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眾所周知,清朝擁有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的第二大版圖。為了擴張版圖,清朝曾統一多個部族。早在滿洲肇興、入主中原以前,清朝就統一了幾個部族。攻取奉天、遼陽(相對於奉天,遼陽才是那時滿洲的主要城市)以前,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在山中起兵,雖勢單力薄,卻經常與蒙古發生衝突。今天東北地區南滿鐵路的終點長春等地,就是蒙古族當年居住的地方。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清代的蒙古貴族

此外,南滿鐵路沿線的昌圖等地也是蒙古族的土地。尤其在南滿內地,有些地方的居民雖然是滿人,但其酋長卻是蒙古族人。今南滿鐵路沿線開原東北方向葉赫部的酋長就是蒙古族人。由於蒙古族已經深入東北內地,所以清朝在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難免會與蒙古發生衝突。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像

先說說清朝對蒙漢的統一

當時,清朝並未征服各部,只是透過締結盟約對其約束。後來,清朝進入遼東地區,攻取遼陽、奉天等地。由於當時遼陽、奉天以及開原一帶居住的都是漢人,所以清朝便將漢人和滿人同時劃入了治下。除統一當地人民以外,山東一帶也有明朝軍隊前來投降。清朝將這支現成的軍隊納入治下。

此後,就有了漢人軍隊,也就是漢軍。當時,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還曾遠征與自己相同種族的滿人。清朝初期,俄國沿海州一帶便已臣服清朝。比起佔領土地,那時的戰爭主要目的是征服百姓。後金派出的遠征軍不過一兩千人。遠征軍抵達當地以後,不會只俘虜一部分人,而是俘虜全部居民,並將其強遷至後金的都城附近。當時後金的都城設在興京 ,即今天的興京老城。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清軍入關場景示意圖

遠征軍為何要把所有人強行帶到都城附近安置下來呢?

為的是增加壯丁,擴充軍隊。

也就是說,為了增加壯丁,擴充軍隊,清朝採取了這種以佔領人民為首要目標的政策。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皇太極

再說說統治者的稱謂的改變:從自稱“金國汗”,到改稱“大清皇帝”

而後,清朝開始處理與蒙古的關係。當時清朝與達爾汗親王一家訂立盟約,結為了同盟。隨著清朝勢力的發展壯大,到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時,人們不再稱統治者為“汗”,而是於1636年改稱統治者為“皇帝”。

起初,後金尊稱統治者可汗為“汗王爺”。這種叫法在滿洲一直保留下來。直到今天,仍有人稱當時的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為“汗王爺”。可到了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中期時,清朝統治者開始有了稱帝的野心。當時,“皇帝”只有中原才有,尊貴無比。其他各國都需接受皇帝的冊封。

這樣一來,清朝統治者便起了與中原皇帝平起平坐的野心,前去找朝鮮領導人商議。朝鮮統治者表示,滿洲統治者與中原皇帝平起平坐太不像話,回絕了清朝統治者,最終導致清朝出兵朝鮮。蒙古各部則十分贊同。滿洲和蒙古的四十幾個貝勒還聯名勸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稱帝。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清軍入侵朝鮮

由此引來,大清皇帝在居於滿洲時期便有了。清朝出征朝鮮後,朝鮮投降,還為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立了一座三田渡碑 ,上面就刻有“大清寬溫仁聖皇帝”。這時,清朝已經統一滿蒙漢三個民族。與此相關的記錄還有很多,“綱目”中所列的“崇謨閣記錄”,是在1905年的奉天寶庫歷史資料發現的。當時盛京將軍趙爾巽,也就是北京清史館館長及《清史稿》的主編,他說自己也是頭一回看到這些記錄,十分驚訝。這些奉天寶庫裡的古籍記載著清朝統治者稱帝前後與朝鮮的文書往來,十分有趣。

起初,無論是朝鮮來信,還是滿洲寫給朝鮮的信,都稱滿洲皇帝為“金國汗”。此外,仍有很多別的證據。總之,奉天寶庫當中,有很多歷史文獻可以證明:滿清皇帝們都曾經以“金國汗”自稱。清朝在編纂實錄時,多少有些忌諱曾經自稱“金國汗”之事,便將其盡數刪除。

所以,我們今天才無法看到相關記錄。但朝鮮和明朝的資料當中確有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稱“金國汗”的記錄。不過,這些畢竟是敵國的記錄,真假難辨。有了崇謨閣記錄以及其他材料,我們才得以確認,清朝統治者在稱“大清皇帝”以前,確實曾自稱為“金國汗”。

總之,清朝與朝鮮的往來文書等重要記錄以底稿或抄本的形式完好無損地儲存在中國。只是在晚清時期,袁世凱把這些典籍從奉天轉移到了北京。至於這些典籍放在何處,我們不得而知。

清朝入關前的形勢演變:從自稱“後金國汗”到稱帝“大清皇帝”

朝鮮的官僚階級

最後說說朝鮮如何成了清朝的附屬國?

再下邊的“同文匯考”是朝鮮輯錄的外交文書集。朝鮮的外交物件向來只有中國和日本。雖然我們罵朝鮮對中國是“事大主義”,所謂“事大主義”,就是古代小國為了儲存自己而依附於大國的一種求生策略。但朝鮮人自己也把與中國的文書往來稱為“事大”,與日本的文書往來則稱為“交鄰”。這些文書都彙總在《同文匯考》當中。

《同文匯考》中的“別編”部分收錄了清朝還居於滿洲時與朝鮮的往來文書,可以和崇謨閣記錄對照來看,極具參考價值。清朝曾派兵征討朝鮮。朝鮮投降以後,還立下三田渡碑以表感念滿清恩德。《同文匯考》中收錄的就是此後兩國的往來文書。清朝尚在滿洲自稱“金國汗”時期的文書沒有收錄在《同文匯考》中。

總結

總之,這些現存的寶貴資料都能表明,清朝統一滿蒙漢以後,還把手伸到了朝鮮。接下來的“通文館書籍木版”很有意思。通文館雖然不如外務省級別高,卻是朝鮮掌管外務翻譯的地方。朝鮮的等級制度十分複雜。

譯官屬於中等階層,不能成為上層貴族。其家族世代相傳掌管翻譯事務,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翻譯教材。這些教材的木版應該都儲存在通文館中。當時,朝鮮譯官所使用的語言有漢語、滿語、蒙語和日語,這些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教材。通文館裡也都開設蒙語、滿語、漢語、日語學科。負責翻譯事務的通文館之所以編寫這些教材,一定是因為朝鮮意識到了掌握滿語、蒙語、漢語的必要性。滿洲勢力深入朝鮮就是一個證據。

以上就是清朝入關以前,統一滿蒙漢,並把朝鮮納入附屬國的大體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