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在《宋史·奸臣傳》中,寫有三位成為宋臣時間並不是很長的人,趙良嗣及附在其傳後的張覺、郭藥師。

這三個人原本都是遼國的臣子,其中,趙良嗣成為宋臣的時間只有15年,郭藥師僅僅只有3年,張覺最短,不過區區數月時間。

歸宋的時間都不長,名氣卻很大,還被寫進了《宋史·奸臣傳》,跟蔡京、秦檜等並列,這又是為何?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跟“靖康之恥”有著莫大的關係,本文就聊聊這三個人的故事。

北宋末,東北完顏女真建立的金國崛起,自此,跟宋朝並雄當世的遼國遇到了大麻煩。

在金國的頻繁攻擊下,遼國的局勢岌岌可危,這讓宋朝看到了機會。

讓宋朝念念不忘的,當然是被遼國統治了一百八十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當時,宋朝的皇帝是宋徽宗趙佶,他雖然在後世名聲不怎麼好,但作為宋朝皇帝該有的政治進取心還是有的。

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趙頊臨終前還叮囑後人莫要忘了收復燕雲之志氣,當兒子的自然牢牢謹記。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就在遼國自顧不暇,已經有滅國之危,以及宋徽宗也時刻唸叨著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背景下,趙良嗣出現了。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看出遼國快不行了的遼人趙良嗣(原名馬植)在宋朝軍方大佬童貫出使遼國之時,趁機跟宋朝接上了頭,向童貫獻“聯金滅遼”之計。

此前,宋朝君臣對於金國是很不瞭解的,也不知道遼國被新崛起的金國打得幾無還手之力。

因為趙良嗣的出現,宋朝知道了遼國的虛弱,也看到了跟一個強大盟友合作,然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趙良嗣建議宋朝聯合金國共滅遼國,而且要快速主動,否則,等金國滅了遼國後,宋朝就會失去這千載難逢之機,《宋史·趙良嗣傳》中記載:

薦諸朝,即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徽宗召見,問所來之因,對曰:“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事不侔矣。”

趙良嗣的言論說服了宋徽宗及部分君臣,他本人被賜姓趙,受封宋朝官爵,最重要的是,宋朝開始有了正式的“圖燕之議”。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由此,在趙良嗣和宋朝君臣的積極推動下,宋朝跟金國簽訂了著名的《海上之盟》,約定聯手滅遼,共分其地。

顯然,沒有趙良嗣就沒有《海上之盟》,也沒有後來宋朝收復了一部分燕雲十六州的短暫的政治、軍事勝利。

可這位功臣,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卻被宋朝幹掉了。

趙良嗣被幹掉的罪名是“禍及中國”,《宋史·趙良嗣傳》中記載:

靖康元年四月,御史胡舜陟論其結成邊患,敗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禍及中國,乞戮之於市。時已竄郴州,詔廣西轉運副使李升之即所至梟其首,徙妻子於萬安軍。

毫無疑問,宋朝君臣把金國後來的入侵全部歸咎於趙良嗣身上,認為是他“敗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

史官也把“靖康之恥”的根源歸罪於他,因此,這位僅僅當了15年宋臣的前遼國降臣進入了《宋史·奸臣傳》中。

關於在趙良嗣的推動下出現的宋、金《海上之盟》,是否該簽訂這麼個條約?在現今都還有爭論,有說對的,有說錯的。

不過在我看來,趙良嗣推動出來的這個條約並無大錯。

宋朝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又沒有把握單獨幹掉遼國,尋找一個跟遼國有深仇大恨的盟友是有必要的,無非是為了降低戰爭成本和風險,宋朝也無意遼國的全部領土,只需要燕雲十六州。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只不過,趙良嗣和金國在當時都沒有想到,宋朝的軍隊非常虛弱,趙良嗣在接觸宋朝之前,也沒有來過宋朝,金國就更不瞭解宋朝了。

他們全都沒有想到,能跟遼國並列一百餘年的這個東方大國的軍隊戰鬥力是相當的差。

宋朝傾舉國之兵去收復燕雲,精銳的西軍、禁軍盡出,卻被遼國的部分殘兵敗將打得大敗。

甚至導致“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最後無力單獨收復燕雲,要依靠金國出兵,然後花錢乞求金國歸還部分燕雲之地,讓宋朝君臣得以遮羞。

盟約沒錯,滅遼也沒錯,錯的是以宋朝的軍力,無法在滅遼後,能跟新的鄰國保持軍事上的戰略平衡。

這卻是獻出“聯金滅遼”之計的趙良嗣所無能無力的。

在宋軍敗於遼軍後,金國出兵打敗了在燕雲之地的遼軍,隨後,宋朝決意花錢贖回部分燕雲州郡,派去跟金國談判的就是趙良嗣。

也不知道趙良嗣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有沒有投資鉅虧的頹喪?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再來說張覺,他以遼臣的身份鎮守燕雲十六州之一的平洲,本來在金國擊敗燕雲的遼國軍隊後投降了金國。

但金國對他及其麾下的契丹降軍不是很放心,且金國要還給宋朝部分燕雲州郡,卻想把在燕雲之地的百姓都透過平洲(境內含今天的山海關,是通往關外的一條便利通道)送到關外去,“及以燕京與宋而遷其人,獨以空城與之,遷者道出平州。”

張覺不願意燕雲之地被金國搬空成為白地,也知道金國對他不放心,因此起了向宋朝投降的心思,《宋史·張覺傳》中記載:

宣和五年六月,覺遣書至安撫司雲:“金虜恃虎狼之強,驅徙燕京富家巨室,止留空城以塞盟誓,緬想大朝,亦非得已。遺民假道當管,冤痛之聲,盈於衢路。州人不忍,僉謂宜抗賊命,以存生靈,使復父母之邦,且為大朝守禦之備......

宋朝君臣一看能白得一個州郡,沒多想就高興地接受了。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當時,有人看出了不妥,並竭力反對,張覺已經是金國的臣子,宋朝擅自接受金國臣子攜州郡歸降,金國肯定要發脾氣。

這個反對的人就是趙良嗣,可宋朝君臣不聽,還怪罪他,《宋史·趙良嗣傳》中記載:

既而朝廷納張覺,良嗣爭之雲:“國家新與金國盟,如此必失其歡,後不可悔。”不聽。坐奪職,削五階。

結果被趙良嗣料中,金國大舉攻宋,並最終導致“靖康之恥”發生的藉口,就是宋朝接納了金臣張覺,“及金人伐宋,竟以納平州之叛為執言云。”

最讓人感到無語的是,金國先討伐張覺,張覺打了敗仗後找宋朝庇護,卻被宋朝鎮守燕雲的官員迫於金國的壓力給殺了,將其首級送給了金國。

其時,張覺以平洲之地降宋才六個月不到。

接受張覺投降時很暢快,接受張覺的轄地和軍隊時也很暢快,但卻保不住張覺的性命,這實在讓人膽寒,張覺很冤,人死了還要承擔金國向宋朝宣戰的後果。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張覺之死,也直接引發了另外一位已經歸降宋朝,且正在幫助宋朝鎮守燕雲的前遼國降臣、“常勝軍”主帥郭藥師的不安。

在知道張覺被殺死後,“燕之降將及常勝軍皆泣下”,郭藥師還兔死狐悲地說道:“若(金國)來索藥師,當奈何?”

郭藥師降宋後,宋徽宗希望他及“常勝軍”能幫助宋朝抵禦金國的威脅,對其大加籠絡,權力、官職、金錢賞賜,該給的全給。

不過,所有的這些舉動,全部因張覺之死付諸東流,郭藥師擔心自己將來也會跟張覺一樣的下場,開始對宋朝有了異心。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國出兵伐宋,頂在最前線的郭藥師率“常勝軍”向金國投降,金軍得以長驅直入,迅速打到宋朝國都汴京城下。

宋史奸臣傳之趙良嗣、張覺、郭藥師,三人為靖康之恥背鍋冤枉嗎?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靖康之恥”的出現,確實跟趙良嗣、張覺、郭藥師有一定的關係。

沒有趙良嗣推動的《海上之盟》及後來聯合伐遼時宋軍的失敗,金國因為對宋朝的不熟悉,對宋朝的野心也許還需要更多時間的試探,或者長時間的試探,讓宋朝有所準備也說不定。

沒有張覺的主動降宋和被殺,金國也沒有堂而皇之的伐宋藉口,也會對宋朝的態度有所忌憚,宋朝殺張覺,讓金國看到了宋朝除軍事上的虛弱外,政治上的膽怯。

沒有郭藥師的投降和獻出被宋朝好不容易拿到手的燕雲州郡,金國就沒那麼快打到汴京城下,宋朝有更多時間準備戰爭,“靖康之恥”也許不會發生。

史官把他們寫進《宋史·奸臣傳》,讓他們承擔宋朝遭受的那段慘事,有一定的道理。

但三人或許有錯,有罪,如郭藥師,根據歷史記載,也絕非忠臣,卻抵不過宋朝軍事上的虛弱給金國帶去的莫大的信心,以及宋朝君臣在跟金國接觸上後,各種應對上的愚蠢。

他們畢竟不是能參與宋朝重大決策的核心臣子,很多事身不由己。

三人被寫進《宋史·奸臣傳》,替宋徽宗君臣來背“靖康之恥”的鍋,其實是錯誤的。

參考文獻:《宋史》《金史》《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