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人們的印象中《水滸傳》裡的108條好漢,一個個都是正義豪邁的義士,總是嫉惡如仇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後來他們在宋江的帶領下答應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個悲慘結局。據說不過在詔安的時候,武松跟魯智深就出來反對過,但是武松雖反對招安,結果依舊還是選擇跟大家走在一起,而魯智深卻自己提出散夥,這是為什麼呢?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108位好漢聚集在梁山之後,該好漢們開始啟動各種匡扶正義與發展的活動。而帶頭者正是宋公明宋江。他以威望獲得眾多好漢的推崇,甘心稱他為哥哥,願意聽令於他。可惜在梁山好漢輝煌的時刻,其威脅到了宋朝,因此朝廷決定剷除他們,但是派軍隊與梁山好漢對抗,無疑會造成很大的傷亡跟開支消耗,因此一些官員就上奏皇帝,建議化干戈為玉帛招安梁山眾好漢們。之後,宋江收到朝廷的誠意邀請,談妥條件後他就牽頭引領招安的事情。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然而宋江心裡是想答應招安的,畢竟他沒有上梁山之前,就已在家鄉衙門當過一個小吏,所以知道官場的好壞之處,明白拿朝廷俸祿指揮手下人辦事,總好過躲在梁山當山大王。因此宋江可能認為以自己是梁山扛把子的身份歸順朝廷必定能當上大官,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且宋朝也答應給眾兄弟們安排大小官職,讓他們無後顧之憂,一則為自己官職,二則為給眾好漢謀個好收場,所以宋江是主張答應招安的。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有一次,宋江在梁山酒宴與眾好漢喝酒的時候,即興起來親筆寫了一首《滿江紅》還叫懂樂曲的樂和來吟唱,只聽歌聲緩緩唱來,一句:“望天王詔早招安,心足矣”脫口而出,眾好漢才如夢初醒,深感原來宋哥哥的心早已歸向朝廷。

此時酒喝一半的武松氣一上來,大喊道:“今也招安,明也要招安,怕不是冷了弟兄的心”,眾人啞口無語,宋江聽完不急不慢的苦口婆心勸說武松,兩人一來二去後,武松可能由於敬重宋哥哥,且重視兄弟情誼,接著就預設允許了。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宋江好不容易說服武松,這邊魯智深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又跳了出來反對。魯智深持的觀點認為,如今朝廷百官皆是互相勾結之徒,聯合矇蔽聖上,就如自己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能幹淨,招安不濟事,這就告辭,明兒大傢伙各去尋趁罷了。此話意思是魯智深只是朝廷積腐嚴重,早已無藥可救,如果非要答應招安,還不如眾好漢散夥好了。

魯智深說的有頭有理,宋江一時語塞既無以言對,許久才解釋道:“眾兄弟且聽,當今聖上至賢至明,暫被奸臣矇蔽,但總有云開日見的一天,如今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特下旨赦罪詔安,同心同德報效朝廷,留得青史美名,有何不美哉!宋某隻願早早招安,給大家謀個好差事,別無他意”。然而宋江說的也很令人動心,但魯智深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提出散夥。

宋江想答應招安,武松與魯智深反對,為何只有魯智深提出散夥?

魯智深之所以敢這樣說,有人認為他雖是花和尚,但早看透一切功名利祿,以他耿直的性格就有什麼說什麼。再說魯智深在梁山好漢眼中,地位挺高,私下有自己的勢力支援,因此就敢說真話,且不怕得罪宋江。畢竟很多好漢當初都是因為受到地方官員跟惡霸的壓迫,選擇上梁山。如今對魯智深來說,與其答應招安跟他們同流合汙,不如早早散夥,留一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