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寒風勁疾,白雪飄揚,冬日裡總是萬物凋敝,而能在冬日裡不畏嚴寒,一展婀娜之姿的便只有梅花,不與四季的花爭奇鬥豔,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生長條件下,映襯著白雪在冬日裡還是能散發出陣陣奇香,然而世人的筆下也常常以梅花喻人,讚揚品質高貴,性格堅強執著的人。但若是提及梅花這個極好的意象,令人最難忘的還是王安石筆下的梅花,清雅脫俗,不沾染塵世的庸俗。即使盛開在無人關注的角落,但是自身的花香總是能引得人踏雪尋梅,吟詩作樂。也是能把自身頑強的品質展現給世人,想必喜愛梅花的人自身也是具有高潔的品格吧。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王安石,字介甫,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與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歐陽修、韓愈、柳宗元七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的家庭是一個官宦家庭,因為從小出生的條件優秀,再加上他自己聰明好學,所以少年時就能博覽群書,對於古人寫出的很多文章有自己見解獨到之處,自己也能仿著古人的前例寫出很多文章來。在慶曆二年(1024年)的時候,王安石考取進士並且成功考中,從此踏上了漫漫的為官道路,做官的時候也是一心為百姓著想,所以政績顯著,這也是因為王安石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宦遊與全國各地,見到了市井繁華,自然也有貧苦艱難,所以王安石從小就能體會到民生疾苦,也在少時就立下志向,長大後振興民族報效國家,改善百姓生活,使他們能過上古人書裡所寫的“大同”生活。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但是人的一生也總不是一帆風順的,王安石為官的這條道路可以說走得十分艱難,一生經歷了幾次拜官轉而又辭官。在宋嘉佑三年(1058年)的時候,王安石在朝為官,於是就上書請求改革不良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但是因為皇帝昏庸,並不能看到其中的利弊,並沒有給予很大的重視,這次上書的內容主要是陳述了為官制度和科舉考試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弊端,同時也是大膽了揭露了當時王公貴族奢靡的社會風氣,絲毫不收斂自己的萬貫家財,從而也帶起了整個社會的不良風氣,但最後因為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所以改革的事情就被擱置了很久,王安石也只能是空有一腔愛國熱血,無處施展的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但在這樣複雜的社會背景下,也只能是隱忍不發,忍氣吞聲。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在熙寧三年(1069年)的時候,王安石坐上了宰相的位置,這時的他以為自己可以好好施展自己思慮了很久的改革了,但是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朝中仍舊還有許多頑固的守舊派反對王安石的改革計劃,因為反對的呼聲越來越高漲,而王安石改革的決心也日益堅定,最後還是被皇帝罷免了宰相的官職,此時的他還是有一顆想要隨時報效國家的決心,於是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在被免去官職後一年的時間,王安石再度進朝為官,依然是繼續做他的宰相,因為他堅持自己改革的看法,並時常上書揭露民間的不良風氣以及一些制度的腐朽,最後還是被罷免官職,賦閒在家,這一次罷免職務之後,王安石已經是心如死灰了,最後選擇隱居在江寧,安享晚年了。在元祐元年(1086年),朝中多數的保守派勢力日漸增長,最後說服了皇帝,所以皇帝下令廢除了王安石變法中所有的新法,王安石看到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已經付之東流,最後懷著遺憾病逝在鐘山,他死以後被皇帝追封為太傅。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自幼時就建立了正確的三觀,看待事物能從一個辯證的角度出發,一生哪怕是做官也好,罷官也好,他不曾因為做官而沾沾自喜,而是選擇恪盡職守,一心為了黎明百姓,罷官之後也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懷著一顆純潔淡定的心,不為官時,就讀讀書,寫寫詩,歲月靜好,安逸也是一種對時光最好的不辜負了。王安石一生不貪戀女色,一心只為國家社稷,也不好酗酒,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事不張揚,為人謙虛好學,時刻提醒著自己要為國家建功立業。所經過的一生唯獨偏愛的就是梅花,在寒冬裡迎風盛開,所呈現的都是高貴聖潔,並不半點妖豔諂媚,他的一生就像凜冬綻放的梅花一般,無論環境怎樣的艱難,怎樣的咄咄逼人,他依然還是堅持自己的改革變法,終其一生都不改凌雲之志。

"改革"不讀王安石, 閱遍歷史也枉然

王安石像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杯清茶,雖不是茶香四溢,卻也有自己獨到的味道。王安石雖不及李白的傲骨,也不及李清照的多情,但是沉浸在書香之中一個平凡的人物還是在北宋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筆,且不說改革的新政是否真的起到了藥到病除的效果,就憑著一顆事事都以百姓為先,為天下蒼生勞碌奔波的初心就是值得我們讚揚的,雖然幾番遭到貶謫,但仍舊是心念朝廷,雖處跌落在了人生的最低谷,他並沒有因此而憤慨抱怨,而是始終充滿希望,淒涼的看一看月亮,看一看北方,寫下幾行能代表失落心情的句子罷了,看淡了恩怨是非,自然就不會覺得活著,或者從出生就帶有重重的負累,重重的加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