,最後變成一副“豬龍”之形。

異相中朱元璋相貌並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就沒有黑子),正是加工者手法、觀念及心態不同的表現。

它是民間的集體創作,遠比宮廷畫家的“稍加穆穆之容”要大膽和沒有顧忌。

這個過程又與時代大變遷的背景下,朱元璋形象的迅速演變相對應。

首先應指出,朱元璋先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形象,才會產生兩副迥然相異的面貌。

明中期以後,本朝太祖的形象,變異速度加快,在大眾觀念中的“人格”發生分裂:

一方面,他是雄才大略的曠代聖主和明君,一方面,他又是超級嗜血的暴君和兇徒,在野史、筆記、口傳、戲劇中出現了大量描寫他無知、猜忌、多疑、濫殺的故事。

其情節或真或幻,或虛或實,但他殘殺畫工的眾多傳說,則無疑加劇了人們對他真實容貌的懷疑。

張瀚就猜測說:

“相傳太祖影象時殺數人,後一人得免。

意者民間所傳,即後一人所寫,未可知也。

與其正像為官方標準像,而異相多被民間奉為真身一樣,朱元璋聖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語言,而那些摻雜了各種離奇、驚駭內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間的演義與加工。

當然,朝野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它們是積極互動的,如本文指出的,朱元璋相貌之變,發軔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繼續演變,卻成了民間的自由創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

但宮廷和上層後來也部分地接受了太祖皇帝那張不同尋常的醜像,否則黔國公府也不會尊藏懸掛——由於相學思想對各階層人士的普遍性影響,即便朱元璋的子孫,對其祖先那些與正像不合、不雅,但是顯出“雄奇”的異相,也不會感到不滿,甚至還可能津津樂道。

朱元璋的形象塑造,其基礎是人們對開國曆史的集體記憶,而誘發其變的指標,則是不同時期的政治形勢與需要。

明中期以後,政治腐敗,國勢日衰,懷舊之思成為人們宣洩不滿的一個視窗(萬曆年間海瑞重提太祖以剝皮重典懲貪的舊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內矛盾重重,北虜南倭,交相來襲。

當國家和社會面臨嚴峻的危機,而人們又覺拯溺無力時,太祖皇帝“掃孽胡而握漢統”的開創之功,以及在位期間強力整肅吏治,實現政治清明的“偉大功績”,就更令人稱羨懷念了。

太祖何以“不階寸土一民”而得天下?

成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久議不衰的話題。

而對這樣一個問題,當時人只能用“天命”來解釋。

如何察知天命呢?

往往依靠包括相士在內的各類術士、方士的中介。

明代方術之風甚盛,尤其是成祖憑著一副龍顏得天下後,相術與政治的結合愈加緊密,愈為突出。

如成化十二年的“侯得權之變”,侯得權本是一遊方僧,止因有一副“奇貌”,就不斷有術士奉承他是天子的貴造。

他初時尚不自信,直到有術士拿也當過和尚的朱元璋來鼓勵他,他才篤信,以為只要相貌足夠“奇”,命中就一定有非分可希。

侯得權迅速擴大了他的門徒隊伍,就連許多宮廷宦官都甘心拜在他門下,奉他為“上師”。

只憑一副奇像,就想做皇帝,侯得權並非獨例。

正德年間,封在寧夏的安化王朱寘鐇,也是聽信術士說他相貌奇偉,輒敢稱兵造反。

曾幾何時,相人術被朱棣借來為自己篡逆披上天命的外衣,但他想不到,相術之理也會成為反抗皇朝統治的意識形態。

大量相術支配人行動的事例證明,透過相貌特徵來研判人之禍福休咎,在群眾中有著非常堅實的根基,是異常典型的群眾心理。

在此語境之下,朱元璋的面孔自然在變形中愈放愈大了。

人們總在試圖探索朱元璋真實的相貌。

其實,根據傳播學理論,所謂真實,包括三個層次:

客觀真實、媒介真實和心理真實(即主觀真實)。

媒介真實是藉助符號再現的,根據相理“易容”的朱元璋,臉上集中體現了諸多的相學符號,如黑痣、龍形、虯髯、五嶽特徵等;

儘管它離開朱元璋的真容(即客觀真實)已不啻千里,但媒介真實比起原態之物更為飽滿、精彩而多幻。

在朱元璋面貌及形象的傳播中,“真實”透過兩套媒介體系傳播:

官方的正史、碑文、玉牒,以及陵寢、太廟等處懸掛的御容等;

和民間傳說、故事、小說、戲曲、口碑、私史、私繪帝王影象等。

顯然,兩者都有各自的敘事框架,在傳播中進行有意的選擇、加工與引導,試圖建立符合各自取向的觀念架構。

然而它們在議題和符號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這兩條線索、兩種真實,交相影響,積極互動,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大眾認知上的“主觀真實”(或稱“受眾現實”)——那就是一個謎一般的傳奇皇帝朱元璋。

人們似乎更樂意接受朱元璋的怪異之像,即便到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孫文率國府眾僚參謁孝陵時,所奉的仍是一幅朱元璋的異像。

這或許是因為,正像中的朱元璋,只是一位器宇軒昂的封建帝王,而那些“醜”而奇特的面孔卻有著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隱含了更多的話語,更符合人們對神秘力量的崇拜心理(這也是民間秘密宗教設像的一般特點)。

“朱元璋”這位複雜詭譎的帝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後人按照自己的觀念、想象和需要集體創造出來的。

《史學月刊》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