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汝南地名故事之十五:後龍亭的來歷

汝南縣北城門東500米處有一座龍亭,當地人都稱後龍亭。後龍亭東壁有石碑一通,上文是“面南而背北,內開廣場數十畝,墟墓蘿草,荒涼蕪穢,而龍亭翼然峙其中,則金代建都之舊跡也。”

汝南人稱龍亭為後龍亭,情感上多少有點像對曲劇《卷席筒》裡蒼娃他媽一樣,怨恨交加。所不同的是蒼娃他媽是碰死在監獄門,而金哀宗是吊死在幽蘭閣。

汝南地名故事之十五:後龍亭的來歷

有的人牽強附會地分析說,後龍亭是區別於開封的龍亭,所以叫後龍亭。其實開封龍亭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才有,是將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的一座萬壽亭改為龍亭山,後簡稱為“龍亭”,今為龍亭公園。

據《汝南縣誌》介紹,南北朝時汝南後龍亭是個大粟園。1128年2月9日,金人攻陷蔡州,遷民於河北。在此後的106年間,蔡州成了南宋和金朝戰爭的橋頭堡,幾易其手,而這裡最終成了金朝的強弩之末。1234年正月,金朝在蔡州(今汝南)灰飛煙滅。

南宋和金朝之間的拉鋸戰,也為當地留下了一個習俗。1136年夏,岳飛收復蔡州,城鄉居民歡呼踴躍,燒茶送水,慰勞岳家軍。由於正值暑天,餅子和饃容易黴爛,老百姓就把裝滿炒麵的袋子送到軍營,鼓勵岳家軍收復失地,奮勇殺敵。從此汝南留下了“六月六,吃炒麵”的習俗。

《汝南縣誌》更是詳細介紹了那場戰役:1234年1月7日,蒙軍決練江,宋軍決柴潭,大水包圍蔡州城,9日哀宗傳位於完顏承麟,10日晨,宋軍在孟珙的率領下登雲梯,上城頭,迫使南門守將烏古論鎬投降。後放蒙軍於西門入城,宋、蒙兩軍與金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24日晚,哀宗率兵輕裝逃逸,被截回後怕被俘受辱,遙拜祖宗後,在行宮自縊於“幽蘭軒”,葬於汝水濱,諡曰:哀宗。金哀宗陵墓是駐馬店市唯一的皇帝陵墓,它佔地200平方米,高4米,為一圓形小丘。

當時城陷後,守城的4個元帥相繼戰死3個,叛降者不斷,完顏仲德率殘餘的500將士盡投汝水死,金末宗完顏承麟,也死於亂軍之中。金行宮燒了三天三夜,只剩下2米高的磚砌臺基,上有長11。3米,寬10米,高3米的硬山灰筒瓦頂的見山亭。戰後,當地百姓在汝河北岸金哀宗墓旁挖了一個大坑.把完顏仲德及其500將士的屍首,葬入大坑內。因金王族是完顏氏.這個大冢稱之為葬顏冢。後來在這裡聚集的一個小村落,改其諧音叫“張彥莊”。

如今在戶籍上,幾乎查不到完顏氏。完顏氏多改為顏、王、汪、陳、金等漢姓,曾經以善騎射、尚勇武的女真人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關於那場戰鬥,清朝郡人李明敏在《有感守緒自盡幽蘭閣》中描述得很清晰:“端平元年戰事多,歸德奔來卻為何?移宮懸瓠作帝都,不料兵困汝城郭。聯軍同決練潭水,金兵被困難遁脫。若無孟珙攻城急,豈有完顏別蘭閣。”

明代崇藩王在金行宮舊址上建亭閣,稱後龍亭。清皇太極為了緩解國內的矛盾,避免漢人的仇恨,將“女真”改為“滿洲”。於此處建有龍亭一座,仿京帛而規模小,正中設有“玉座”“玉案”,案上設“萬壽牌”,上書“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民國29年,拆除舊亭,建“司令臺”。1984年,汝南縣於舊址上重建了後龍亭,如今的後龍亭為鋼筋水泥結構,面積200平方米,現存四柱一頂一牆。

往事悠悠後龍亭,回首,猶見汝水碧波流。汝河故道在北城門處向北盤了一個彎弓,把後龍亭圈在其中,又蜿蜒著奔向東南。後龍亭向南,有一條街道偏東南,叫龍亭街(舊稱府前街、後老街、後龍亭街)。這條長400米,寬六米的街道,如同一支被遺落的鵰翎箭,斑駁中不失崢嶸。(李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