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國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在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聽到老師或者家長講這個故事。也是因此,在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孔融就是一個懂得禮讓兄長的小孩子。但是活在這個故事裡的孔融一直是陪伴我們童年的小孩子,真正的孔融卻是會長大的,歷史上的孔融你瞭解多少?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東漢末年,三國割據,曹操是一方霸主,而當時孔融由於得罪了曹操,即將被處死。臨死之前孔融苦求曹操放過自己的兒子,而9歲的兒子冷靜說出了一句話,後來這8個字竟然一直流傳了下來,成為了千古名句。

幼時讓梨,少時爭罪

我們認識孔融,都是從孔融讓梨的故事開始的。而這個故事並非是虛構的,孔融確實從小就非常懂得禮讓兄長,孝敬長輩,而且這並非是孔融獨有的特點,他們的家風就是這樣的。孔融是孔子的後人,他的父親是東漢時期的官員,不過到了孔融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家中也沒有了庇佑。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小時候看讓梨的故事,我們只記住了孔融的名字,而哥哥只是一個“無名配角”。孔融的哥哥名叫孔褒,孔褒有一個好朋友叫張儉,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因為一些原因,張儉被當時一個官員針對,官員下了密令,要緝拿張儉。張儉為躲避緝拿,去到了孔家,然而好朋友孔褒並不在家,孔融當時也不過才16歲。

張儉認為孔融還小,不懂事,就沒有告訴他自己的困難,也不好意思留在孔家。而孔融並非不懂事,他非常聰慧,主動將張儉留在了自己家。後來事情敗露,孔融和哥哥孔褒因為包庇“逃犯”而被抓了起來,但是還未定罪的時候,孔融就搶先認罪,說此事與哥哥無關。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承擔罪責不是讓梨那種無關緊要的小事,孔褒自然不可能讓弟弟替自己承擔,他表示張儉是自己的朋友,是因為自己而來的,與弟弟無關。兩人爭著承擔罪責,官吏無法斷案,就向他們的母親詢問具體情況,結果母親也爭著擔責,說家裡的事情應該由大人負責,因此罪責在於自己,與兒子無關。

因為這種情況,地方官沒有辦法決斷,只能將此事上奏,最終根據朝廷的意思,將孔褒定罪,孔融和母親無罪。而且經過此事之後,孔融的名聲傳了開來。孔融在我們的故事之中,一直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他本人也確實恪守孝義,而且剛正不阿,但是孔融也有一些缺點,他做的有些事情對錯難辨,褒貶難言。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是剛正不阿還是頑固不化?

孔融性格的一大特點就是剛正不阿,他因為才學不錯,受到了提拔,輔佐司徒大人,有一項工作就是暗中探查貪官。當時的宦官是朝中的重臣都不敢輕易得罪的,但是孔融在發現宦官親族的罪行之後,依然進行了檢舉,在面對上級責問的時候,也沒有退縮之意,客觀將被檢舉之人的罪行一一陳述。

而孔融有點過於“剛正”,有時候會顯得有點“不懂變通”。當時有一位官員升遷了,孔融被上司派去祝賀,當時這位官員家中的門人通報不夠及時,孔融就生氣地奪回了名帖轉頭離開了,回去之後因為沒有完成任務主動告了罪,差點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他的行為令這位升遷的大將軍丟了面子,大將軍本來要下令暗殺孔融,不過被別人勸住了。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之後升了兩次官職,然而在升遷之後因為與上司不合,就以病為藉口“辭職”了。後來機緣巧合又成了虎賁中郎將。當時東漢的政權被董卓握在手中,而孔融多次與董卓發生言語爭執,一派匡正言論,言辭激烈。後來被董卓暗中調到了北海國擔任國相,雖然是國相,但是北海國當時形勢是非常危險的,黃巾軍非常猖獗。

不過董卓的算盤沒打響,孔融到了北海國之後沒有身死異鄉,反而在北海國收穫了很多聲望。後來袁紹曹操勢力崛起,東漢岌岌可危,然而孔融一心想要平定國難,並不願意投靠任何一方勢力。甚至當時有幕僚勸孔融與曹袁任一方聯合的時候,孔融直接殺了這個幕僚。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當然,孔融的平定天下的願望沒有實現,他有才學,但是並沒有亂世之中救國的能力。後來袁譚率軍進攻北海國,漢軍節節敗退,當時城內已經戰火連天,孔融卻依然優哉遊哉地在家裡讀書。直到城池完全陷落,他才連夜逃亡到了山東,而他的妻子和兒子都被袁軍俘虜了。

曹操和孔融的過節

曹操在與袁紹的角逐之中逐漸佔了上風,曾經攻入了鄴城,袁紹的家眷多數被俘虜。曹丕卻看上了袁家的一個女眷,甄氏,甄氏是袁家的媳婦,曹丕卻強娶了她。孔融知道這件事之後,對曹操進行了言語諷刺,而且還不是當面,不遠萬里寫信嘲諷曹操。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後來因為饑荒頻發,又戰亂四起,曹操上表請求禁酒,但是孔融並不同意禁酒,他多次寫信與曹操“辯論”這件事。然而孔融對曹操本來就沒好感,也不會完全就事論事,寫給曹操的信件之中多“侮慢之辭”。

因為孔融看到了曹操的野心,知道他遲早會顛覆東漢政權,因此他對曹操說話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好言好氣,從來都是夾槍帶棒、明朝暗諷,惹怒曹操的次數數不勝數,曹操也因此對孔融越來越忌憚。曹操雖然不能直接殺了孔融,但是他授意了一些臣子彈劾孔融“欲圖不軌”等多項罪名,讓孔融被判處了死刑,且株連全家。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自己兒子,9歲兒子說了8個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那一年56歲,而他在臨死之前,終於放下了曾經的傲骨,請求曹操放過他的兒子。他的兩個兒子,當時一個9歲,一個8歲。而聽到孔融的求情,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9歲的大兒子非常冷靜,只說了一句話“豈見覆巢之下有完卵乎?”而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千古名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結語: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從小就非常熟悉,而孔融在我們的印象中,也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物。但是真實的人物都是複雜的,並非簡單的好壞可以定義,瞭解歷史人物,需要全面瞭解他做過的事情,而不是透過一件事就對他進行片面解讀。

孔融身為建安七子之一,才學是毋庸置疑的,他對母親和哥哥的孝和義也是真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他性格中的缺點,他過於恃才傲物,又頑固不知變通,而且對自己並沒有準確的認知,空有一腔抱負卻沒有與之對應的能力,在沒有能力的前提下還要處處與曹操作對,最終為全家人招致了殺身之禍。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