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古代的東漢,我們大多數只瞭解建立之初和東漢末年。一頭有漢光武帝劉秀,另一頭更是人才輩出,所以才讓我們熟知這兩個階段。至於東漢中間的這段歷史,我們反而是知道的比較少了。不過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女政治家,她就是和帝的皇后鄧綏。

鄧綏出身於名門世家,她的祖父是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因為家庭環境好,所以她從小就表現出了和其他女子不一樣的一面。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最重要的就是家務活兒,所以女工刺繡才是她們學習的方向。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但是鄧綏卻偏偏喜歡論語詩經,甚至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讀史書了。談起這些書籍來,鄧綏不比她的哥哥差。她的父親也看出了不同,所以每次遇到大事都會找她來一起商議。雖然喜好讀書,但是她也沒把女工落下,經常是白天學習女工,晚上誦讀書籍。

後來鄧綏因為美貌,被選入了宮中成為了貴人。本來她的姿色就非常美麗,再加上性格溫順恭謹,很快就受到了皇帝的喜愛。相反和帝的皇后陰氏,因為鄧綏受寵,所以經常詛咒她,後來皇后行巫蠱之術被發現,和帝廢黜了皇后,更加親近鄧綏了。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在皇后被廢之後,和帝就打算立她為皇后,但是她多次推辭,就算皇帝召見也是稱病不起,還主動給皇后求情,為的就是和帝不會被他人抓住把柄。後來她當上了皇后,但是行事還是非常謹慎,甚至經常推辭和帝封賞她的家族成員。

這樣的女子和漢光武的妻子陰麗華十分相似,但是鄧綏的後半生,卻和陰麗華相差巨大。夫妻二人的感情本來非常好,但是和帝突然駕崩,導致了朝局陷入了無人打理的階段。和帝的長子有頑疾無法繼位,其他皇子大多早夭,只有一個劉隆才剛滿百日。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此時如果沒人站出來支撐朝廷,那麼禍亂肯定會接踵而至。鄧綏可以說是臨危受命,她站出來立了劉隆為皇帝,自己垂簾聽政。鄧綏一上臺,就規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她縮減了宮裡的開支,由自己領頭髮揚節儉之風。

而後又從放出了宮中四五百宮女,幾項措施定下來,就給宮中省去了上萬的開銷。後來劉隆去世,建造帝王的陵墓也要招募人民服徭役,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她讓帝王陵墓的規模,縮減到了十分之一。為了穩定人心,她還大赦了天下,只要不是政治犯一律被釋放。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當時對外羌族虎視眈眈,鄧綏掌權期間,用雷霆手腕和羌族交戰,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平定了羌族之亂。當時因為班超年老,新上任的任尚威望不足,而且他頻繁壓榨羌族,導致了叛亂的爆發。幸虧鄧綏採用了班超的兒子班勇的辦法,才在十一年裡再次平定了叛亂。

外有戰爭,內有水旱之災。每每聽到地方遭災,她都是夜不能寐,朝中不論大事小情她都事必躬親,給百姓減輕賦稅,朝廷節省開支撥給災民,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讓東漢逐漸地安定下來,還了人民一個安定的社會。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這麼一位出色的賢后,卻也因為專權一事遭到了批判。後世有人認為她立幼不立長,就是為了掌握朝政,後來還不願意放權,臨朝聽政長達十六年。所以有人認為一切都是她為了掌權而導演的一齣戲罷了。另一部分人覺得,雖然她不願意放權,但是聽政時期心繫百姓,勤勤懇懇,所以是值得讚揚的。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對我而言更支援第二種說法,畢竟拯救了東漢,而且對於自己的家族進行了嚴格的管控,沒有出現大臣和外戚不合的場面。如果她是爭奪權位的,完全可以把外戚們安排在朝中,以此來逼迫皇帝退位,可是她並沒有這麼做。

中國古代賢后:她垂簾聽政16年,穩定了國家局面,是賢后的代表

雖然不放權是令人詬病的,但是這也抹殺不了她為東漢立下的功勞,正所謂是瑕不掩瑜,說的就是如此了。況且她臨終之前,都心繫朝事,專門把朝中大臣叫過來,告訴他們要好好輔佐皇帝,安定天下。如果這都算不上賢后,那又有誰能配得上這個稱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