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力推COP15達成歷史性共識,專家:彰顯中國秉承團結一致原則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李厚何 環球時報記者 潘曉彤】當地時間19日凌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透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歷經4年,我們終於來到了旅程的終點。“我們手上的一攬子檔案能夠指引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並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讓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並惠及全人類。”

中國力推COP15達成歷史性共識,專家:彰顯中國秉承團結一致原則

經過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近兩週的談判磋商,在大會主席國中國的引領和推動下,各締約方在框架目標、資源調動、遺傳資源數字序列資訊等關鍵議題上達成一致。加拿大通訊社報道稱,19日釋出的公告顯示,與會國家已就4大目標和23個具體目標達成一致。這些目標包括到2030年將全球30%的土地、水域和海洋區域劃為保護區,以及到2030年每年籌集至少2000億美元的國內和國際生物多樣性相關資金。框架承諾,到2030年,將被認為對自然有害的補貼減少至少5000億美元,同時發達國家承諾到2025年至少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200億美元,到2030年每年提供300億美元。

外媒在進行相關報道時,都稱該框架是歷史性的。英國《衛報》引述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部長史蒂文·吉爾博的話稱,框架是“保護自然的顯著一步”。“就在6個月前,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舉行這次會議,更不知道是否能夠透過這份歷史性檔案。這隻有透過今晚參會的所有國家的合作才有可能實現。”法新社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9日對這項拯救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性”國際框架表示歡迎,稱其為“保護和恢復自然的路線圖”。

不過,自7日開始的COP15也並非一帆風順。加通社早先的報道稱,世界大部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位於全球南方,且大多比較貧窮,而大部分財富聚集在全球北方,其中大部分是以犧牲世界生物多樣性為代價創造的。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認為,讓發展中國家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犧牲發展機會是不公平的,因此提出富裕國家應給予貧窮國家鉅額資金支援。而發達國家則希望更多借助企業資助和慈善捐贈,尤其不願承諾提供鉅額捐助。但最終與會各方求同存異,抓住了這次“最後的機會”。《衛報》稱,在最終框架中,各國決定在聯合國現有的主要生物多樣性融資機制——全球環境基金——內建立一個新基金,並承諾未來就一個單獨的基金進行談判。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認為,各國對保護大自然的緊迫性有越來越多的共識,促成了此次框架的及時達成。

對於框架,各方予以積極評價。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爾科·蘭貝蒂尼表示,框架如能落實,相當於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對於推動我們採取行動,建設一個崇尚自然的世界,讓每個人都負起責任,至關重要”。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高階國際政策顧問喬治娜·錢德勒認為,隨著框架達成,“人類和自然都應變得更好”。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1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作為主席國背景下通過了框架,體現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增強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及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負責任的大國態度。“框架的透過再次強調了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也彰顯了中國一貫秉承的應對全球問題應團結一致的原則。”

包存寬表示,框架的落實可能面臨“誰掏錢”和“錢給誰”兩大挑戰。資金的籌措機制、主體和來源尚需明確。作為發達國家,應該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責任。擁有更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多是欠發達地區,佔據資金、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有責任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保護全球性的多樣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