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齊悼公(?-公元前485年),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85年在位。

1、季姬的困惑

齊悼公陽生早年流亡魯國期間,季康子表示出十分的友好,把自己的妹子季姬嫁給了對方。現在陽生已經成為齊君,隨即派人前來迎接季姬,不料季姬在這期間已經與季康子的叔叔季魴侯勾搭成奸。季姬一說出實情,康子生怕訊息透漏出去惹陽生震怒,也就沒敢把人交出去。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這下反倒是真惹惱了齊悼公。5 月,悼公派大臣鮑牧領兵伐魯,攻佔了讙(在近山東省寧陽縣西稍北)、闡(在寧陽縣西東北)兩座城。

季康子還是不敢交出妹妹,他或許以為,一旦陽生知道自己被戴了綠帽子,不但妹妹性命難全,魯國受到的懲罰肯定要比現在猛烈得多吧。這邊齊悼公自然更加憤怒了,隨即派使者到吳國,約請夫差共同伐魯。

這下季康子再不敢倔強,趕緊應付兩邊的刁難。不久前的吳魯之盟,應該有責成魯國放還被俘的邾隱公的條款,而魯國似乎一直怠於履行,現在才趕緊將其放回,這算是緩和了吳國方面的不滿。不料,這個邾子益回去回依然胡作非為,夫差又派大宰伯嚭出面將其拘捕,讓群臣輔佐大子革執政——但這些便與魯國無干了。

前 487 年秋,魯國又同齊國簽定了和平條約,9 月,魯大夫臧賓如到齊國蒞盟,齊國也派大夫閭丘明來魯國蒞盟,順便將季姬接了回去。季康子做夢也沒有想到,妹妹此次入齊,不但沒什麼麻煩,反而大受寵幸。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為此,這年 12 月,齊悼公又將讙、闡兩城歸還了過來。現在的康子在慶幸之餘也一定在懊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這樣,一年之中,魯國人遭受了來自南北兩邊的連續打擊,並分別屈辱地與吳、齊締結停戰條約。說起來也真夠窩囊的,因此,而孔子在《春秋·哀公八年》的編寫中,對於這兩次結盟是隻字未提,只是含蓄地寫下了如下三條:“吳伐我”、“ 夏,齊人取讙及闡”、“齊人歸讙及闡”。

2、夫差伐齊

悼公的致命失誤,在於為了一個紅杏出牆的季姬而出兵伐魯,齊強魯弱,倒也不至於有什麼危害;但他不該約請吳國一起行動,給了吳國人口實。更荒謬的是,得到季姬之後,隨即將讙、闡兩座城歸還給魯國,讓對方可以毫無顧忌地跟著吳軍與自己作戰。

公元前 486 年春,悼公再派使者到吳國收回邀約:就不麻煩貴國出兵了。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這下吳王夫差有理了:

“去年已經接到了您(悼公)的命令,現在卻又取消了。寡人不知道究竟應該服從哪一個,決定提兵前往,聽聽您到底什麼意思!”

很明顯,吳王絕不能容忍自己辛苦得到的盟國——魯國——一朝又成為齊國人的小弟。但吳國這次出兵還是拖延了一段時間。

這是因為:

第一,前 486 年夏,楚國出兵伐陳,這是由於陳國歸附了吳國。對此夫差自然要承擔起庇護的責任,不免牽扯了相當的精力。第二,更重要的,一項浩大的工程正在吳國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這年秋,吳王在長江、淮河之間修築一座邗城(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北),並以此為據點,發動民力,開掘出一條溝通江、淮的運河。

後世的隋煬帝開挖大運河,這段運河叫邗溝,其實就是在夫差工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開拓而已。當然,夫差開挖邗溝,目的就在於方便自己向北出兵。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一切準備就緒,公元前 486 年冬,魯國接到夫差的指令:合兵伐齊。前 485 年初,被吳國拘禁的邾隱公逃脫看管,來到魯國,因為他是齊國的外甥(應為齊景公的女兒所生),隨即又投奔齊國尋求支援。這下更惹惱了吳王,戰爭更加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 485 年春,吳王夫差率領大軍北上,並與魯、邾、郯三國國君會合,四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向齊境殺來。對於這次戰爭,吳國人的準備是充分而堅實的,而齊國方面似乎並沒有給予什麼重視。

但齊國人也有自己的絕招:夫差很快接到齊國人的訃告,齊悼公已於 3月 14 日(戊戌)去世了。這樣,一切責任自然都被推到了死人身上。夫差還要擺出一副霸主的姿態,在軍門外痛哭三天,表示哀悼。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其實夫差也是在演戲,示哀的同時,派大臣徐承率領水軍,從海路襲擊齊國後方,但很快被齊人擊敗了。

3、齊悼公死亡之謎

一場戰爭就這樣草草收場了。但其中淹沒著一個極大的迷團:齊悼公陽生的死。

關於齊悼公的死,《春秋》的記載十分含混:“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左傳》倒是說明了原因:“齊人弒悼公”,但對於誰是行兇者也沒有作出交代。

關於弒殺悼公的兇手,後來產生了兩種說法:

(1)鮑牧說。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這樣認為,而且各篇章口氣一致。在《齊世家》、《衛世家》、《年表》中稱兇手是“鮑子”,《伍子胥傳》稱“鮑氏”,而在《田齊世家》中則直書“鮑牧”。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2)田(陳)氏說。

《晏子春秋·諫上篇》裡說:“田氏殺陽生”,據此,有人(粱玉繩《志疑》)認為殺死悼公的是陳恆(陳乞之子)。其實當時陳乞尚且健在,假如真是陳氏的所為,這筆帳也不該算到陳恆的頭上。

鮑牧弒殺悼公的可能性是基本可以排除的。

首先,《左傳》明確記載,鮑牧已於去年被悼公處死,何能死而復起去殺悼公?即使退一步,認為這個“鮑子”為鮑牧的後人,然而並沒有跡象表明鮑氏在此後獲得過什麼政治利益。因此,鮑牧的後人最多隻是這次弒君事件的參與者或支持者,而不會是主導力量。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田氏說”也不盡可靠,最直觀的,是陳氏也沒有從這次事件中獲得利益,反而,此後是陳氏的對頭:國、高兩家再次執政,而陳氏則出現了一個小的發展低潮。

4、真相分析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幾年前挫敗的國、高兩家身上。前 489 年,聯合執政的國夏、高張被陳、鮑聯手攻擊後流亡,但兩家作為齊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世卿家族,是不會因為一代人的出亡而徹底滅亡的。

事實上,面對陳乞、鮑牧的突然襲擊,國夏、高張似乎並沒有來得及集合本家族的武裝去抵抗,而是直接趕到公宮,指揮國君的衛隊作戰。這點,《左傳》和《史記》的記載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左傳》稱:“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及諸大夫,以甲入於公宮。昭子(高張)聞之,與惠子(國夏)乘如公,戰於莊,敗。”

——兩人同乘一車趕來,可見並沒有來得及集合人馬。

《史記·齊世家》也稱:“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

——可見戰敗的只是國君的部隊而已。

因此,國夏、高張出亡後,國、高兩家不但沒有淪亡,而且實力也未曾遭受沉重打擊,兩家又分別立了兩人的兒子國書、高無 為繼承人。兩家原來支援的是安孺子,自然要承受悼公在政治上的嚴厲壓制,後來悼公威脅陳乞,得罪了陳氏;殺死鮑牧,得罪了鮑氏,現在又以自己荒謬的舉措引得吳軍壓境。

很可能是國書、高無 果斷出手,殺死了悼公,也可能是在二人的引領下,一個反對悼公的政治聯盟迅速形成,大家一起將悼公除掉。由於悼公受到引起了國內幾乎所有大家族的反對,也就沒有人出來宣揚軾君的家醜,更沒人要求懲治真兇了。

齊悼公:去魯國娶妻被戴了綠帽子,為何吳國攻打齊國,他卻被殺?

這樣,在送往魯國史官的通告上,也就不但沒有明講是誰殺了悼公,甚至悼公的死因都沒有被提及。而《魯春秋》也就將這樣含混的訊息照抄了下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