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號稱80萬之眾的曹操,被只有5萬兵力的孫劉聯軍打得全軍潰散,這是曹操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失敗;公元209年,南郡之戰,周瑜領導的孫劉聯軍又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江陵城,佔據了荊州南郡,將曹操的勢力逼退到襄陽一帶。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孫權,雙方爆發第一次濡須口之戰,曹操一度攻破了孫權的江北營寨,並且生擒吳將公孫陽,結果孫權親率7萬大軍挫敗曹操南征的計劃,曹操無法取勝,只得結束戰爭而返回。

公元217年春天,曹操發動第二次濡須口之戰,孫權迫於曹操的壓力而請降,曹操接受,雙方並因此而締結聯姻,曹操仍然沒能攻取東吳一寸土地,只不過得到了孫權陰奉陽違的臣服。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赤壁之戰

公元217年,劉備攻打夏侯淵鎮守的漢中,起初劉備損兵折將也無法攻取魏軍一營一寨,直到219年正月,劉備佔據定軍山吸引夏侯淵來爭奪,並用計謀斬殺魏軍主將夏侯淵,成功奪取漢中,直到219年3月,曹操進入漢中與劉備對峙,仍然佔不到半分便宜,最終結果是劉備成功奪取漢中,曹魏勢力徹底退出漢中,這是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大規模作戰中擊敗曹操。

公元219年5月,劉備命令孟達、劉封攻取了曹魏的上庸三郡,佔據了漢水的中游,這是當年劉備軍隊第二次擊敗曹操的軍隊。

公元219年7月,關羽北伐,起初關羽神勇,威震華夏,中原震動,敗曹仁、圍樊城,生擒于禁,斬殺龐德,于禁手下的七軍皆為關羽所俘虜,這次曹軍的失敗不亞於赤壁之戰,三萬多精銳的曹魏中央軍全軍覆沒。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關羽北伐襄樊

襄樊之戰曹操感於關羽的神勇,差一點遷都以避其鋒芒,曹操還得靠聯合孫權來對付關羽,強大的曹魏居然淪落到要靠聯合孫權才能打敗關羽,這可能是曹操一生中面臨的最大危機,稍不一慎可能會導致政權覆沒。

要知道統一北方後的曹操,實力是孫權+劉備的兩倍以上,為何在面對孫權與劉備的時候,總是打敗仗呢?

要知道曹操在面臨同時代的對手時,幾乎沒有過失敗,隨便舉幾個例子,就會明白曹操是如何強大了。

公元192年,剛當上兗州牧不久的曹操,面對百萬之眾的青州黃巾軍,利用“設奇伏,晝夜會戰”的謀略,俘虜了百萬之眾,收編降座三十餘萬,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要知道當時曹操自己的軍隊最多不過幾萬人而已。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赤壁之戰前曹操統一了北方

公元198年,曹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呂布,奪取了徐州,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數兩三萬的兵力大敗袁紹十一萬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曹操奪取整個河北四州埋下了伏筆。

就算是在赤壁之戰曹操敗給孫劉聯軍之後,在面對其他對手,曹操也是勇不可當,公元211年,曹操在關中擊敗了以馬超、韓遂、楊秋為首的十部軍閥,佔領了關中及隴右之地,公元215年,曹操打敗張魯,奪取了漢中,隨後張魯投降了曹操。

公元218年,曹彰、田豫北征烏桓與鮮卑,大破烏桓鮮卑聯軍,解除了邊境線上的危機,曹軍的戰鬥力仍然強大。

但現在的問題是,曹操為何在對付其他對手時,能夠戰無不勝,在面對孫權與劉備時,往往不能取勝,經常要打敗仗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曹操之前一直是戰無不勝的

一、地理原因

黃河與長江是華夏的母親河,將整個華夏分為南北和中原部分,曹操已經統一了整個長江以北,如果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跨過長江統一南方,任何北方政權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克服長江天險,這也是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困難。

在古代長江上沒有任何橋樑,全靠船隻來擺渡,長江不同於黃河,長江比黃河更深同時更寬,在長江上航行的船隻噸位也更大,長江自西向東將華夏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曹操想要統一南方,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水軍。

如果曹操沒有水軍,沒能取得制水權,就算是渡過了長江,也無法保證穩定的補給線和撤退路線,換句話說,曹操必須要打敗孫權和劉備的水軍,才能統一天下,而曹操自己的軍隊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不能坐船,同時還會有水土不服和瘟疫。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長江天險

曹操深刻地明白這一點,只有打敗孫權和劉備的水軍,曹操才能統一天下,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曹操拿下荊州後,連劉備也不追了,打敗劉備後直接到江陵城,接收了荊州水軍和物資,目的就是為接下來打敗孫權和劉備的水軍做準備。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曹操的水軍不如孫權與劉備,曹操自己在玄武湖訓練的水軍顯然和東吳水軍不是一個等級的,而曹操接收的荊州降軍尚未完全歸附,這批人全是劉表訓練出來的,又是荊州人,短時間內難以臣服曹操,這也是賈詡勸曹操收復民心並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發動戰爭的原因。

曹操雖然軍事能力出眾,但他沒有水上作戰的經驗,更不懂水軍,儘管看起來曹操的軍隊很強大,但在長江上作戰與陸地上作戰完全是不同的,長江就那麼寬,船再多也只能前面的船隻作戰,後面的只能看著,像陸地上用的兩翼包抄之類的謀略根本用不了。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赤壁之戰靠的是水軍

只要有長江在,除非曹操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水軍,或者佔據了上游的益州,與孫權和劉備共享長江,否則曹操很難在水上打敗孫權與劉備,這是地理原因決定的,不僅僅曹操如此,後世的很多北方政權都無法克服長江天險。

二、人才原因

赤壁之戰前,整個天下的人才分為兩大陣營,一是為曹操效命,比如荀彧、程昱、賈詡等人,二是不願意歸順曹操,比如周瑜、諸葛亮、魯肅等人,戰爭其實就是人才的對抗,從人才方面來看,北方與南方勢均力敵。

曹操打仗有一個特點,喜歡用謀略,而且曹操身邊的謀士很多,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靠的就是許攸的謀略,在白狼山之戰打敗烏桓,靠的郭嘉兵貴神速的謀略,在關中之戰打敗馬超,靠的是賈詡的離間計。

只要是謀略,就會有破綻,謀略的成功實施其實就是戰爭雙方的智力比拼和人才鬥智,現在曹操一方的人才雖然比孫權和劉備多,但是人才的關鍵在於質量而不是數量,總體上來說,曹操一方的謀略對方能夠識破,而孫權與劉備一方的謀略曹操一方反而不能識別。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曹操麾下的五大謀士

比如說赤壁之戰,周瑜打敗曹操用的是詐降計+火攻計,這個謀略其實並不複雜,相信曹操一方的人才肯定有人能看出來,但是曹操在面對謀略時,居然沒有絲毫的察覺,完全中了周瑜的計謀,導致赤壁之戰的慘敗,一方面曹操有驕傲的心理,另一方面曹操可能聽不進謀士的建議,所以導致慘敗。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背後有一個原因就是人才原因,以前曹操面對敵人時,能夠輕易用謀略打敗對手,比如袁紹、呂布、馬超,都被曹操輕易打敗,一方面是這些人不善於用人,另一方面是這些人手底下的人才不能發揮作用,而孫權與劉備的用人能力雖然稱遜於曹操,但是差別也不是太大,在用人方面,劉備、孫權、曹操是同一檔次的。

三、政治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後有著巨大的政治包袱,這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副作用,曹操挾制的漢獻帝其實是非常文明的控制,並不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樣殘暴,而是採取了一種異地利用親信來控制皇帝的方式,漢獻帝在許都,曹操在鄴城,曹操透過在漢獻帝身邊安插大量的親信來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劉備、孫權、曹操

曹操還利用荀彧這樣完美計程車人來招募天下人才,同樣還利用漢獻帝的名義來發動對其他諸侯的戰爭,這麼做有巨大的政治利益,但任何事都是雙刃劍,有好處就有壞處,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如此,當有很多人來投靠皇帝時,誰知道這個人是忠於皇帝的,還是忠於曹操的?

所以當曹操自稱丞相開始,逐步利用政治與軍事手段開始為自己專權鋪平道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如果勝利了,那麼曹操篡漢的程序將會加快,就算是赤壁之戰失敗了,曹操也仍然在一步步實現自己篡漢的步伐,曹操稱公之後又稱王,這不明擺著就是準備代漢。

正因為如此,許都的朝廷中產生了大量反對曹操的人,這些人只能暗中反對,並因此發動了一系列的叛亂,衣帶詔是一個例子,太醫令吉本的叛亂則是另一個例子,而鄴城的魏風謀反案則是一個另類的例子。

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許都朝廷有人反對曹操,曹操又是異地控制皇帝,常年在外征戰,如果曹操長時間不能有訊息傳回朝廷,朝廷就會引發震動,如果曹操在外面打了敗仗,反對曹操的人就會蠢蠢欲動。

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何在面對劉備與孫權時總打敗仗?有三個原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曹魏內部的好多勢力開始響應關羽,包括吉本的叛亂也是響應關羽的,一旦曹操長時間在外征戰,有了負面訊息,或者戰敗,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讓許都那幫反對曹操的人找到叛亂的藉口,從而引發曹操的政治災難。

所以曹操在拿下漢中之後,居然不願意得隴而望蜀,不願意繼續攻打益州,白白放棄了一個絕佳打敗劉備的機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背後的朝廷成了他沉重的負擔,有了這個制約,曹操再跟孫權與劉備打仗就會時刻要關注後方的穩定,這就有牽制,對於戰爭來說,就不能全力以赴,所以曹操在面對孫權與劉備時,總顯得信心不足,本身有強大的實力,卻老是敗在劉備與孫權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