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公元222年,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想起8萬精銳全軍覆沒,不由羞愧難當:“百年基業毀於一旦,竟成就一豎子威名,豈非天意!”

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蹉跎半生,終於等到三分天下,建立蜀國基業的這一天,為何會敗在東吳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子手下?這還要從關二爺之死說起。

公元219年,關羽生擒于禁,斬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時間,天下震動,曹操嚇得想要遷都避禍。司馬懿出言獻計:

1、從全國各處調兵遣將,盡全力在襄樊之地阻擋關羽的進攻。

2、遣使東吳,以封賞江南之地為誘餌,遊說孫權從後方襲擾關羽,減輕曹軍正面的壓力。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劉備借荊州不還,東吳眾臣本就有不滿之心。以前之所以“聯劉抗曹”,是因為曹操勢大,蜀吳唇亡齒寒,不得不抱團取暖。

劉備全取益州後,不論財富,還是兵力都強過東吳,對東吳的威脅性遠遠大於曹魏。因此,奪回荊州,佔據長江中上游要地,成為東吳存亡的關鍵。

於是,在關羽攻打襄陽、樊城的關鍵時刻,東吳虎威將軍呂蒙和撫邊將軍陸遜率軍“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所謂“白衣”渡江,就是裝扮成商人悄悄地渡過長江。三國時期,商人地位卑下,只能身著白衣。

在說服了蜀將糜芳和傅士仁後,他們倒戈一擊,率軍堵住了關羽的退路。最終關羽退走麥城,落得個兵敗身死的結局。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原因,後世史學家認為有三點:

1、關羽的荊州軍團實力不足,卻擅自與魏軍優勢兵力決戰。

2、關羽輕易相信了呂蒙的“詐病”之計,對吳軍西進毫不提防。

3、東吳大軍攻來,關羽輕視了陸遜的能力。

臥薪嚐膽積蓄了兩年,劉備以復仇為藉口,親率8萬精兵,氣勢洶洶殺向東吳。

三國鼎立局面初成,魏蜀吳三國兵種各有特點:曹魏騎兵冠絕天下,東吳水軍三國無敵,蜀漢步卒山地為王。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原本荊州水軍隨著關羽的敗亡,幾乎全部成了東吳的戰利品。從水路開進夷道是異想天開,無奈之下蜀軍只能舍船就步緩緩推進,這也算揚長避短了。

陸遜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有大將之才。面對蜀軍的再三挑釁,手下眾將極力請戰,他不為所動,耐心地等待劉備出錯。

在三峽口山區,5萬吳軍與蜀軍對峙。時間一久,蜀軍將士疲憊不堪,後勤壓力劇增。眾多不利情況出現,迫使劉備犯了錯,最終陸遜火燒夷陵,一舉殲滅蜀軍主力。

此戰,蜀軍損失有多慘?

1、蜀漢中軍主力、武陵蠻沙摩柯一萬蠻兵幾乎全軍覆沒。史書記載,東吳收降、斬首蜀軍達8萬人(應該是包括民夫的數字)。蜀漢著名文臣武將戰死數十人,包括:馬良、馮習、傅肜、張南……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2、江北與魏軍對峙的偏軍黃權部2萬人窮途末路,無奈投降曹魏。其中,參軍龐林(龐統之弟)、南郡太守史合等40多人被曹魏封為列侯,上百人官拜將軍和郎將。

原本是劉備為收復荊州準備的一套文臣武將班子,數百蜀國英才全部便宜了曹丕。

不僅南郡、零陵、武陵等荊州三郡沒有奪回來,還引得南中三郡民心動盪,相繼出現叛亂。

面對危局,諸葛亮曾一言評之:“危急存亡之秋。”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夷陵戰後,蜀漢元氣大傷,不論是疆域糧財,還是將才兵員與3年前鼎盛時期相比,僅剩下一半不到。

此後,縱使諸葛武侯國士無雙,鞠躬盡瘁十年北伐,也無法扭轉蜀漢偏安一隅和最終滅亡的結局。

杜甫曾說:“遺恨,失吞吳!”

說的是,諸葛亮無法勸阻劉備東征,導致大敗的悔恨。其實他是遺憾蜀漢失去了吞併東吳,以及建立南北朝,二分天下的良機。

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為何感嘆:此戰敗北,成就一豎子之名

小說《三國諜影》中,對蜀漢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的經過做了詳盡的敘述,以《三國演義》故事情節為背景,演繹出一段驚心動魄的諜戰故事。

圍繞漢末三國眾多人物展開,還原真實的英雄形象:虛偽悔恨的劉備;智計百出的陸遜;任勞任怨的馬良;英勇無畏的傅肜……

縱論天下英雄,閒話三國故事,講得精彩異常,三國曆史愛好者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