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段熲,字紀明,因為與名將皇甫規、張奐同屬涼州,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在平羌中立功揚名,故三人被合稱為“涼州三明”。但無論是在平羌的策略上,還是對仕途的選擇上,段熲與二人都是南轅北轍,甚至相互生隙,雖然都頗負盛名,可為何段熲是下場最慘的那個呢?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一、將門之後,一戰顯威

西漢武帝時期,透過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軍事行動以及張騫等使臣的外交活動,西域逐漸臣服。為了方便管理統一後的西域,漢宣帝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

段熲的從曾祖段會宗曾擔任西域都護,在西域各屬國中有很高的威望。在將門家風的薰陶下,段熲身材高大,弓馬嫻熟,尚遊俠,輕財賄。不過再厲害的遊俠也只有一人一劍,長大後的段熲不再逞個人之勇,而是捧起了書本,學習排兵佈陣和為人處世之道。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段熲有著豐富的軍事知識,且調將用兵不拘一格,甚至可以說為了勝利不顧一切。在這樣的思維影響下,段熲在進入中樞後為什麼直接倒向宦官便可以很好的解釋了:宦官勢大,可保富貴。

眼下,任遼東屬國都尉的段熲即將用自己的第一戰打出威名,他的敵人是時常侵犯邊疆的鮮卑。為了將這批敢犯漢境的鮮卑一網打盡,段熲做了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假傳璽書詔令。得知漢皇帝要段熲退兵的訊息後,鮮卑人不僅不跑了,反而嗷嗷追著段熲。然而段熲是假裝逃跑,還在退路上設下埋伏,將這些來犯的鮮卑人全被斬獲,不過因為假造璽書,段熲不僅沒功,反而被罰至邊境禦敵,直到將功足夠贖罪後,被徵為議郎。

二、護羌校尉,逢戰必勝

永壽二年(156),東郭竇、公孫舉等在太山、琅邪二郡聚眾三萬人起義,漢桓帝詔令公卿選舉有文武全才之人為將,升任司徒的尹頌推薦了自己之前任光祿勳時發現的段熲,於是段熲被任命為中郎將。段熲在此戰中斬殺賊首東郭竇、公孫舉,獲首萬餘級,得封列侯。

延熹二年(159),羌人來犯,隴西告急,段熲升任護羌校尉,奉命出湟谷平叛,開始了他為期八年的平羌奔襲軍旅。與皇甫規、張奐不同,段熲對於這些時降時叛的“異族”只有一個態度:殺!於是在第一次平羌作戰中,段熲就殺紅了眼,共斬羌人萬餘,“且鬥且行,晝夜相攻,割肉食雪”。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紅眼的還有涼州刺史郭閎,垂涎軍功的他故意拖延阻止段熲進軍,想要追上段熲共享軍功。不過這一拖延就讓跟著段熲的湟中義羌不高興了,歸鄉思切的他們集體反叛,於是郭閎就把罪責推到段熲身上,段熲下獄。由於沒有了段熲和湟中義羌,進犯的羌人更加囂張了,涼州幾乎淪陷,京師告急。

延熹六年(163),朝廷將段熲無罪釋放並再次任命他為護羌校尉,段熲也不含糊,招募士卒後繼續與羌人作戰。由於此前段熲打出了威名,部分羌人豪帥望風而降,但執迷不悟的羌人更多。“自春及秋,無日不戰”,羌人根本不是段熲的對手,在高強度打擊下,作亂的羌人們只得四處逃散。段熲共斬首二萬三千級,俘獲數萬人,馬牛羊共八百萬頭,一萬多部落投降,朝廷因功封其為都鄉侯,食邑五百戶。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三、再興刀兵,平定東羌

段熲戰西羌的戰績越響亮,漢桓帝就對皇甫規、張奐越不滿,段熲好殺,就連俘虜也不放過;皇甫規、張奐以安撫為主,然而東羌時降時叛,害得漢朝廷連年勞財傷民。為了一勞永逸,桓帝便問計於段熲。

皇甫規、張奐雖然已經招降了不少部落,但人心隔肚皮,精兵不得前進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不知道這些部落會不會再反叛,於是段熲向桓帝建議:“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桓帝很欣賞這個一勞永逸的想法,於是由段熲全權負責討伐東羌。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建寧元年(168),段熲帶領著萬餘人和十五天的糧草,奔襲千餘里之外,與先零諸種羌大戰於逢義山。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段熲洪亮的聲音讓士卒們忘記了膽怯,“進則事成,走必盡死,努力共功名”,羌軍根本敵不過向死而生的漢軍,留下八千首級和二十八萬頭牛馬羊後倉皇逃走。

眼見討伐東羌大勝,朝廷便商量著招降他們,但段熲認為這些東羌人又要玩投降再叛的把戲,於是上書建議將他們誅滅:“令降徒與之雜居,是猶種枳棘於良田,養虺蛇於室內也”。可惜朝廷的招安還是來了,東羌果然如段熲所料,假意投誠的他們又繼續攻打漢軍,於是段熲下定決心將他們一網打盡,解決掉這個毒瘤。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四、位列三公,晚節不保

為了嘉獎段熲在邊十餘年的功績,段熲受封新豐縣侯,食邑萬戶,並得以入朝為官,先後任侍中、執金吾、河南尹、諫議大夫、司隸校尉等職。也就是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洞悉宦官獨掌大權的段熲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開始向中常侍王甫靠攏並逐步成為他的黨羽。

由於漢靈帝、漢桓帝皆親信重用宦官,導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操弄國權,濁亂海內。司隸校尉雖然在官級上低於三公九卿,但因為其職責的特殊性,成為宦官和外戚爭權時競相拉攏的物件。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此前漢桓帝的親弟弟——勃海王劉悝意圖謀反,被桓帝削去偌大封地。為了再恢復自己的勃海國,劉悝找到了中常侍王甫,並給出五千萬錢的謝禮。漢桓帝駕崩,遺詔命劉悝復為勃海王。劉悝認為這是哥哥的遺願,並非王甫出力的結果,拒絕付五千萬錢。懷恨在心的王甫授意段熲誣陷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等人慾立劉悝為帝,靈帝大怒,殺了百餘人,段熲因功增邑四千戶,共一萬四千戶。

但回到中央的段熲運氣不是很好,曾因為盜賊挖掘了馮貴人的墓冢而獲罪降職,擔任太尉後不久因病罷免,幸得宦官相助讓他不僅成為了司隸校尉,還二度登上太尉。光和二年(179),段熲才復位太尉一個月後,就發生了日食,走流程上奏彈劾的他卻倒了大黴。司隸校尉陽球對宦官恨之入骨,他掌握了能夠弄死王甫的證據,正好還額外掌握了段熲先前和王甫有勾結的線索,狼狽為奸的兩人雙雙下獄,段熲在獄中服鴆自殺。

涼州三明之段熲:逢戰必勝戍邊平羌,投靠宦官晚節不保

雖然有弒殺羌人和與宦官狼狽為奸兩大汙點,但段熲戍邊十餘年的功績還是不應該被遺忘磨滅的,“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歷事二主,勳烈獨昭”,正是因為這位“殺神”平定了作亂的羌人,才沒有讓“異族”亂華的時間提前,桓靈二帝有次良將,也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