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患病去世後,男孩收到一封“天堂來信

摘要:這樣“一封來自天堂的信”讓人淚目,這背後,是浦東新區堅持了近二十年的“家書教育”。

媽媽患病去世後,男孩收到一封“天堂來信

“親愛的孩子:媽媽在天堂,一切都很好。那裡很美,沒有煩惱,沒有病痛。你會想‘只是,沒有你和爸爸’,你錯了,只要你一想我,我就會來到你的身邊。我會在你身邊,看你吃飯,看你讀書,看你做作業,只是你看不到我而已,你要知道,我並沒有離開!……爸爸需要你,爺爺奶奶需要你,身邊有很多人還在關心你,媽媽在天上看著你……孩子,時間一定會治好你的傷痛,媽媽希望你,快樂!勇敢!讓陽光快點照耀到你的身上吧!”

這幾日,一封“來自天堂的信”在朋友圈中傳閱,這是一封一位媽媽寫給13歲兒子小陳的信。可是,媽媽已經因為絕症離開了他一年,給寫信的,是小陳的“另一位媽媽”——浦東新區吳迅中學的班主任老師王萍。

叮嚀和囑託,呵護和關懷,就像是自己的媽媽一樣,吳老師的這封信,也幫助小陳擺脫了悲傷和消沉,重新綻放笑容,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樣“一封來自天堂的信”讓人淚目,這背後,是浦東新區堅持了近二十年的“家書教育”——給孩子寫封充滿愛的信,給爸爸媽媽說說心裡話,拉近了兩代人的距離,消除了青春期的隔閡,打開了家庭教育的“雙通道”。

媽媽患病去世後,男孩收到一封“天堂來信

“天堂的信”照亮未來的路

吳迅中學的“兩代書”活動已經舉行了13年。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吳迅中學有45%的學生是隨遷子女,因為家長們忙於工作和生計,往往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為此,學校舉行了“兩代書”的活動,請孩子和父母兩代人以書信的方式,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這封“天堂的信”,就來自於“兩代書”。

這封信寫於九年前,但時至今日,班主任王萍仍記憶猶新。母親節前,王萍給學生們佈置了一篇作文《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以此對學生進行一番感恩教育。根據王老師的佈置,每個學生寫完之後,都必須給自己的媽媽看,而且讓媽媽寫一封回信。

當王萍看到英語課代表小陳寫給媽媽的信,潸然淚下。“親愛的媽媽:您在那裡還好嗎?雖然我知道,這封信,您是收不到,但我還是抑制不住對你的思念,忍不住要寫下它,希望您在天上能讀到……”她知道小陳的母親去世已有一年,爸爸也已新組家庭 ,王萍特意叮囑小陳,可以讓爸爸回信。但第二天,小陳依然交了“白卷”。

身為一位母親,王萍又一次流淚了。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提起筆,以他媽媽的口吻寫下了回信。

收到信後的小陳,有點意外,但他向著王萍露出了羞澀的笑容。在這之後,這位少年的臉上,有了久違的陽光。如今,小陳已是一名大學生,他始終惦記著王老師,以及給了他生活希望的那封信。

時到今日,王萍依然做著班主任,依然堅持著學校的“兩代書”活動。在對“兩代書”活動的一項滿意度調查中,學生與家長的滿意率均超90%。校長李群說,13年的活動,看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在家長心中的逐漸紮根,還有對於孩子培養的理念在悄然變化。“兩代人之間的話題,不再拘泥於分數和學習,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感悟。”

媽媽患病去世後,男孩收到一封“天堂來信

傅雷家書解心結

3月27日晚,上海市傅雷中學家長沙龍上,預備年級的學生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共讀《傅雷家書》。

在這所以傅雷命名的中學裡,讀傅雷家書,給自己的父母孩子寫家書,已經成為了繼承傅雷精神,延續優秀家庭教育的傳統。

預備年級的學生和父母一起讀家書,已經成為了入學的“必修課”。校長傅國慶說:傅雷精神概括地說就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對事業的認真與執著,對友人的真誠與坦蕩”,而這些,都體現在了著名的傅雷家書中對兩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

如今,學校預備年級的學生會跟父母共讀《傅雷家書》,撰寫讀後感;初一年級,家長給孩子寫一封滿是叮囑的家書;到了初二、學生過14歲生日,家長和學生互寫家書;初三年級,班主任會給學生寫家書,即將畢業的孩子還會以學長的身份,給剛進校的學弟學妹寫家書……在學校這個溫暖大家庭裡,師生、親子之間透過書信表達對彼此的欣賞,化解了不少心結和困惑。

語文教師陸麗紅曾經收到了在傅雷中學初二讀書的女兒思齊的一封信:“媽媽,為什麼有了妹妹之後,你不再像以前一樣愛護和關心我了?”這是眼下二胎家庭普遍遇到的溝通問題,陸麗紅很快給女兒回了這樣一封信:“孩子,你知道嗎?媽媽最享受與你相伴一起回家的時光……我挽著你的胳膊,如同遇見久未謀面的知心朋友,親情陪伴之外,心靈的契合彌足珍貴……”從對立到理解,從封閉到敞開心扉,書信的溝通,讓母女間的心貼得更近了。

這些年的書信來王中,像這對母女之間的溝通和“和解”不計其數。根據學校對全校1200多個家庭所做的調查,有超過90%的家庭認為“傅雷家書”活動給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和睦帶來了積極的作用。

媽媽患病去世後,男孩收到一封“天堂來信

家庭教育的一把“鑰匙”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如何和孩子溝通,是困擾著不同家長的難題。這時候,不妨提起筆,寫封信。

在高度資訊化的當下,一封封手寫的書信,變成了不一樣的紐帶,牽起了孩子和家長,家庭和學校兩頭,也架起了一座座溝通的橋樑。

在浦東新區,家書教育已經成為了家庭教育新的實踐,越來越多的學校鼓勵學生和家長勇敢說出“愛的語言”,讓彼此有一次心與心的對話。

在建平實驗中學的大廳裡,有一個“心靈港灣”,那裡掛著學生們的掛一張張 “笑臉”,旁邊是爸爸媽媽們寫給學生的一封封的“家書”和一串串心願風鈴:“笑臉”是同學們一張張精彩紛呈、充滿生活情趣的照片,爸爸媽媽的家書裡,則是滿滿的愛意和呵護,生活的情趣、生活的美好,頓時在每個人心中傳遞。

家書就像是學生和父母之間的“粘合劑”。透過“家書”,爸爸媽媽們說出了他們的“真心話”,說出了他們對孩子的期待,期待孩子快樂學習,茁壯成長。

“家書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項積極實踐。它既是開啟兩代人‘心結’的鑰匙,也是一面‘鏡子’,教會家長愛的藝術。”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史國忠說,家校合力,家校共育,能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立德樹人,讓他們更加健康、陽光、富有責任感。

【新聞連結】

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親愛的媽媽:

您在那裡還好嗎?雖然我知道,這封信,您是收不到的,但我還是抑制不住對您的思念,忍不住要寫下它,希望您在天上能讀到。

您離開之後,剛開始我覺得,我能承受這個現實。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實在太想您了。看著牆上掛著的您身體還好時繡的十字繡,我流淚,我會想到,您因腦瘤壓迫視神經後,雙目失明的情景;坐在寫字檯前做作業時,我流淚,我會想到,您時常默默地推門進來,端著牛奶,輕輕放在我的旁邊,然後再默默離開;躺在床上,我又流淚了,想起您彌留之際,閉著雙眼,但您的微溫的手緊緊握著我……

媽媽,您知道嗎?您走了,什麼都變了。雖然在您生病的時候,我們都做好了您最終會離開我們的準備,但是我還是適應不了!我太想您了!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我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上課我總是會走神,我的性格越來越內向,我該怎麼辦?媽媽!您告訴我吧,希望,在夢中,您能告訴我……

爺爺奶奶看著我時,總會嘆氣,爸爸也變得不喜歡講話,他本來性格就內向,現在話就更少了。現在,又有了“阿姨”,雖然她人不錯,但她不是“您”,我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

媽媽,雖然,我知道這封信,您是永遠都不會收到的,但是我希望您知道:我想您!

(作者小陳原繫上海市吳迅中學學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