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誰能想到威爾第的成名作竟是一次憤怒中閱讀後的產物?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9部歌劇,《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阿依達》四大名劇從問世至今一個半世紀後,仍是當今世界各地歌劇院的常演劇目。美國著名樂評家菲爾·G·古爾丁在其名著《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若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削減到只剩下兩名,那將是威爾第和瓦格納。”可見威爾第在歌劇界的份量之重。

誰能想到威爾第的成名作竟是一次憤怒中閱讀後的產物?

圖為國家大劇院版歌劇《納布科》劇照 王小京攝

有這樣成就的威爾第,誰會想到當年他從義大利鄉下布塞託到米蘭報考米蘭音樂學院時卻被拒,誰又曾想到威爾第的成名作《納布科》竟是一次憤怒中閱讀後的產物。

當時威爾第的諧歌劇《一日之王》在上演時遭到觀眾噓聲和倒彩,而他的兩個幼女和年僅20歲的妻子在這一年相繼病逝。威爾第決定就此封筆,放棄作曲。幾個月後的一天晚上,斯卡拉歌劇院經理莫雷利遇到威爾第,不由分說把被作曲家奧托·尼科萊拒絕了的《納布科》劇本塞給威爾第。這一晚改變了威爾第人生。他事後回憶道:“我回到家裡,生氣地把那本手稿扔在書桌上,一動不動地在桌前站了一會兒。當我把劇本扔在桌上時,它翻開了。我的目光落在這一頁上,讀出一行歌詞‘飛翔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我已下決心再也不寫作了,因此我壓抑住自己的情感,合上劇本,上了床,然後吹熄了蠟燭。我努力想睡著,但《納布科》在我腦子裡一個勁折騰。”可以想見,那一夜威爾第輾轉反側,詩句在他腦子裡縈繞,揮之不去。創作的慾望和激情完全控制了他。

這部取材於《聖經》,講述猶太人遭受巴比倫王國入侵奴役故事的歌劇,燃起威爾第的愛國主義激情。其時,義大利正遭受奧地利帝國軍隊的佔領和奴役,義大利人民渴望趕走侵略者,恢復義大利國家主權和人民自由。於是,威爾第重新拿起了筆。

1842年3月9日,《納布科》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引起轟動。劇中第三幕的“希伯萊奴隸合唱”點燃了全場觀眾的激情。

飛翔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去到那深山峽谷的地方,

就在那裡散發著芳香,

那是我們的家鄉,親愛的家鄉。

神聖的祖國啊快給我力量,

讓我們堅持到生命最後時光。

這一晚的首演使威爾第走上一流歌劇作曲家聖壇。當這首“讓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飛翔”唱完後,觀眾激動得近乎癲狂,演員們不得不將這首合唱演唱了三次。第二天,這首歌在米蘭大街小巷被市民們傳唱,幾天之內傳遍義大利,成為義大利第二國歌。

這首合唱出現在第三幕第二場。在我看過的《納布科》演出錄影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場景被設計成幼發拉底河畔的採石場,巨大的石塊矗立於舞臺,幾條粗大的鐵鏈從巨石上垂下,象徵著巴比倫王國對猶太人的奴役。扮演猶太人的幾十名合唱演員散落在巨石上,有站有蹲有坐,或倚石而立,或倒臥在地,或互相依偎,或掩面,或背向觀眾。樂曲前奏開始是絃樂奏出一串低沉緊迫的和絃,營造出壓抑陰鬱的氣氛。緊接著長笛奏出清新明亮的旋律,那是被奴役的猶太人不泯的信心和希望。演員們的表情充滿憂傷,但眼神堅毅不屈。整個演唱中演員們沒有任何肢體語言,甚至從歌唱開始到結束,連站臥姿勢和麵部表情都沒有改變。歌聲從容不迫,平靜堅定,只是當唱到“告訴我,先知的金色豎琴為何不響,為什麼被掛在那柳樹上,告訴我豎琴啊為何你沉默不響,為什麼你不為我們歌唱”時,音量突然放大,如火山爆發,但旋即又低聲喃喃自語。沒有激情四射的動作,也沒有高亢嘹亮的旋律,平靜中蘊藏著不屈不撓,憂傷中是對自由獨立的渴望。一曲唱完,觀眾席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片刻休息,合唱旋律再起,演員們將這首歌再次唱出,觀眾席一片掌聲!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以88歲高齡謝世。義大利為他舉行了民族英雄般的國葬。米蘭二十多萬市民走上街頭為他送行。60年前,威爾第將激發義大利人尋求解放與獨立自由的歌曲奉獻給人民,60年後,義大利人民用這首“讓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飛翔”歌曲為他送行。時至今日,足球世界盃上,義大利球迷為國家隊現場助威唱得最多的就是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凱旋進行曲”和《納布科》裡這首大合唱“讓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飛翔”。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